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元国外游!中年人的“精神天堂”,为何活成宰客王?(组图)
今年,出国游属实是火了。
有的人是排队去日本血拼,满大街的LV店挤满了中国人,甚至连导购都开始说中国话。
有的人是奔着免签,在古巴、马来西亚、泰国,到处是中国游客的身影。
还有人出国则是沉迷于一种团——低价纯玩团,便宜到极致,却号称豪华游,乍一听你都会替旅游团心疼。
500块泰国6天5晚游还包吃住行,750块去韩国4天3晚,住的还是星级酒店,光去的机票就不止500,算下来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然而现实证明,就算这么低的价格,也能让人吃亏上当。
有网友吐槽,父母报名参加了一个约500元团费的旅游团,却在导游的诱导下,花了4000多元买了厨具,表面纯玩团,实际比黑团还坑。
最近官媒也在曝光,中国消费者协会盘点过去一年的典型消费舆情事件,28.5%的受访者最为关注“低价旅游团暗存强制购物问题”。
央视网更是痛批,“低价团、免费游、返钱游……看了内幕你还想去吗?”
套路升级的低价旅游团,为何让人防不胜防?
过去的宰客:
导游辱骂、扣小黑屋
一提起跟团游,很多人下意识地反应就是——套路太深了。
过去,跟团游一直是中老年人的心头好,因为老人退休后想出去玩,但人生地不熟更愿意跟团,一夜之间各种夕阳红旅游团遍地都是,堪称中老年人的“精神天堂”。
但这个精神天堂,很快就成了宰客王。
黑团能有多嚣张?过去的宰客,从交钱到游玩,坑人都是明面上的赤裸裸。
国内游直接要价人均大几千,结果吃的住的都堪比贫民。
为了让游客消费,一般的黑导游还是洗脑和道德绑架,“我们车里都是有良心、有素质的人。”
更狠的导游则是直接开骂。
面对一群老年人,导游可以嚣张到说游客“就是来骗吃骗喝的。”有河南大爷去香港玩,导游还加上了地域PUA:“河南人出来要争点气,不买就滚!”
还有的团把52位老人关到小黑屋,后者被迫买了2000多的海绵床垫。
事情闹大了,随着官方打压,加上用户“反收割”的意识提高,很多黑团只有两个下场:要么赔钱,要么倒闭。
比如有黑导游在车上叫醒游客,最后被官方调查是非法组团罚了十万;也有的黑心旅游社,被媒体曝光后直接原地封杀。
很长一段时间,旅游团不敢太过嚣张,不少导游纷纷升级,转为高端化,主打一个活好又好用,还一度出现很多导游网红,因为真诚、厚道被游客捧上神坛,很多人更是非团不出行。
但风气好了,不意味着没有人在浑水摸鱼。
明面上的套路没有了,但宰客的手段却在暗中升级——有些套路连年轻人都防不胜防。
看到大家都喜欢纯玩,一些深谙人性的旅行公司,这些年推出豪华纯玩团,价格相当接地气,号称几百块就能出国玩,去个迪拜都是小几千,但体验却主打一个中高端:
住的酒店是三星以上,吃的也是酒店套餐,用“淡季”、“机票大跳水”等为理由,告诉游客相当划算,买到就是赚到。
由于Buff堆满,连年轻人都顶不住诱惑,然而实际体验下来却相当一言难尽。
因为体验过于糟心,有人甚至连“便宜”都不想占了,放弃珠港澳行程原包含的珠海游,逃似的要回家,脱团即解脱。
参加完低价团,他们就一个感受:“这辈子再也不想体验第二次。”
宰客手段升级:
表面纯玩团,实际花上万
为何连年轻人都被低价团宰了?
