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2日 16.5°C-18.7°C
纽币 : 人民币=4.4586

凯洛克实验到底有多恐怖?将人类的孩子和黑猩猩一起养育会怎样?

2022-01-18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1931年,心理学家凯洛克博士进行了一项探索后天培养能否改变物种基因的实验研究,他收养了一个7个月大的黑猩猩,古娅。

并且说服妻子将其带到家中,和自己10个月大的儿子共同养育。

实验阶段,黑猩猩古娅和凯洛克的儿子被采用相同的方式对待,他们穿相同的衣服,被喂同样的食物。

每天被规定进行的行为活动也一模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唐德纳和古娅似乎也建立了某种温馨的感情,他们像朋友一样一起生活。

凯洛克实验到底有多恐怖?将人类的孩子和黑猩猩一起养育会怎样? - 1

随着时间推移,凯洛克发现黑猩猩古娅相较于儿子唐纳德,在学习能力、反应速度、执行力等方面表现得更加优秀。

实验进行到第9个月的时候,情况发生了逆转,唐纳德的学习能力迅速飞升,而古娅的学习能力则出现了停滞。

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个让凯洛克决定终止实验的事情,他发现自己的儿子开始学习模仿古娅的行为、甚至学着古娅的样子破坏屋子里的陈设,若放任其发展,唐纳德可能会变成猿人。

实验中止,古娅被送去了动物中心。

凯洛克实验到底有多恐怖?将人类的孩子和黑猩猩一起养育会怎样? - 2

研究结果显而易见,每个物种所特有的属性不会因为后天的培养而被改变,黑猩猩不会因为被像人类对待就变成人类,物种基因无法超越。

然而后续的结果,却让人们产生了更广阔的思考。

由于长期和人类生活在一起,回到动物中心的古娅并不能适应动物群体生活,始终被拒绝在环境之外,其他黑猩猩对其也表现出排斥,没几个月古娅就去世了。

唐纳德则继续原来的生活轨道生活,在父母的精心教导下,考取名校成为社会精英。可当其父母相续离世后,唐纳德随即毫无征兆地自杀了,唐纳德的离世也成为了科学界的未解之谜。

凯洛克实验到底有多恐怖?将人类的孩子和黑猩猩一起养育会怎样? - 3

非出于常理的死亡,使得人们对其死亡与该实验的联系产生了各种猜想,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唐纳德的死亡和凯洛克的实验有直接关系,但还是能从中嗅到蛛丝马迹。

根据心理学原理,一个人初来世界时的经历会对其形成持久且难以磨灭的影响,唐纳德在初来到这个世界时,即被作为实验对象。

实验必定是讲究科学论证的,所以过程势必也冷酷无情,即便后来唐纳德的生活回归了正常,曾经被当作实验对象观察的经历也一定对其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至于具体影响了内部系统的那一方面,斯人已逝,我们无从考证,但结果一定是隐秘且具有毁灭性的。

凯洛克实验到底有多恐怖?将人类的孩子和黑猩猩一起养育会怎样? - 4

凯洛克的实验悲剧揭示了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即为了追求科学,人类是否能无视人道?

答案其实没什么好争论的,当然是不可以的。

我们追求科学是为了让人类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生活的幸福,如果一项科学研究仅仅是为了探索人类未知,但却会对眼前的人与社会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科学家就一定要慎重考虑,而不是打着为了科学研究的大旗不顾人伦道德。

凯洛克实验到底有多恐怖?将人类的孩子和黑猩猩一起养育会怎样? - 5

人是有思想的,不是一无所知的动物,我们必须保持理性,尊重每个物种的特有属性。科学进步是很重要,但这不是将人视为工具,以“人”为实验对象的理由。

从事科学研究的研究人员,在着手实施一项科学研究的时候,一定要明确此研究是否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是否不违背社会伦理价值观,是否会对实验对象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像凯洛克实验这样的研究尽可能地避免,某种程度上凯洛克这样的实验是没有必要的,相同的结果通过社会学、生物学等综合推演其实也能得到,完全没有必要以人为实验对象,再去验证一番。

凯洛克实验到底有多恐怖?将人类的孩子和黑猩猩一起养育会怎样? - 6

科学家如果守不住自己的伦理道德底线,为了一己私欲或纯粹地满足好奇心而开始某项研究,那将是人类的莫大灾难。

诚然有些科学家开始某项实验时,的确是抱着为人类社会做贡献的初衷,但生活在任何行业中的人都一定会不自知地陷入某种局限,难以避免以局内人的视角去理解自我、他者和世界的联系。

科学家也是人,也一定逃避不了认知偏见,所以当某项研究不被社会认可时,作为科学研究者有必要跳出原来的框架,站在局外去理解为什么?

凯洛克实验到底有多恐怖?将人类的孩子和黑猩猩一起养育会怎样? - 7

当我们能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能从更全面的大局衡量利弊,如此得到的结论才会更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