中国包揽全球70%玩具 为何出不了一个乐高?(组图)
自从中国玄幻修仙小说在海外爆火开始,你不知道外国人会对咱们哪样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
比如最近,有这么一样玩具就在国外火得一塌糊涂。
它的名字甚至连许多国人都没听说过。
叫榫卯积木。
据统计,这个榫卯积木的订单数,2021年国际平台上同比去年增长了5倍,成为新兴玩具类别中最大的爆款。
不少老外一开始被虐,后来越虐越爱玩,最后玩得爱不释手,甚至惊叹:原来中国人才是玩积木的高手!
那国人们一脸懵了,这个榫卯积木是个啥玩意?
榫卯(sǔn mǎo),其实这是一种咱们老祖宗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搭建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
它能用来搭建什么呢?
什么都可以。
大到房子,中到家具,小到孔明锁,都可以用到这种连接方式。
这种结构的巧妙之处就在于,能利用错位、限位、避让等搭建技巧,无需一根钉子和一滴胶水,起到连接稳固的作用。
看似不坚固,其实最牢固。
可以说是凝聚了中国古人最精巧的匠心智慧。
比如最典型的,故宫的建筑就是基于这种结构。
曾经有一部英国纪录片《紫禁城的秘密》,就探索了为什么建成600多年,经历了200多场极具破坏性地震的紫禁城,仍能屹立不倒的秘密。
为此,外国专家制作了一个仿故宫建筑模型,并配合地震模拟器,最终把强度加到了10.1级。
结果令人目瞪口呆——经过持续而又剧烈的晃动,模型却仍稳稳当当地立在原地,只发生了轻微位移。
可见其结构有多稳。
实验中摇晃的故宫模型
也难怪外国人玩起积木版的它时,情不自禁地称其为高级版的中国“乐高”。
而说到乐高,就不得不提到国内一个地方——汕头澄海。
40年前,这里只是一个小渔村,不过到了如今,澄海有一个新称呼,叫世界“玩具之都”。
在当地,有超过2万多家玩具厂,生产了全球70%的玩具,年销售额达50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玩具产业规模的21.8%。
从这里还走出了巴啦啦小魔仙、超级飞侠等动漫形象,丰富充实了大家的童年回忆。
而上面讲的榫卯结构,也是从这里开始规模化生产,实现技术突破,生产的积木“硬刚”乐高,远销100多国。
那么问题来了,在如今玩具市场被国外品牌牢牢把控的背景之下,以榫卯积木和澄海为代表的中国玩具,能够打破僵局,成为中国出海的又一大利器吗?
还是说,这只能仅限于是小众群众的兴趣爱好,甚至于中国人“自嗨”的玩具而已。
咱们中国,什么时候能拥有自己的“乐高”?
01
说起中国玩具产业的发展,要从香港讲起。
上世纪50年代,伴随着汽笛声此起彼伏,一艘艘载满模具的货船到达维多利亚港,香港也正式迈入玩具产业。
之后通过30年的产业转移,它一步步反超欧洲和日本,成为世界玩具制造业的中心。
巅峰时期,香港可谓“遍地是玩具”,仅1100平方公里的地方挤满了2000多家玩具工厂,出口值达到124.6亿港元,家家户户都在“叮叮当当”造玩具。
到了80年代,内地迎来改革开放。
被称为“小黄鸭之父”的林亮,看准了机会,成为了第一批到内地开办玩具工厂的香港商人。
林亮祖籍广东佛山大沥,出生后没多久,就赶上战乱,被母亲带着搬回广东老家,父亲却惨遭日本人杀害。
从小到大林亮总听妈妈讲,日本人之所以会打中国人,是因为他们用卖玩具赚到的钱,去制造飞机大炮。
所以林亮自此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做玩具,好让中国人不必再受欺负。
1945年,日本投降,林亮回到香港工作。
为了多赚些钱,补贴家用,他白天做在书店看摊,晚上去殡葬店做清洁工,有时来不及回家,就睡在未卖出的棺材内。
对此,林亮并不介意,“没钱,没说怕不怕、吉不吉利,不睡棺材就睡街。”
到了1947年,他来到一家塑胶加工房打工,并成功说服老板开办永新塑胶厂。
偶然一天,林亮行在街上路过一个店铺,发现卖日本人用“赛璐珞”做的小鸭玩具,价格高不说,还用不了多久就坏掉。
赛璐珞,英文叫“celluloid”,是塑料的“前身”。
当时他想,日本人能做,我们咋做不出来呢?