看准人们最怕旅游时被强制消费的心理,这些团一出手就亮底牌:称自己是纯玩团,殊不知,是纯玩购物中心的那种。
他们通常会把购物点设计成旅游行程的一部分,美其名曰深度体验当地人的生活习惯,韩国游是带人去购物天堂,港澳游就是去特产店。整体用一句话形容:游玩5分钟,进店2小时。
就这样,好好的纯玩团被彻底玩坏了。
为何这些旅行社的套路不仅更深,甚至还越来越大胆?这还要跟行业的变化有关。
1.货不对板,却难追责
很多人不知道,你在网上约好的旅游社,跟实际游玩的很可能不是同一家公司。
有人一开始是被网上的旅游攻略吸引,跟着某个自称小希的“游客”推荐买了跟团游,殊不知就已经成为旅行社们play的一环。
明面上是跟A公司沟通,付账收款人却是B公司,实际体验则是换成C公司承担,很多组团社吸引游客参团,然后把游客转给地接社,再由组团社去定价。
这样一倒多以后,所谓的承诺也是一变再变,比如刚到目的地导游就让每人交100元保险费,哪怕合同里写到1000元价格里包括保险费,会被导游解释成景区内的保险费需要另交,不交大巴车就不开。
因为接连换人,连行程都能货不对板。有网友吐槽,说好的“乌镇一日游”变成“杭州一日游”,想投诉旅行社退钱?还有下一个坑等着。
旅行社直接来波更骚的操作,称他们一家去了上海迪士尼,9840元的费用只能退2000,然而合同或实际行程中都没有去过迪士尼,但因为涉及到的环节太多,沟通和收款也不是同一家公司,到最后也不知道到底该找谁,该处罚谁。
甚至有的旅行社干脆不装了,摆烂说自己就是随时跑路的无资质公司,游客即使去告,官方很难找到这些非正规团追责。
2.利益链多,羊毛还出在游客身上
众所周知出去玩是要花钱的,然而在低价团里,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最离谱的,还要数“1元游云南”甚至零团费的揽客操作,针对老年人还有专门的玩法:100块一天一夜包吃住,还送一只鸡或洗衣液,四舍五入简直是做慈善。
在整个利益链中,鄙视链底端是导游,中间是地接社,顶端则是组团方,外地的组团方把钱赚走了,然后压低价格发给当地的地接社,本来游客价格就不高,到了地方团就更没多少。
有业内人士袒露,地接社要是接了这个团,还得先自己垫上每人至少2000元或3000元的地接成本。
种种下来,最后压力指向导游,有些低价团导游没有工资,也没有五险一金,收入纯靠带团业绩,所以,哪怕是合同里白纸黑字的“不强制购物”,把所有行程交代清清楚楚,也挡不住现实中导游的嘴脸大反转。
落到消费者的体验就是,纯玩团变成购物团,行程上景点走马观花,购物消费才是重头戏,一个5天团,就会安排3-5个购物点,甚至一天几乎都泡在购物中心。
有些人冲着纯玩团噱头去,受不了导游卖惨式话术“啥都不买我只能干赔”后,再加上低团费本就有负罪感,最后买东西就花了近万块。
为了不买东西,年轻人也只能以惨治惨,谎称自己是贫穷的大学生才躲过一劫。
“团游”新趋势下,
还得游客自己整顿旅游!
黑心团说了这么多年,网上关于怎么分辨的帖子也是数不胜数,苦口婆心告诉人们要找正规的旅行社报团、签订正规的旅游合同、付款接收方也应与合同的签订方一致......
但为何明知低价团会有坑,很多人还是要往里面跳?
正如业内人士一针见血指出低价团的畸形之处所在:
企业的盈利不是靠服务收费本身,而是旅游过程中的进店购物和二次消费,同样,游客报名的重点也不在于体验本身,而是低价。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游客自己想占便宜,甚至存在侥幸心理。
有需求才有供给,一些人一看到低价就被迷住,劲爆的价格,再加上“纯玩”的字眼,相当让人心动,甚至抱着侥幸心理,明知道价格低到完全不合理,却总觉得自己不会是被宰的那个,坚持不买就行了。
但人们往往高估了自己的承受力,也低估了旅行的不确定性风险,就像过于特种兵式的旅游,也被专家指出这一做法并不值得鼓励。
有些人总想用最少的成本看最多的风景,前一天晚上火车无座站到北京,再一天恨不得逛十几个景点,日行3万步的结局就是腰肌劳损,去医院躺两天。
低价团也是一样,以为自己能钻空子,但就算钱包不会大出血,精神上也会遭大罪:整个行程被购物安排得明明白白,完全不像旅游,更像是给购物店完成KPI。
反过来,对于旅行社本身也是弊大于利。因为价格过低,基本都是自己贴钱带团,一旦游客不买或者购买金额过低,都是妥妥的亏损,对整个行业都是伤害。
其实,人们并不反感跟团游。
曾经被视作中老年人标配的团游,现在还成了年轻人的新宠,比如今年五一假期,主打年轻人出游的同龄人拼团火了。
这种跟团游,没有传统团的条条框框,不会走马观花看景点,还能设计定制化路线,主打一个哪里人少去哪里,同时还能交友和旅拍,说到底,也是年轻人对跟团旅游的大整顿。
这也能看出,想要跟团游不变成闹心游,行业必须紧跟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和丰富服务模式和产品内容,最重要的,该是斩断灰色利益链。
其实官方一直在重拳整治,专门打击不合理的低价团,并出台相关政策。
但什么都比不过游客的整顿最有力。
在低价团爆出越来越多丑闻以后,游客在头脑一热前也需要三思,只有在源头上掐断需求,才不会给黑心低价团宰客的可能。
毕竟,都想多占便宜的心理博弈下,
游客与低价团,终究都是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