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 · 千家万户的事 湖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坚实挺起“长江之腰”
江豚在湖北天鹅洲长江故道戏水。牛一彬摄
波光粼粼的长江武汉段江面上江豚三五成群,在初春的江水中追逐觅食、嬉戏畅游。江豚对水环境要求很高,被誉为 " 水中大熊猫 "。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后,随着水质改善、鱼类增多,曾经难得一见的江豚也慢慢多了起来。
" 长江经济带应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为新形势下长江经济带发展指路定向、擘画蓝图。
坐拥长江干线最长径流里程,境内千湖璀璨、湿地纵横,湖北被称作 " 长江之腰 ",肩负着确保 " 一库清水北送、一江清水东流 " 的重要使命。荆楚大地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踔厉奋发,书写湖北答卷。
生态保护为基 面貌焕然一新
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江景。武汉市水务局供图
武汉洪山江滩西起白沙洲大桥,东至杨泗港大桥,全长 3.12 公里,是武汉中心城区江滩建设的 " 收官之作 "。
" 这里的江滩太好看了!" 家住白沙洲的张女士,带着 9 岁的女儿在公园内玩耍," 以前这里是荒地,现在旧貌换新颜,大家都说好。"
经过多年蜕变,武汉江滩已从防洪岸滩变成百里画廊。宁静大气的汉口江滩、浪漫温馨的洪山江滩、简洁朴实的武昌江滩、曲径通幽的汉阳江滩、如诗如画的青山江滩,成为了江城人民的生态滨水乐园。
往长江上游回溯 600 多公里,同样可喜的变化也发生在宜昌。春日暖阳铺洒大地,在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上凭栏远眺,两岸植被葱茏,绿树鲜花错落有致,碧绿的江面上船只往来繁忙。北岸桥下,是即将向市民开放的宜昌长江岸线整治修复项目。项目完成后,长江岸线将再添新美景——宜昌东大门生态长廊。
长江岸线披上 " 绿装 " 的背后,离不开对 " 化工围江 " 的全力破解和对非法码头的雷霆整治。
2022 年 4 月 19 日,拍摄于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 8 公里长江岸线,建成后的猇亭区沿江护岸如诗如画。宜昌市委宣传部供图
2017 年,宜昌市率先启动对长江沿线 1 公里内 134 家化工企业的关、改、搬、转。以精细磷化工见长的湖北兴发集团毅然启动临江园区 7 万吨草甘膦及甘氨酸装置搬迁,在搬迁的过程中实施改造提档升级,培育电子化学品和有机硅新材料,经济效益不降反升。
在荆州李埠港码头,眼下正是港口货运的高峰期,几台吊机正在卸载砂石料。蓝色的全封闭式皮带机廊道如两只触手从堆场延伸到江边,实现了 " 砂石不落地、运砂不见砂 "。这条 " 空中运输走廊 ",不但能集运砂石,还能接收船舶垃圾。
就在几年前,李埠港所在的这段岸线,还分布着 40 座砂石码头及 20 余家建材企业。为解决砂石码头小、散、乱的问题,荆州市建设了砂石集并中心,让 "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 彻底成为过去。
现在 483 公里的长江荆州段,处处都是好风景,生态绿廊沿江蜿蜒,与洋码头文创园、万寿公园、长江大桥等 " 串珠成链 ",尽情彰显 " 万里长江,美在荆江 "。
" 人水相争 " 变成 " 人水相依 ",这一字之差的变化,展现的是生态改善之后的长江之美。
以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 " 战役 " 为抓手,湖北省长江干线取缔非法码头 1211 个,腾退岸线 149.8 公里,生态复绿 856 万平方米;截至去年底,长江湖北段 12480 个入河排污口立行立改整治 5186 个,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已连续 2 年稳定在Ⅱ类标准。一幅秀美的长江画卷正徐徐展开。
绿色发展为路 推进现代化建设
洪湖市螺山镇南倚浩浩长江,北靠百里洪湖,当地人世世代代都以湖为家、以渔为业,余致睦就是洪湖千万渔民中的一个。
从 1996 年开始,余致睦在洪湖湖区包下 2000 多亩水面进行围网养殖。在 "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 的长江大保护战略下,和 " 渔 " 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余致睦与同村的渔民告别了风吹雨打的水上生活,从湖里转移到了岸上继续养螃蟹。如今,他负责的老渔民河蟹良种洪湖基地已成为湖北省螃蟹苗种本地化培育示范基地。
上岸不失业,湖北 31952 名退捕渔民中需转产安置的已全部完成转产就业,端上了 " 新饭碗 "。
在转型升级的驱动下,城市也迎来了巨变。
