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7日 15.5°C-17.6°C
纽币 : 人民币=4.4162

出生在寒衣节的十三爷怡贤亲王允祥

2021-11-06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出生在寒衣节的十三爷怡贤亲王允祥 - 1

今天是农历十月一日,是寒衣节。

老北京旗人的寒衣节,也许那时候商品经济发达了,已经从给祖先、亡人送寒衣发展为送货币,或许认为有了货币,在另一个世界里,也可买他们想穿的衣服或东西。老北京旗人一般是提前到南纸店(上图就是旧时候的南纸店)去买寒衣纸(即冥衣铺糊烧活的彩色蜡花纸),买回家后再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然后印上牡丹、菊花、蝴蝶等各种颜色的图案,有的还把寒衣纸剪成衣裤状。寒衣做好后,再装进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然后拿到墓前焚烧。但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

出生在寒衣节的十三爷怡贤亲王允祥 - 2

历史上的今天,335年前的今天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十月初一日怡贤亲王允祥降生。

明朝的王全都是世袭罔替,而且还有封地。对比看清朝封的亲王,没有封地,且大多数不是世袭罔替。因大多数不是世袭罔替,才出现了铁帽子王的说法。在大清建国期间,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被封为八大铁帽子王,是功封铁帽子王。

在清中后期又陆续分封了四位“铁帽子王”,算是恩封铁帽子王,怡贤亲王允祥就是第一个恩封铁帽子王,是雍正开的恩封铁帽子王的先河,这样到清末,一共有“铁帽子王”共12位。

相比于其他亲王,这12位亲王享有非同寻常的特权,所以才被称为“铁帽子王”。他们享有的特权有三:第一,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第二,俸禄优厚;第三,王府世袭罔替。

允祥是雍正最喜欢也是最信任的弟弟,他一当上皇帝就封允祥我铁帽子王,而康熙在位的时候,则没封过允祥为王。10月27日我们发文章《康熙的五子恒温亲王允祺的后裔谈先人》时候说过,皇帝的儿子并非必然被封亲王,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复立太子胤礽同时胤祺、胤祉、胤禛被封赐亲王,允祺是与雍正一起被赐亲王,而允祥却一直没给任何封号,说明康熙当时不看好这个儿子。

允祥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生母是敬敏皇贵妃。在康熙晚期的皇子争夺储位的激烈斗争中,允祥始终坚定地站在雍正皇帝的一边,二人关系密切。雍正是深藏不露,允祥则为了雍正暴露太多,自然不受康熙喜爱。

雍正帝在康熙皇帝崩后第二天就封允祥为怡亲王,可见新老皇帝的不同,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康熙诸子当中,当时是亲王的只有皇三子、皇五子、皇七子、皇八子和皇十三子。不久命他总理户部和户部三库事务,任命他为总理事务大臣,还让他主管全国钱粮奏销的会考府事务,使他掌管了全国的经济大权。允祥的忠心、敬业精神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深受雍正皇帝的赞赏。罗马帝国就有副皇帝,如果大清帝国也设副皇帝,那雍正肯定会让允祥担任副皇帝。

允祥是于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日午刻病逝的,享年45岁。雍正皇帝辍朝3日,几次亲诣怡亲王府灵堂祭奠允祥。赐谥曰“贤”,并冠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8个字,复其名为胤祥。注意,康熙给几个儿子起名第一个字都是胤,但雍正当上皇帝,其他兄弟就不能用胤字,对皇帝的名字要避讳,其他兄弟都改用允。最后雍正许可这个弟弟恢复使用胤字,在封建社会是极大的荣誉。历史绝无仅有的一例。不仅封其子弘晓为怡亲王世袭罔替,而且又封弘皎为郡王世袭罔替。胤祥也成为大清第九位铁帽子王,也是第一位恩封的铁帽子王。

允祥死后,雍正帝将他配享太庙,入祀京师贤良祠。乾隆十九年1745年九月诏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诏以其爵世袭罔替。

