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2日 15.6°C-17.6°C
纽币 : 人民币=4.4586

还得是央视,虐她越狠越爆

2023-04-11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你想象中的八十年代,是怎样的?

自由开放,躁动不安,处处是机遇和选择?

刚播这部剧,却打开了时空机的一条新隧道——

滚滚向前的黄金时代。

他们脚下,曾扬起过多少尘土。

人生之路

央视出品,现实题材,部分取材自路遥曾获茅盾文学奖的中篇小说《人生》。

上线后,收视接连破 3。

看海报就知道,这剧是真的" 土 "。

而土,最常跟" 苦 "挂钩。

但《人生之路》的主题不是土,更不是苦。

是" 燥 "。

我们的父辈母辈,都曾是一无所有的 " 摇滚青年 "。

立足于一片贫瘠不堪的黄土地,仍然活出了叛逆,与桀骜不驯的生命力。

01

找出路

八十年代,最振奋人心莫过于——

改革开放,号角吹起。

但,由于先城市后农村的发展战略,注定有一部分被大山隔开的落后地区,只能听见隐约的回声。

陕北高家村,典型的 " 局外人 "。

恢复高考后,村里从未出过大学生,县里实在看不下去了,还派了教育局局长,来到村里唯一的重点班作动员。

虽说是四十年前的事,但这口号,这架势 ……

仿佛跟现在没啥区别:

宁吃百日苦 不留终身憾

在刚刚走出封闭与保守的八十年代。

高考,几乎就是山沟中的年轻人,跳出 " 农门 " 的唯一方式。

主人公高加林,模拟考勇夺县里第一名,成了高家村第一个被县长接见的模范学生。

但他的死党高双星,就没那么有出息了——

一看书就钓鱼,一考试就发怵。

尤其在高加林的对比下,他很早知道,自己根本不是读书的料。

然而,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村里来了消息——

哦不,准确说,是村支书来了消息。

高双星超常发挥,被上海的大学录取啦!

???

那跟高双星报了同一所学校的学霸朋友,高加林呢?

据村支书再三考证——真没看错,考上的只有高双星。

高加林气啊,苦闷啊。

寒窗苦读十几年,家里都是种地的,一年都吃不上一顿肉,哪还有财力支撑他复读?

另一边高双星的父亲,正在请全村吃席——

正当高双星云里雾里:我好几道大题都没做,到底咋考上的?

神仙显灵?

一个晚上,双星的父亲鬼鬼祟祟,千叮万嘱——

双星啊,去了上海,你就要改名叫高加林了。

哦。

显灵的不是神仙,而是高双星的 " 村支书父亲 "。

他偷偷藏起了高加林的录取通知,买通了县教育局局长,来了一招 " 狸猫换太子 "。

再后来,没钱复读的高加林,只不过想找一份发挥所长的营生,都难于登天。

就算是村支书动用关系替他找到了,也会因为一次小意外,饭碗说没就没。

但村支书想给初中肄业的儿子找工作,那可就太容易了。

同一片黄土地,也有不可逾越的生物链。

那么,走出黄土地以后呢?

你看,高双星成了 " 太子 " 后,在大城市的遭遇——

一个上海的本地同学,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想跟他切磋切磋。

高双星一整个蒙圈:蛤?你说是啥语?

对方一听他的陕普,表情复杂,礼貌地表示理解——

哦,陕西人呐,那没事了。

高双星羞啊,赶紧回去恶补。

终于学会了几句,想说展示下学习成果。

结果又被无情吐槽:蛤?你说的什么语?陕西英语吗?

就连谈个恋爱,都能因为来自农村,被怀疑是想 " 倒插门 " 的机会主义者。

高加林和高双星,虽然一个困在了山沟,一个成为了沪漂。

可他们的命运,又互为镜像。

这是《人生之路》的写实。

不是一味赞颂和美化八十年代,而是将城市、县城、农村的 " 鄙视链 ",诚实地搬上台面。

Sir 想起同样关注山区的纪录片《出 · 路》。

当富二代北京大妞说,我相信只要你不想,没有人会被饿死的;

当小镇青年毕业后,以三千块的薪资,感觉自己 " 卖给了 " 公司。

而陕西高原上,买个学习用品都得经过九曲十八弯的马百娟。

则用蹩脚的普通话,写下这样的梦想——

我要一个月挣一千元

买面 因为面不够吃

我还要盖房子 挖水窖

因为我们没水吃

这就是为什么,虽然《人生之路》讲的是父母辈的故事。

但仍能扎进年轻人的心——

经济的发展,政策的进步,或许打破了城乡流动的壁垒。

但。

那些顽固的偏见,还未走出的困境,还在我们心里隐隐作痛。

02

争口气

" 城市套路深,不如回农村。"

跟今天的年轻人高呼逃离北上广,被 " 二舅治好精神内耗 " 不同。

《人生之路》几乎所有角色,都为了城市的入门券,殚精竭虑。

不是 " 不如 "。

而是不得不。

一处闲笔,1984 年,发生了一件惨案——

" 超难数学年 "。

怕难题影响后续发挥,老师用大喇叭劝导学生:

大家不要灰心!

考卷是全国统一的,你难,我难,大家都难,这是非常公平的!

跟剧中的高加林一样,Sir 小时候也信过这句话。但如果你看过高家村的 " 学校 ",就会明白。

为什么村支书父亲,要无所不用其极地把孩子 " 弄出农村 "。

难题是一样的,但如果在难题前加上限定语 " 高家村 "。

那将是地狱级别的——

高加林当民办教师第一天,整个傻眼。

像样的桌椅,无;

教室里的墙,随时会塌。

至于师资水平 ……

一个刚生完娃,五音不全的妇女,背着孩子教课;一个老态龙钟,初中没毕业,鸡蛋都画不圆的周老师。

至于教育经费?

