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8日 6.0°C-7.7°C
纽币 : 人民币=4.4233

林鹿心理|胖猫事件是面镜子,照出了你的哪一面?

6天前 来源: 搜狐宠物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又反转了!在警方公布“胖猫事件”的调查结果之后,人们真正能确定的事实其实只有两个:1、21岁的胖猫失恋了;2、胖猫自杀了。

那么胖猫是因失恋而自杀吗?不知道。但这并不妨碍人们以此为基础构建出一个个或冷酷或悲哀或凄美的爱情故事,并沉浸其中愤怒着或感动着。

据说现在网络上流行一个说法: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自己。用佛家的话说就是“佛心自观”,即你看别人是什么,自己就是什么。用心理学的话说就是投射,即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投放在他人身上,并说成是他人的。从这个意义上,胖猫事件就像一面镜子,每个探头进来试图一窥究竟的人只不过是把自己的情感、欲望、需要、执念等投射其中,然后具象为形形色色的网络言行四处传播。所以,所有“胖猫事件”的参与者(无论深浅如何),都在其中镜映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某个部分。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胖猫事件”照出的是你的哪一面?

胖猫之死是“胖猫事件”的逻辑起点,也是整个事件中最确凿无疑的部分。但扪心自问,在关注“胖猫事件”时,你真的在乎一个社会底层男孩的自杀吗?当接触到这个事件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会不问缘由地为一个如此年轻的生命无声无息地消逝而叹息吗?如果是,“胖猫事件”照出来的就是你的慈悲心。

“胖猫事件”照出来的最恐怖的样子是亲情的冷漠和人性的凶残。胖猫自杀之后,胖猫的姐姐和妹妹的反应不是问弟弟和哥哥哪里去了,而是弟弟和哥哥的钱哪里去了。胖猫的姐姐和妹妹对于如何充分利用胖猫之死换取利益有着极为敏锐的嗅觉。为了达到目的,她们伪造了一个痴情种和捞女的情感故事。这是一个能够轻易唤起人们同情和愤怒的故事脚本:胖猫越痴情,人们就越同情,对捞女就越愤怒。人们对事件的关注就在这样的情绪模式下达到高潮。最终,胖猫的姐姐和妹妹顺利地收获了流量,胖猫的女友则被疯狂网爆。我倒不认为胖猫的姐姐和妹妹本来就是什么穷凶恶极之人,只不过在这个流量为王的网络时代里,同胞之死照出来的恰恰是人性中最凶残冷漠的一面罢了。

没有底线的贪婪是“胖猫事件”照出来的另一种恐怖。在胖猫的姐妹大肆编造故事的时候,有一部分人充分发挥想象,摆出各种造型,让故事变得更具戏剧性。在这些人中,有人扮演胖猫女友,还拍了视频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和胖猫分手的故事;有人扮演受害者,声称自己也被胖猫女友骗了钱财;还有人扮演胖猫女友的女友,说自己无意中充当了小三......胖猫事件引发的关注狂潮将这些本应潜隐在内心深处最阴暗最无耻的东西照得纤毫毕露。

当然,“胖猫事件”照出来的更多的是对亲密关系的绝望和愤怒。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网民来说,故事本身的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能否引起那些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声音的共鸣。由于这些声音通常是强烈的、不合时宜的,所以是压抑的。在我们这个时代,爱情似乎变成了一个笑话,如果有人居然为了爱情做点什么,即使不被人说成SB,也大概率会让人相当不以为然。然而,怎么看待爱情是一回事,需不需要爱情是另一回事。人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永远不会消失。当在现实的生活世界里得不到爱时,人们只好把对爱的渴望偷偷地放在心里,直到哪一天出现类似“胖猫事件”这样的机会,再把它放出来宣泄一番。毕竟,以他人之名宣泄对爱情的渴望是安全的。胖猫自杀了,同时也分手了。于是,人们将胖猫的死归结于爱情,这符合人们的内心需要。

胖猫被人打造成“纯爱战士”,一种为爱情而生(或死)的存在,一种“宁愿不吃饭也要爱情”的存在。自然,所谓的“纯爱战士”与胖猫无关,他只存在于一些人的内心。什么样的人在内心藏着一个“纯爱战士”呢?通常,一个渴望爱却又屡屡受挫的人容易“为爱而活”。渴望是因为匮乏,匮乏却又求之不得,就只好退回到内心,把自我的一部分幻想成一个悲壮的为爱而生(或死)的战士。随着胖猫事件持续发酵,胖猫为爱而死的故事(无论真假)唤醒了内心那个悲苦的“纯爱战士”。无论是给死去的胖猫点麦当劳和奶茶,还是呼喊着要胖猫投胎做自己的孩子以便好好爱他,还是给胖猫配冥婚,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心疼,都是对自己如此渴望爱却求之不得的自苦自怜。

对于胖猫之死的另一种典型反应是对谭某(胖猫女友)的极端愤怒,有人甚至发出了死亡威胁,这显然是超出正常范围之内的。一般而言,愤怒往往与挫折相关。人在遭遇挫折时,最常见的两种反应是,要么沮丧地退缩到角落里默默舔舐伤口,要么愤怒地挥动拳头讨回公道。胖猫的姐姐和妹妹编造的故事固然容易激发人的愤怒,但愤怒到要“杀人全家”则反映了一定程度的心理扭曲。这种扭曲源自某种妄想,一个妄想狂最大的特点就是把现实和幻想、自身和他人搞混。在胖猫事件的强烈刺激下,这样的人很容易把自己幻想成胖猫,而谭某自然十恶不赦死不足惜。

此外,胖猫事件还照出了人的偏执和自大。在胖猫事件发生之初,嗅觉灵敏的各路神仙纷纷发表关于事件或当事人的种种高见,言之凿凿,不容反驳。然而,警方的调查结果出来后,很多“高见”惨招打脸。在那些被打脸的人中,有一类反应特别值得注意,他们并不明确否定调查结果,但不妨碍他们结合调查结果加上各种臆测证明他们仍然是对的。例如,某心理专家在“充分分析”了警方的通报后,断言“魔鬼藏在细节中”,并以极为可笑的方式“精准分析”出“胖猫失恋后跳江,极可能有边缘型人格障碍”、“谭某不构成诈骗,但仍然该骂”等符合主观现实的“真相”。心理学家科胡特介绍过一种叫“自恋障碍”的心理问题,根据他的说法,自恋障碍患者的表现之一就是自己永不犯错,所以无论如何他们都必须是对的。

对我而言,胖猫之死固然让人扼腕,但更让我惊心的是整个事件中凸显出来的种种丑恶和荒唐。我想这大概是胖猫事件这面镜子照出的我的内心世界的一角——一个相当悲观和黑暗的角落。

■作者/王玉龙编辑/杨雪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林鹿

心理

咨询师

王玉龙

临床心理学博士、大学教师

从事心理咨询多年。擅长青少年适应(如情绪、行为、学习、人际关系)、成人情感和生涯发展问题等、压力管理。

何梦君

应用心理学硕士毕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从事心理咨询数年。擅长女性自我成长、两性关系、婚姻家庭问题、人际关系、青少年心理等问题。

卓杨雪子

健康心理学硕士

接听心理热线电话经验丰富,大学心理中心兼职咨询师。擅长辅助青少年处理人际关系、压力管理、抑郁情绪的疏导等。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