湖北省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 " 亚洲第一天坑 "。王郭骥摄
因矿而兴的黄石,是资源依赖型传统老工业基地,曾长期依靠钢铁、煤炭、有色金属支撑产业结构;现如今,当地插上了 " 百企技改 " 的翅膀,为矿山修复立法," 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 ",倒逼矿业权人实施生态修复,让老工业基地开新枝、发新芽。
昔日的大冶铁矿所在地如今已变身 4A 级旅游景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并被列入 " 全国工业遗产旅游基地 ",每年接待游客 30 余万人次。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低碳 " 成为绿色生活新风尚。
一大清早,李如寅就扛着锄头,带着几个老乡去山上除杂草、护竹林。他不仅是咸宁市通山县燕厦乡金坑村的村民,也是楠竹基地的 " 林长 "。" 一天也不能歇!我要守护好我的‘摇钱树’。" 李如寅笑着说," 一亩一年挣 50 元,不是小数目。靠着竹子,我一年的收入翻番了。"
李如寅口中的 " 摇钱树 " 就是栽种在荒山的 3000 亩竹林,这片竹林是通山县竹子造林碳汇项目的一部分。" 依靠竹林吸碳吐氧,这个项目每年能吸收 6500 吨二氧化碳。那些碳排放超标的企业,可通过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购买我们的减排量。" 项目投资人之一、通山儒活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儒活说。
一根小小的竹子,一头连接的是节能减排,一头连接的是乡村振兴。和李如寅一样的通山人民,乐当 " 卖‘碳’翁 "。如今,通山县的竹子碳汇项目超过 40 万亩,3 万多农户因此增收,又多了一条致富新路。
截至 2021 年 12 月底,湖北碳市场配额共成交 3.65 亿吨,成交总额 86.51 亿元。
科技创新为源 永葆生机活力
" 长江三峡 1" 号是目前世界上设计建造的动力电池容量最大、智能化最先进的新能源纯电动船舶。宜昌市委宣传部供图
3 月 29 日上午 9 时许,随着一声嘹亮的汽笛,世界上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旅游客船—— " 长江三峡 1" 号,在宜昌市秭归新港码头首航。
相比于传统动力游轮," 长江三峡 1" 号利用清洁水电驱动,每年可替代燃油约 530 吨,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1600 多吨。投入运营后,在为游客提供新体验的同时,服务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
4 月 8 日,武汉阳逻港集装箱港区在夕阳的余晖中更显气势磅礴,装有口罩、无纺布等医疗用品的外贸集装箱将从这里出发直接驶往日本。
得益于系统的技术升级和港区一二三期一体化运营,阳逻港集装箱年吞吐量已从 2013 年的 76 万标箱,达到去年的 248 万标箱。据统计,实现一船一挂后,船舶在阳逻港平均待泊时间减少了 12 个小时,码头的作业效率提高了 30%,黄金水道真正实现了黄金效益。
目前,湖北依托阳逻港,以多通路多式联运衔接 " 一带一路 " 与长江经济带,建成贯通东西、辐射全国、连接国际的武汉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今年一季度,中欧班列(长江号)发运量比去年同期增长六成。到 " 十四五 " 末,湖北省港口货物吞吐量预计将达到 2.5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 500 万标箱。
夕阳余晖中的武汉阳逻港。周恬摄
在长江之滨,一批战略性新兴企业正在孕育生长," 光芯屏端网 "、大健康、汽车制造等万亿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武汉东湖高新区,创新涌动。这里是首批国家高新区、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获批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存储器基地等,又称 " 中国光谷 "。
目前,湖北以创新驱动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创建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省国家重点实验室达 30 家,总数排名全国第四,高新技术企业接近 1.5 万家 ……
悠悠长江,碧水充盈;声声嘱托,催人奋进。荆楚大地正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决策部署,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干到底,谱写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