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9日 7.6°C-11.0°C
纽币 : 人民币=4.4267

很讲礼貌的古人,忍不住要吐槽怎么办?一封“别纸”轻松搞定

2022-03-31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攻濡须,孙权相拒月余。操见江东水师“舟船器仗军伍整肃”,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言罢,班师回朝。

孙权见曹操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便写了一封书信送去。曹操打开一看,上面用词非常恭敬:“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春天到了,油菜花开了,您该速速回去了!曹操嗤笑一声,心说孙权这小子还是这么虚伪。可未等他收起书信,信封中又飘出了一张纸,上面赫然写道:“足下不死,孤不得安。”你这老东西不死,我心里始终不安呐……

曹操也是个妙人,见孙权在“别纸”中道出心声,反而把这事分享给诸将,还调侃了一句:“孙权不欺孤。”那么,这里提到的“别纸”到底是什么?明明一封书信就能表达完意思,孙权为何还要多此一举?

很讲礼貌的古人,忍不住要吐槽怎么办?一封“别纸”轻松搞定 - 1

一、别纸的运用

别纸,顾名思义,即写在另外一张纸上,有别于正式书信的文字内容。古人是含蓄、委婉的,他们在通信时,往往会将一些不适合公开的内容写入别纸之中。可见,别纸是非正式的书札,依附于正式书信而存在。

那什么样的内容不适合公开,需要专门写入别纸中呢?

不妨以东吴名将周鲂为例。据《三国志·周鲂传》记载:“(鲂)被命密求山中旧族名帅为北敌所闻知者,令谲挑魏大司马扬州牧曹休。鲂答,恐民帅小丑不足仗任,事或漏泄,不能致休,乞遣亲人赍笺七条以诱休。”

周鲂任鄱阳太守期间,曾接到孙权密令:要求他暗中联系在魏国“挂上号”的山民渠帅,而后借他们之口,诈降曹魏大司马曹休。周鲂是个能举一反三的人,在接到孙权指示后,他认为山民渠帅不靠谱,且分量也不够,不如让自己这个鄱阳太守亲自去诈降。

很讲礼貌的古人,忍不住要吐槽怎么办?一封“别纸”轻松搞定 - 2

然后,周鲂便一口气炮制出了七封书札。第一封,正是他委婉向曹休表达投诚之意:“时事变故,列于别纸,惟明公君侯垂日月之光,照远民之趣,永令归命者有所戴赖”。

显而易见,第一封书札是正式书信。周鲂先是向曹休客套一番,而后隐晦表达出自己的打算。至于为何要选择投降,又如何配合曹休攻吴,这些不好公开的隐秘信息,即周鲂口中的“时事变故”,皆被详细写入了第二到第七份书札(别纸)中。

更有意思的是,周鲂在写完这七封书札后,还将其全部“打包”成新的别纸,先发给孙权过目:“此臣得以经年之冀愿,逢值千载之一会,辄自督竭,竭尽顽蔽,撰立笺草以诳诱休者,如别纸。”

孙权看完别纸,认为此计可行,遂配合周鲂诈降曹休。后者果然上当,当即率领十万大军深入吴地,不料却被陆逊、朱桓、全琮各领兵三万夹攻。于是曹军大败,损一万余人。

很讲礼貌的古人,忍不住要吐槽怎么办?一封“别纸”轻松搞定 - 3

这便是大名鼎鼎的石亭之战。此役过后,曹休羞愧难当,很快便发病去世;反观孙权,则凭借这场胜利威望大增,进而为他次年称帝打下了良好基础。而起到关键作用的周鲂,也受到孙权嘉奖,得以封侯拜将。

上述可见,别纸中的内容可以是机密信息,也可以如孙权这般,随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在很讲礼貌的古代,别纸不失为一种好的“吐槽”方式,用以帮助世人表达自我。

只可惜,随着时代发展,别纸在唐宋时期却变得颇为拘谨和严肃,其客套、委婉程度甚至超过正式书信,这又是为什么呢?

很讲礼貌的古人,忍不住要吐槽怎么办?一封“别纸”轻松搞定 - 4

二、别纸的演变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风俗文化,此为亘古之真理也。别纸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方式,亦是如此。

汉魏以降,豪族林立,门阀崛起,社会等级愈发森严。名士标榜清流,其一言一行皆有法度可依。于是在各种场合下,人们都非常注重社交礼仪,这体现在通信中,便是正式书信+别纸的形式。

建安十八年(213年),孙权与曹操通信时,前者只是徐州牧、车骑将军,还是刘备表奏、未经汉室承认的;反观曹操,即将进封魏公,大权在握。故孙权递给曹操的第一封书信,便尊称其为“公”,而后委婉劝说其退兵;但在别纸中,孙权却毫不客气,不仅称其为“足下”,还骂骂咧咧的。

及至唐初,别纸的使用频率曾大大降低。按杜友晋《新定书仪镜》引卢藏用《仪例》所言:“古今书仪皆有单复两体,但书疏之意本以代辞,苟能宣心,不在单复,即能叙致周备,首末合宜,何必一封之中,都为数纸。今通婚及重丧吊答量留复体,自余悉用单书。”

很讲礼貌的古人,忍不住要吐槽怎么办?一封“别纸”轻松搞定 - 5

将两封及以上的书信放到同一信函中,即为“复书”,可见别纸也是复书的一种。但在唐朝初年,除了红白二事要用复书外,其余场合却多用单书。是以,别纸出现的频率自然大不如从前。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两方面:一是唐朝以武立国,达官显贵多为武将出身,对社交礼仪要求不高;二是唐朝初建,官僚体系尚未成熟,故人情往来没有太多讲究。

但随着晚唐藩镇体制下士人请谒风气的流行,别纸在此时期又逐渐增多,已成定式。时,世人“凡修书,先修寒温,后便问体气,别纸最后”。

很讲礼貌的古人,忍不住要吐槽怎么办?一封“别纸”轻松搞定 - 6

当时的复书一般有三封书札,第一封嘘寒问暖:您那里天气如何?第二封祝好请愿:许久未见,您还好吧?祝您身体康健!到了第三封的别纸中,才开始讲正事,顺便交流一下真情实感......

这种情况,在北宋初年仍十分流行。司马光曾在《书仪》中指出:“今人与尊官书多为三幅,其辞意重复,殊无义理。凡与人书,所以为尊敬者在于礼数辞语,岂以多纸为恭耶!”

随着复书愈发流于形式,以往“洒脱随意”的别纸,也有了固定格式与用语。至两宋时期,别纸“每幅皆具(官)衔”,不仅要注明年月日,还得将其单独封缄,以示对收信人的尊敬。

很讲礼貌的古人,忍不住要吐槽怎么办?一封“别纸”轻松搞定 - 7

及至后世,元代不遵中原礼法,而明朝又流行短小尺牍,讲究“言辞达意”,故流行一时的别纸,便逐渐被淹没在了历史长河当中。直到近现代考古学家对敦煌文献的发掘,别纸这一独特文体才再次回到世人眼中。

作者:瀛洲海客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陈寿撰,裴松之注 《三国志》

〔2〕王使臻 《出土唐宋“别纸”文体相关问题考述》

〔3〕陈静 《“别纸”考释》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