回到厂里后,林亮开始埋头研究起模具,并选用PS(聚苯乙烯)原料,生产出第一只有着柠檬黄身体的小黄鸭。
1948年,香港第一代塑胶玩具小黄鸭诞生了。
这种又萌又耐用的玩具一经发售,就在香港受到大量追捧。
也是从那开始,香港的玩具生意开始逐渐步入正轨。
1978年的一天,林亮正在听收音机,忽然身子从椅子上直了起来。
原来,他在新闻中听到了改革开放的消息。
敏锐的嗅觉让他预感到机会,没过多久,他就赶到东莞考察。
一番走访,林亮发现这里的人不仅踏实勤奋,还聪明能干,无论什么都一教就会。
只不过有一个问题是,东莞工厂的机器都是旧货,许多年前就被淘汰掉了。
于是他决定,把最先进的设备和厂房迁到这里。1979年,林亮在东莞设立了“永和玩具厂”。
刚开始,他没少遭到客户的怀疑——内地玩具厂生产的产品能达标吗?
为了打破疑虑,林亮每周会用两至三天的时间,到东莞工厂教工人们做玩具。
通过细心指导,工人们的长进很快,生产效率得到飞速提升,也吸引到了越来越多国外的客户。
从1983年起,林亮不断在内地建立新工厂,其中包括在家乡大沥设厂,生产变形金刚玩具,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变形金刚之父”。
到了2000年,他旗下的工厂已扩展至8家,分布至东莞、南海、连州等地,员工人数接近2万人。
在港商的带领之下,内地开始承接起香港的玩具产业,越来越多人开始放下农具,走出田地,热火朝天地做起玩具。
02
在港商往内地迁厂的同时,也有内地的玩具商跑去香港取经。
1992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蔡东青从澄海来到香港。
在当地一家街心公园里,他注意到一种自己能跑的迷你“赛车”。
经过打听后才知道,这叫“四驱车”。
这种车不仅能跑,还能定制外壳和马达,不少父母把它当做智力玩具,籍此培养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
对此,蔡东青动了心。
在此之前,他在澄海开的是喇叭厂。
为了把喇叭做好,蔡东青每天就守在生产线旁,只要喇叭一出炉,他就挨个吹一遍,只要有吹不响的,立刻扔掉重做。
一个星期下来,腮帮子都是肿的。
随着喇叭越来越受欢迎,他又做起了魔方、儿童积木、不倒翁.......
3年后,蔡东青的小作坊升级为“奥迪玩具”,每年能卖出1000多万。
不过玩具这种商品,更新换代很快,稍慢一步就被彻底落下。
在香港找到灵感后,他一回老家,就火速拿着四驱车模型找到生产商,不过,当时澄海厂家做不了整车,只能生产外壳。
于是,蔡东青又火急火燎赶到深圳,在当地找到一家专门生产齿轮的。
最后,赶在1993年春节前,第一批100辆四驱车下线。
为了宣传,蔡东青找到了当时为数不多的媒体——电视台。
不过,他没有选择投放广告,而是赞助举办了一场面向全国的四驱车大赛,并请到了“流量大哥”央视来做转播。
1995年5月,第一批来自北京的500个孩子兴奋地入住番禺附近的流花宾馆,1000多位庞大的父母粉丝团也伴随左右。
那是流花宾馆那年最火爆的一天。
预赛当天,场地内外,足足有60万人观看了比赛,创下了许多收视纪录。
第二年,蔡东青又趁热打铁,举办了全国巡回的“奥迪杯全国少年四驱车冠军赛”。
这场比赛则更火爆,吸引了24个省市近80万的学生参赛。
在总决赛的会场上,许多重量级人物都悉数到场,甚至连中国奥组委秘书、新华社副社长、团委教委的领导都上台讲话。
后来,国家体委直接把四驱车大赛列入全国少年车模常设项目,3届之后,四驱车成了国内最炙手可热的玩具。
而后,蔡东青乘胜追击,花巨资把《四驱小子》、《四驱兄弟》引进国内,在各大少儿频道轮番播放。
经过媒体和动画的推广,四驱车之风彻底席卷了国内,令无数青少年为之痴迷。
不过好景不长,到了2004年,市面马上冒出上千款同类型的四驱车。
竞争变得激烈,收益大幅下跌。
正在这时,他注意到美国的玩具制造巨头“孩之宝”推出了星球大战系列动画片,以动漫和玩具相结合的模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上网一查,蔡东青吃惊地发现,变形金刚、蝙蝠侠、蜘蛛侠等玩具,也都是出自“孩之宝”之手。
这让蔡东青开始琢磨,这种西方国家的玩具推广理念,中国有没有能力也去搞一下?