怡亲王去世当天,雍正帝就交代后事,命将太皇太后赐的数珠,康熙帝所赐数珠,和怡亲王所进鼻烟壶归于一处,于其万年之后放于梓宫之中。也就是交代将这三件物品随葬,可见感情至深。因胤祥病逝于端午前一日,过去两年的端午均不让欢庆。足见胤祥在雍正心中的重要作用。

和硕怡亲王(承序:允祥、弘晓、永琅、奕勋、载坊、载垣、载敦、溥静、毓麒,历七代九王)

允祥:圣祖十三子,和硕怡贤亲王

弘晓:允祥七子,和硕怡僖亲王

永琅:弘晓子,和硕怡恭亲王

奕勋:永琅孙,和硕怡恪亲王

载坊:奕勋子,和硕怡亲王

载垣:奕勋子,载坊弟,和硕怡亲王(后革爵)

载敦:允祥五世孙,弘皎四世孙,和硕怡端亲王

溥静:载敦子,和硕怡亲王

毓麒:溥静子,和硕怡亲王

爱新觉罗.啟运为此写有文章《为何在众兄弟中,雍正只赐还十三爷怡亲王允祥胤字?》,原来发表在2016年7月28日的满族文化网上,现发如下:

出生在寒衣节的十三爷怡贤亲王允祥 - 3

从雍正赐还怡亲王允祥胤字说起

——浅议清朝宗室的字辈排序问题

爱新觉罗.啟运

清朝宗室的字辈排序始于康熙,至末帝溥仪,共26个:胤(允)、弘、永(颙)、绵(旻)、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其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康雍乾年间定“胤弘永绵奕载”六字。

第二阶段;道光七年续“溥毓恒启”;咸丰七年再续“焘闓增祺”。

第三阶段:一九三七年溥仪在东北再续十二字辈:“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查《爱新觉罗宗谱》康熙以前记载,无论纵向——兴祖福满、景祖觉昌安、显祖塔克世、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还是横向——各位皇帝的子侄和叔伯兄弟之间,基本看不到这种“字辈排序的传承关系”。

康熙的皇子们首次明确使用统一的钦定字辈——“胤”。

字辈排序本属于汉文化,有着几千年历史。凡名门望族,帝王将相,都十分注重血统传承和姓氏延续。直接的例子是孔孟二圣,其后裔连绵迄今已七十多代。而最突出的是:汉朝刘姓,唐朝李姓、宋朝赵姓、明朝朱姓。清受汉文化影响,自然融入其中。经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到康熙,其汉化程度矗一巅峰。像历代君主一样,清太祖太宗以来,为论证爱新觉罗氏“受命于天”的必然性、合理性,得天下后立即把六世祖猛哥贴木尔(儿),以及努尔哈赤的父亲、祖父、曾祖父统统追封为皇帝。如果说就此构筑《爱新觉罗宗谱》基本框架的话,那么此后则是不断将其深入、细化。始于康熙的清宗室字辈排序,是满族汉化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必然结果。

胤禛在激烈的帝位争夺中取胜登基。作为政治手段之一,他还在“名”和“字”上,作足了文章。为“避圣讳”,他命诸兄弟都改用“允”字。为打击政敌,他准许允禟更名为“塞斯黑(令人生厌)”,允禩更名为“阿其纳(人所不齿)”,认定两人不仅不配使用钦定字辈,而且几乎被开除了“人籍”;雍正八年,怡亲王允祥薨,帝念其功高,亲谥“贤”号,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碑之。特赐“胤”字,还“胤祥”之名。胤祥是雍正的股肱重臣,其功劳威望位列群臣之首,是朝中当之无愧的第二号人物,是继八家功封铁帽子王之后第一个被恩封的“世袭罔替”亲王。雍正多有诗文圣谕赞许怡亲王。作为褒奖,“胤”字从“天子独尊”到“与十三弟共享”,堪称史无前例,大清绝唱。此“反与正”、“收与还”之间,意在昭告文武百官:“钦定字辈”不可随意使用!有资格与朕比肩者,唯十三弟胤祥也!此举,确有“彰典立威”之效!

