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04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108

五花八门的领导都来了,还要村干部干嘛?(图)

2023-04-04 来源: 新乡土 原文链接 评论1条

这两年在农村调研,一大感受是基层充斥着各种叠床架屋的制度设计,效率极低,干扰正常工作。

五花八门的领导都来了,还要村干部干嘛?(图) - 1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各地使劲往下派驻干部,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驻村工作队…五花八门,眼花缭乱,那么多的干部一股脑扎到村里,看似是重视基层工作,但基层真是无所适从。

在脱贫攻坚期间,为了“攻坚”,圆满完成任务,各地完善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制度,对贫困村全覆盖。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是脱贫攻坚的“项目经理”和“施工队”,在高度精准化的制度运转中,极好得完成了各项脱贫任务。尤其是在大多数村干部都还不会用电脑,面对复杂的扶贫表格和系统不知所措的情况下,他们没日没夜做文牍工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客观上,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也锻炼了自身素质。笔者曾和众多第一书记交流,他们最大的感受是,认识了国情和民情。比如,他们透视了制度运作的缺陷,深切理解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产生逻辑;他们和很多贫困户结成了亲戚,了解了民间疾苦,亦被社会毒打,领教了部分贫困户“等靠要”的无奈。当然,他们也熟悉了农村社会的各种花边八卦,闲言碎语。

他们受到了教育。这个教育就是,作为派驻村庄的干部,他们得接受各种人情冷暖。比如,一个青年干部,装着满腔热情跑去帮扶,遭遇的往往不是热情,而是各种白眼和冷漠。

基层干部和群众判断一个下派干部有没有能力,唯一的指标就是能不能帮忙村里搞项目,能不能给群众带来福利。因此,如那些常委部门,以及发改、住建、交通、自然资源、水利、林业等掌握项目“好”单位,下派干部的能力一定是比较强的。

而妇联、团委、党校之类的,那就算了,连下派干部自己都觉得在群众那里抬不起头来。当然,如果这些单位的领导体恤驻村队员,帮忙去别的部门协调项目,这些下派干部的日子会好过一些。

现如今,脱贫攻坚完成了,但脱贫攻坚的一整套工作方法却遗留了下来。比如,“精准”继续成为各项工作的要求,基层干部还是得花费巨大精力去处理各项数据表格。幸好在脱贫攻坚期间,以及最近一次换届期间,村两委换届换上了一大批年轻干部,他们自己也会填表了。

但反贫困监测还是有任务,各种事情特别琐碎,上级也还觉得单纯依靠村干部不够,派驻干部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

在原深度贫困县,第一书记仍然是全覆盖,甚至驻村工作队都已经全覆盖了,每个村都两三个工作队员在村里开展工作。

基层都觉得特别尴尬,在脱贫攻坚时期,也只有部分贫困村有工作队,其他都是通过基层党委政府的帮扶来实现脱贫任务了。反倒是在乡村振兴时期,大多数村里其实已经没啥“项目”要施工了,却派驻了那么多的“项目经理”和“施工队”进去,他们能干啥呢?

就笔者的调查体会,很多地方在脱贫攻坚期间已经是毕其功于一役,把县里过去积蓄的财力,将来可以透支的项目,都提前安排了。现在脱贫攻坚完了,早就没什么财力来实施那么大规模的项目建设了。

各地的乡村振兴指导员各不相同,有些省市是要求每个村都全覆盖,有些地方则是要求派驻到乡镇一级。有些地方的乡村振兴指导员让第一书记兼任,有些则不是。有些是要求年轻干部去担任指导员,有些则是要求各机关单位的中坚力量去驻村,有些则是请快退休甚至已经退休的干部去村里“指导”。

无论如何,组织上的考虑无非是几条:一是组织振兴,帮助基层组织建设;二是人才振兴,帮助村里链接人才资源;三是产业振兴,说白了就是帮忙搞项目,发展集体经济。可是,现如今,任何一条都站不住脚。

要说组织振兴,通过脱贫攻坚和最近几年的基层组织组建设,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已经很可以了,完成了更新换代。

有些地方对驻村工作提出了“保姆式”帮扶,“手把手”教会,打造一支“永不撤离”的驻村工作队的要求。这个要求得辩证看,如果驻村工作队总是做保姆,大事小事都手把手,大包大揽,那群众怎么自立,村级组织怎么能有战斗力呢?

“永不撤离”的工作队指的是基层组织,他们有了独立作战的能力,能够自己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不依赖于上级,那才是成功。

笔者在西部某贫困县调研发现,当地绝大多数村庄的基层组织都很有战斗力了,从乡镇党委政府的角度看,至少是“够格”了,根本就不需要工作队。但某一个村,四个村干部,个个都有党村支部书记的素质,他们自己干得挺好的。但就这样的村,因为当年是扶贫重点村,现在还被迫被上级派了一个工作队下来,实在是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通过派驻干部来搞人才振兴和产业振兴,也不是很靠谱。

靠上级派下来的干部,难不成就成了村里的人才了?很多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指导员在述职时,列的工作成绩几乎都是协调了多少资源,多少资金进村,为村民办了多少好事。

这看起来是个好事,但要放在基层,就显得极其诡异。事实上,这些项目和资金,归根到底还是财政拨款;一个村获得的越多,也就意味着别的村越少,越制造不公平。

通过所谓“人才”发挥人脉来为村里拉项目,拉资金,情理上可以理解,但道理上说不通。

乡村振兴是有阶段性的,就当前这个阶段,对于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而言,还没到全面振兴的时候。

很多第一书记都调侃,把他们的工作经费直接拨给个村,可能都比派驻第一书记、指导员和工作队的效果要彰显很多。

比如,一个驻村队员,每个月的生活补贴、交通补助等等加起来,怎么着都得两千元左右;很多地方为了方便工作队开展工作,还配套了专门的项目经费,几万元或几十万元不等。

这么说来,一个第一书记或指导员的驻村成本,总得额外支出十万元以上。而绝大多数地区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的标准,也就是五万元。

关键是,这些驻村干部,他们还是照拿工资,而他们单位往往也是人员紧张。就笔者的调研情况看,除了极少数机关事业单位可以人员相对宽松,就没有哪个单位不觉得人员紧张的。几乎所有单位领导都抱怨,实在是派不出人去驻村了。

基层干部都调侃,过去脱贫攻坚是百米冲刺,大家都卯足劲,冲过去了就算成功了;但现在发现,乡村振兴是马拉松,没完没了的。

关键是,这个马拉松,是让你跑了百米冲刺后继续的,中间一刻都不让停。

那么多的干部扎在村里,真的没必要。我们看上去是在重视乡村振兴,重视基层组织建设,但其实是在极大干扰乡村振兴,极大干扰基层工作。

过去一些年,我们成功建立了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完善,还有力。依靠基层就可以把事情干好的情况下,上级就不要过于操心了。

操心多了就是折腾。

建议把第一书记、指导员和工作队,都撤回去。赶紧撤回去,上级部门也可以回归常态,正常工作;基层也可以少受干扰,安心搞乡村振兴。

关键词: 农村调研领导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1)
丝思求人品 2023-04-04 回复
领导只是去做做戏!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