2004年,他鼓起勇气,做出了第一次尝试。
这首个产品,就是悠悠球。
在蔡东青在东京考察时,碰巧赶上“悠悠球”世界杯,“与其说是一场运动竞技,不如说是一场指尖上的舞蹈盛宴”。
看完后,他当下决定把这个神奇的玩具带回国内。
为了做到足够专业,他连邀请了好几位日本专家,研发出鼓型、蝶型、超宽型等5种型号的悠悠球。
随后又投资1000万,做出《火力少年王》的剧本,并找到广州嘉佳卡通,靠着免费给人家放,争取到每晚9点的黄金时间。
没有想到,《火力少年王》一经播出,立刻爆火,仅用3天就升至卡通节目收视率全国第一。
靠此,蔡东青仅一个月就卖出去500万个悠悠球,销售额达到8000万。
2008年2月份,蔡东青打铁趁热,马上开发出另一款新产品——陀螺,配合的动漫是《战斗王EX》,结果又大获成功。
2014年,蔡东青更是豪掷9亿,拿下“有妖气”原创漫画梦工厂,从此拥有了17000多名漫画家和40000部漫画作品的原创内容。
随后,《铠甲勇士》、《巴拉巴拉小魔仙》、《战龙四驱》、《喜洋洋灰太狼飞马奇遇记》、《喜洋洋灰太狼之嘻哈闯世界》等动漫作品逐一问世。
自此,蔡东青在中国构建起了一个“玩具王国”。
玩具是地基,动漫影视是护城河,品牌授权、媒体传播、产品设计、市场营销是环绕四周的坚固城楼。
伴随着这座“王国”的拔地而起,此时的大陆玩具市场,也完全甩开香港,站到了世界玩具的核心。
03
不过,想要做成中国自己的“乐高”,文化和品牌二者缺一不可。
尤其是文化,更为关键。
怎么做出有我们中国特色,属于我们自己的玩具,成为了当下行业人需要翻过的又一个山头。
对此,有人将中国传统的榫卯积木,作为了一个突破口。
2016年,年过40的刘文辉,成为了行业中的“拓荒者”。
此前,他是一家外企的高管,在国外生活打拼了12年。
但漂泊的生活,让他觉得陌生和迷茫,缺乏安全感,甚至有时候坐在公交车上,面对着满车的异乡人,眼泪会刷刷刷地往下流。
“再在国外呆着,就会慢慢忘记自己的根。”
思乡之情愈演愈烈,直到2012年,他下定决心,放弃待遇丰厚的工作,回到国内。
不过刚回国时,他并没有打算要做积木。
生在山西的刘文辉,自小对晋文化耳濡目染,对于琴棋书画——尤其是画——颇为痴迷,大学时学得便是山水画专业。
在他的规划中,继续从事和绘画艺术相关的工作是一条理想的道路。
直到2012年,一次展览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年年底,他有一天正在上海博物馆看展,逛着逛着,一座很大的中国古建筑模型展品,映入眼帘。
乍一看,他被如此气势恢宏的震惊了,仔细端倪,又被精巧入微的榫卯结构所深深吸引。
此时,一种自豪又可惜的心情油然而生——如此巧夺天工的建筑模型,假如能让更多的国人来亲手摸一摸,把玩一下,岂不是更好?
紧接着,一个更冲动的想法涌入脑海。
假如自己能把榫卯做成积木推向市场,让更多的大众来玩转榫卯结构,更深地了解中国古典建筑的精髓,同时还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何不是件一举多得的善事?