字辈排序之初,无论用字辈强化皇权,还是反过来用皇权强化字辈,都是必要的!其目的在于,实录功过是非,明确皇族非皇族,区分宗室与觉罗,辨别近支与远支,厘清《爱新觉罗宗谱》的基本线索,使代际关系清清楚楚,血脉传承一目了然。

雍正以“胤”字发飙,威慑朝野。令靠打天下功封的八家铁帽子王们,均未敢“冒用”这康熙缔造的,雍正捍卫的钦定字辈。否则,现成拿来就用,岂不省事?!但没有,远支宗室们走的是“比对路线”。即比对近支宗亲,建立自家的“字辈关系”,实现了“对应排序”!如豫亲王保泰后人用“常、松、柏、清、国”对应“载、溥、毓、恒、启”;肃亲王用“隆、善、宪、连、”对应“溥、毓、恒、启”;还有用“奉、慈、娱”对应“溥、毓、恒”等等。

应当说,“比对”早已有之,有叔伯兄弟关系事实就必然有“辈分比对”情况出现。这很自然也很客观,扯闲话、拉家常中就轻松完成了。不过,以前坦荡自如、乃至无视“巧合”。自“钦定字辈”问世,则要小心谨慎、谨防“冒用”了!宗室内部这个“默契”,不仅信守程度高,而且时效性长。据现有资料分析,凡“允弘永绵奕”五辈,鲜见比对者。不是不比对、无比对,而是少见“公开比对”者。直至“载”字辈出现,远支宗室的“对应排序”才借道光续“溥毓恒启”之机浮出水面。豫王和肃王的辈分比对分别始于“载”字辈和“溥”字辈,其间相隔“允弘永绵奕”五辈人,足见“雍正的霸气”和“上下默契的威力”!

无疑,各王府应该有自己的“比对字辈”。然而,鉴于晚清势颓,“皇姓臭了”,某些人“弃满投汉”了,“字辈排序”中断了、“比对字辈排序”也落荒了。知之者渐少,“比对”丧失了意义。环境险恶,少量“苦撑者”,亦多陷“残喘”之列了。或许当时的宗人府已经没有能力将其尽收于《爱新觉罗宗谱》了。即使有“远远支冒用者”也难以清查了。遂造成民国以来,近百年难以弥补的缺憾和混乱:

物换星移,世事沧桑。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来,皇姓“渐香”……某些族人以及“皇姓粉丝”们,要求“恢复族籍”,声浪甚高!为“增加分量””突出来头”,有人“随意选祖”,以致“乱套宗室字辈”……岂知,皆因不了解字辈排序而闹了笑话。一时间,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但就此断言都是“冒充”,都是“假货”,而鞑伐有加,实为大错特错!据调查,无中生有者少,捕风捉影者多。即,凭空杜撰其宗室身份的人几乎没有;恰恰相反,都言之凿凿,语之切切,甚至断言其祖上就是某皇上,某亲王!无论如何不能怪罪这些人,他们的消息大抵是从先辈亲人那里听来的!一般说,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中,这“无意中被重复多次”的“日常环节”,造假的可能性极小。但进一步推演,又似是而非。因为,这些被常期打压、批判、掩盖、封存的“家丑”,几经辗转、历尽沧桑,当今在世的人早已说不清前几辈在“宫里”“府里”那些子丑寅卯了!据了解,一些人实际是格格们的后裔,其夫家念念不忘,流传至今。但受“男尊女卑”传统观念影响,宗人府“只录公主不录格格”,所以,亲王郡王的格格们在《爱新觉罗宗谱》上基本查不到。