别问了,问就是——村里没有,县上也没有。

更心酸的是,高加林小时候上课,高家村就已经是这样。

十几年过去,啥都没变。

所以,这是一个有志青年留在农村,成为平民英雄的故事?

错了。

高双星有父亲担待,走上了康庄大道。而高加林,也并不是一个老实的主儿。

这是《人生之路》的 第二层写实。

高加林不是洁白无瑕的圣人。

他只是一个拼了命想争口气、向上爬的凡夫俗子。有才华,有理想,但也有嗷嗷待哺的欲望与私心。

在村里,高加林跟青梅竹马的刘巧珍(李沁 饰)好上了。

前一秒还是如胶似漆,谈婚论嫁。

下一秒,在县城里当上了记者,整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巧珍好不容易从村里来一次,一番亲热后,他就急着走。

去哪?

去给时髦爱跳舞的老同学拍照呢。

以前的高加林,觉得巧珍是世间顶好的女子。

现在呢?

巧珍:天气变凉了,我给你带羊皮褥子。

加林:什么羊皮褥子?好土呀。

就连听到家里母鸡下蛋,也只是觉得聒噪。

是啊,巧珍没文化,想说去城里烫个头吧,回村还落得个 " 不土不洋,村妞装贵妇 " 的嘲讽。

哪比得上能跟自己畅聊《卡门》恋爱自由的上海高官大小姐呢?

高加林是理想主义者。

但贫寒的出身,城乡之间的 " 隔离 ",让他不得不转向更现实的考虑。

所以,他明知道自己的工作是通过关系而来,但他没有追问,没有细想,只是欣然答应。

所以,当黄亚萍向他表白后,他心猿意马,负了巧珍。

高加林对巧珍的喜欢,当然也是真的。

因为在黄土地上,巧珍就是最有灵气,最懂他的人。

敢爱敢恨,主动表白,还坚决反对包办婚姻。

但到了县城后呢?

会跳舞、家境好、爱文学的黄亚萍告诉他——

你以为的最好,不过是我身上的 " 之一 "。

在那个保守的年代,高加林宁可背负陈世美的骂名,也不愿 " 凑合 " 跟刘巧珍过。

你可以说,这是 " 渣 "。

但这渣,何尝不是人性的本能。

如果说 " 开放 " 是向密不透风的井壁凿出一道口子。

那么,先照进来的不是希望的光,而是沦为 " 井底之蛙 " 的恐惧。

在《人生之路》里,这种恐惧几乎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

就算是顶替了高加林的高双星。

你也很难指认说,他就是十恶不赦的坏人。

因为他身上背负的,不仅是自己的人生,还有不可承受之重——

现在回头看,八十年代是好日子在后头的起点。

但身在其中的人,并不知道这辆高速行驶的列车,开向何方,何时停下。

所以,他们会杀红了眼,会被更大的世界勾起好奇与贪念。

他们真实存在的人,更是当你回顾喧嚣时,不可回避的众生相。

03

存念想

原著《人生》是一个有点悲惨的故事。

高加林因为走后门被举报,丢了记者的工作。回到家乡后,心爱的巧珍已嫁给别人。而他自己,仍然是那个不上不下的轴人——

既不甘心下地干活,又不敢再对走出黄土地抱有期待。

原作里高加林的结局,戛然而止。大概是此时还未成名的路遥也不知道,这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穷小子,会有怎样的人生走向。

而在剧集里,高加林得到了理想主义的续写。

这并不是失真的 " 魔改 ",而是一种写实的 " 励志 "。

在八十年代,高加林凭文学天赋登堂入室的命运,就像现实中,被我们熟知的先锋作家们——莫言、余华、苏童,乃至后来的路遥。

《人生之路》并没有耳提面命地告诉你。

努力一定会成功,读书一定能改变命运。

而是让我们看见,那个年代之所以能成为那么多人的浪漫记忆,是在于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愿意抛弃原有的经验,宁愿头破血流,也不肯墨守成规。

高加林的 " 励志 ",不是因为他在奋斗中获得了 " 完美的生活 ",事实上,他最后也只是成了一个生活不错的普通人。

在 Sir 看。

最让人触动的,不是高加林飞出黄土地的时候。

而是他身处黄土地,却将目光投向别人的时候。

一次,刘巧珍的父亲为了劝说幼女巧玲,不要到县城读书,特地请来了 " 落榜 " 的高加林 " 现身说法 "。

这一 " 羞辱 ",反而激发出了高加林身上的志气,迎来了他的启蒙时刻。

考不上大学,是很丢脸。

但读过书的时光,就因此一文不值了吗?

那一瞬间,高加林才明白过来——

对读书就能改变命运的执念,也是一种偷懒的 " 指望 ",指望世界上有一扇任意门,只要打开了就能顺风顺水,岁月静好。

于是,高加林在当民办教师时,用文学和美学,教会乡村孩子一个道理。

比走出黄土地更重要的,是不要被 " 我来自黄土地 " 的耻感吞没。

他让孩子们在墙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并将自己的名字,嵌进不尽相同的诗句。在诗的下方,还摆放着孩子们从家里背来,各式各样的农具。

就像浪漫的诗歌与文学,最初都根植于土壤。

高加林的行为艺术,其实是给孩子们留一个念想。

相信脚下的黄土地只是起点,不是终点。

相信不管处在何方,命运的考验多么刁钻。

人永远还有选择的余地。

而这一切。

从不否认,不贬低自己的名字开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老板娘没有假期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