说干就干。
2013年,刘文辉开始动手学习榫卯结构,并制作了他的第一个积木——清代斗拱。
这一批共做了30套,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放在网上,结果出乎意料,不到两个月就被抢购一空。
看到这种回应,更坚定了刘文辉做下去的决心。
他决定,把斗拱积木做成一项事业,全职来做这件事。
为此,他在郊区找到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厂房,买了两台机器,找到一位搭档,把房和车都卖了,全情地投入到斗拱积木的制作之中。
不过,创业并非像预想中一帆风顺。
为了保证斗栱每一块零部件严丝合缝,又能拥有较好的拼搭体验,每一块成品的误差都在0.1毫米以内。
但一穷二白的他们,由于机器粗糙,精细度不高,零件之间常常卡不上。
所有零部件材料做完后,几乎都是“用一半废一半”,为了精加工完所这些,每天就要花费十个小时。
回忆起那段艰辛岁月,刘文辉的搭档张海东说“不敢回想”。
结果第一代产品“出炉”后,效果也远远低于预期——四个多月,才卖出一套。
卖得慢,研发流程烧钱却很快,购置原料、外出考察、打样、测试.......刘文辉的积蓄很快便花完了。
有一次为了着急给供应商交款,刘文辉实在拿不出钱,连自己桌上的电脑都卖了,只为换来2000块救急钱。
不过幸运的是,他坚持了下来。
通过口口相传,来订购斗拱积木的人一传十,十传百,逐渐越来越多,随着订单越来越丰富,他们也开始尝试越来越多的风格,比如唐式、宋式、明式........
后来,有人把它的积木放在网上,引来了更多关注。
有了更多订单,他们也开始尝试更加复杂的模型,比如五台山佛光寺、宁波保国寺、武义延福寺、温州廊桥.......
到了2018年,刘文辉的工厂规模扩大到500多平方米,月销量上升到几百套。
2019年,一股文创风向国内袭来,伴随这阵热度,榫卯积木彻底火了起来,书店、博物馆、文创产品区.......哪里都有它的身影。
2019年12月,他们的线上店铺月销量达到60万套。
如今,榫卯积木已经做到了第九代,甚至得到了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的青睐。
更难得的是,他们还将斗拱积木卖到了美国、加拿大、西班牙,每一位外国人看了都赞不绝口。
随着他们的成功,更多玩家开始加入到这个行业,之前无人问津的榫卯积木,如今变得如火如荼,蒸蒸日上。
这给中国玩具传播出海这项艰巨的任务,开了个好头。
尾声
除此之外,近几年来,国内的文化产业也越来越繁荣。
比如在动漫领域,近年推出的《一人之下》,两季都登上了日本电视台。
虽然,在播放率方面与日本本土动画还存在着差距,不过好在这只是一个开始。
无论是有浓郁中国风的《少年歌行》,还是取材于“大唐文化”的《大理寺日志》,抑或是具有仙侠世界风貌的《凡人·风起天南》,甚至像《三体》这样的科幻作品,都在继续探索和前行。
动画方面同样如此。
从过去一年的票房价值来看,2020年上映国产动画电影17部,总票房17.22亿元。其中,《姜子牙》以16亿元的票房位列第一,拿下了九成以上的国产动画电影票房占比,对于更多的优秀作品,上升潜力和空间还非常之大。
更惊喜的是,手游竟意外地“脱颖而出”,成为了文化出海的排头兵。
过去在我们的印象里,二次元手游都是日本的天下。
但如今日本在“二次元圣地”秋叶原,大街小巷的广告位上,已经有超过一半是中国游戏。
韩国的街道边上、地铁站里,也随处可见都是中国手游的广告招牌。
根据Sensor Tower商店情报数据显示,2021年9月米哈游《原神》移动端全球收入超过3.41亿美元,位列全球手游收入榜榜首。
其中美国市场,贡献了总收入的21.7%,日本市场达到了占21%。
此外,像《碧蓝航线》、《明日方舟》、《少女前线》、《闪耀暖暖》这些国产游戏也紧追其后。
围绕着这些IP,将来中国玩具产业将会有更多施展的空间,越来越培育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我也相信有朝一日,别人来买我们的不只有精良的制造,还有令人沉浸其中的故事和文化。
我更相信总有一天,我们做的不是中国的“乐高”,而是世界的“榫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