相对说来,钦定字辈不容易混乱。因为它“预选”了26个,现在仅仅用到“焘”“闿”等字辈!关键还是诸远支宗室的“比对排序”、若能现世最好!目前,“比对排序”也还在使用,如睿亲王后裔金寄水本为启字辈,他和两个胞弟实名分别是金颐年、金熙年、金庚年。其“年”字是否与字辈有关?而其焘字辈子女多以“嘉”字对应,如,金嘉瑠,金嘉瑜、金嘉琳,金嘉瑞。再看郭布罗氏,也有此“嘉”字辈。如:郭嘉珍,郭嘉琳,郭嘉琪……郭布罗氏“嘉”字的上一辈则是“润”字,如郭润琪,郭润璞……凡此种种。

当然,对“字辈|”无动于衷的也有。如克勤郡王,历十三代十八王而未见一人去比对。又如顺承郡王历十代十五王,名字基本还是老满语而非汉文。

晚清又恩封了恭、醇、庆三家铁帽子王。据查十二家铁帽子王有怡、庄、恭、醇、庆五家使用钦定字辈。第一代庄亲王硕塞是清太祖皇太极第五子,属远支。但传到博果铎时,因其没有子嗣,雍正便把自己的十六弟允禄过继给博果铎为子,后来袭爵成了第三代庄亲王。说到底,那恩封的五家铁帽子王,都是圣祖康熙后代(换言之,使用钦定字辈的都是康熙子孙)。雍正通过允禄,把庄亲王变成了近支宗亲,明里暗里,反复强化着赐还允祥“胤”字所彰显的圣意!

乾隆精通汉文化,是修谱续字高手。他匠心独运,精雕细刻,对文字意境的寄寓,常令后世子孙惊叹不已!乾隆二十四年谕:“子孙班辈永绵二字,将来承绪者以‘永’作‘颙’,以‘绵’作‘旻’”。这办法很聪明,与雍正不同的是,改变的仅仅是“承绪者”子辈嘉庆、孙辈道光,免去了其他诸皇子的麻烦。前者“永琰”改“顒琰”,“颙”意为“高大肃静,仰慕仰望”;后者“绵宁”改“旻宁”。“旻”意为“天空,尤是秋季天空”。

另一玄机是,除固定字辈外,取名方式设置了密码:胤字辈皇子多取“示”旁——“禛、禵、礽、祉、祐、祺、祚、禩、祥、禟……”;弘字辈皇子主要取“日”旁——“晖、时、曕”;永字辈皇子多用“王”旁——璜、璋、璇……;绵字辈皇子多用“竖心”旁——恺、愉、忻……奕字辈皇子略有变化,咸丰帝奕詝的三个兄长都取“乱绞丝”旁——纬、纲、继;奕詝的五个弟弟取“言”旁——誴、訢、譞、詥、譓;载字辈皇子均以“三点水”归之——“淳”、“湉(过继子)”。其近支同辈——沣、涛、泽、灜……也都是“三点水”。同治光绪无嗣,其过继子溥仪及其同辈宗亲,则多用“单立人”——儁、傑、仁、俭、修、侗……

比对一下前面提到的金嘉瑠,金嘉瑜、金嘉琳,金嘉瑞;郭嘉珍,郭嘉琳,郭嘉琪——“瑠瑜琳瑞珍琪”都有“王”字旁;郭润琪,郭润璞——也有“王”字旁。其变化过程如何演化的?资料不全,有待详查!

字与辈的具体实施,无疑使钦定字辈愈发权贵化,神秘化。

关于清朝宗室字辈排序情况,本文试作如下概括:

太祖太宗世祖,奠定了物质前提,提供了强大的政令推行条件;圣祖康熙规划了蓝图,实施了工程;世宗雍正,确立了原则,整肃了纲纪;高宗乾隆创新发展、乃操作典范;康雍乾盛世把该说的说了、该做的做了;嘉庆以后的六个嗣帝不过按部就班,守成而已。

咸丰续的“焘闿增祺”尚未用完;溥仪所续的12个字辈,还有十几代……

综观《爱新觉罗宗谱》字辈排序过程,雍正赐怡亲王“胤”字、复还“胤祥”之名一事,实为具有保障和助推作用的关键环节。

作者啟运

满族文化网原创文章出品。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新西兰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