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6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2425

李家第三代:新加坡不再需要一个李家的领导人了

2018-01-02 来源: 环球人物杂志 原文链接 评论11条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今年6月,新加坡“第一家庭”为是否保留李光耀故居一事引发的一场国家级撕X,当时李光耀的女儿李玮玲携二哥李显扬逼宫大哥李显龙,双方僵持不下,价值观打架。

当时李家第三代普遍较为沉默,不愿意蹚上一代人的浑水,除了一位小哥,公开表态diss李显龙,他就是李显扬的儿子,1985年出生的李绳武↓↓

李家第三代:新加坡不再需要一个李家的领导人了 - 1

李绳武当时的原话是这样的↓↓

李家第三代:新加坡不再需要一个李家的领导人了 - 2

除了正面抨击大伯滥用权力,为堂弟李鸿毅“继位”铺路,李绳武还转发了《华尔街日报》的相关报道,并附上了《纽约时报》在2010年一篇关于新加坡新闻审查现象的评论文章,在转发评论中对新加坡司法系统提出质疑↓↓

李家第三代:新加坡不再需要一个李家的领导人了 - 3

这一评论不打紧,把新加坡总检察署给惹了,衬他涉嫌蔑视法庭,要求他删帖并道歉。

可惜李公子并不认为这一举动有什么不妥,仅修改了原文,拒绝道歉。然后新加坡总检察署很不客气地走了司法程序,今年11月召开了第一次审前会议。

事情余波闹到这一步,李绳武态度依旧强硬,最近身在美国的他接受了采访,淡定表态“我不能为自己没有犯的罪而道歉”,并且再一次重申:“新加坡不再需要一个李家的领导人了,无论哪一边阵营。就像美国,希拉里当然比特朗普要强,但是美国人不需要另一个克林顿了。”

李家第三代:新加坡不再需要一个李家的领导人了 - 4

说起李绳武,应该所有人都会拿他和李显龙之子李鸿毅做比较。

李家第三代,名声比较大的就是这两位了。

两位公子都是学霸中的学霸,不过相比较起来,李绳武的段数还是比李鸿毅高出不少。

李鸿毅,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和计算机科学双学位,毕业后在谷歌做过产品经理,后来回新加坡做了资讯通信管理局的顾问。

李绳武,本科读的是牛津大学哲学、政治和经济专业,毕业时成绩全系第一名;硕士是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经济学专业,后又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如今已经博士毕业,在哈佛大学做初级研究员,不出意外,2018年应该就能升助理教授。

如果说李鸿毅是理工学霸,那李绳武就是超级无敌学霸霸霸霸。

李家第三代:新加坡不再需要一个李家的领导人了 - 5

但就大众人缘而言,李绳武应该是比不上比自己小两岁的李鸿毅。

两位李家公子最直接的“battle”,是在李光耀私人葬礼上的表现。

当时,李鸿毅的悼词有温度、有情感,说了很多祖孙相处的细节,是孙子对敬爱的爷爷的无限怀念。说到一半还忍不住流下眼泪,母亲何晶上去递手绢安慰↓↓

对我来说,爷爷不仅是祖父,他也启发了我。自小,我就向他看齐,希望长大能像他一样。这个想法至今没有改变。

每逢星期天,我们都会到爷爷奶奶家和他们共进午餐。吃得很简单,马来卤面(mee rebus)、椰浆饭、薄饼。他不是讲究奢华或排场的人。如果以为他会在乎食物有多花俏或衣服是什么牌子,简直可笑。他总是在思考更重要的事。他和我们的父母讨论课题时,我们堂兄弟会在一旁聆听。每次听他们交谈之后,总会觉得自己很愚蠢,因为他让我意识到,我在意的课题多么地狭隘,世界还有那么多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他让我想做得更多。

爷爷让我意识到,我们能为世界做出贡献,而且能堂堂正正地这么做。你不需要撒谎、欺骗或盗窃;你不需要谄媚、吹捧或哄骗。你不需要在意琐碎的事或参与愚蠢的游戏。你的人生可以有一番作为,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有正确的原则和品行。

李家第三代:新加坡不再需要一个李家的领导人了 - 6

李绳武的悼词则冷静、睿智,高屋建瓴,不仅是对爷爷的怀念,更是对一个国家如何发展的冷思考↓↓

有人建议为他建立一座纪念碑,我的祖父回答说:“要谨记奥西曼达斯(Ozymandias)。” 他指的是雪莱(Shelley)的一首诗,内容有关埃及帝国的法老,诗篇提到一名孤独的游人在沙漠中看到一尊破碎的雕像,上面写着:“我的名字是奥西曼达斯,王者之王,我,盖世功业,令强者绝望!”然而,除了废墟,一切已化为乌有。

我认为他的意思是,如果这不是国人坚持,那么立碑就没有帮助。如果这是国人坚持的,那么立碑就没必要。这个评估是准确的,因为他留下的并不是冰冷的岩石,而是一个鲜活的国家。我们不会忘记他,就像我们不会忘记天空一样。”

人们常说,我的祖父为新加坡建立许多重要的体制,但什么是体制?那是做事的态度远超体制建造者的寿命。一个强大的体制是稳固的,有持续性的。它与个人的人性无关,而是法治凌驾于人治之上。那也是体制建造者要作的牺牲。

建立体制就是要放弃权力,建造一个不会永远依靠你的系统。

李家第三代:新加坡不再需要一个李家的领导人了 - 7

视频出了之后,李鸿毅得到了新加坡民众更多的好评。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总能比一台冷冰冰的机器更打动人。

从这两段悼词也能看出,两兄弟从李光耀处继承来的东西各有不同,这种不同日积月累,就成了两条不同的路。

李家第三代:新加坡不再需要一个李家的领导人了 - 8

李绳武的名字取自《诗经》:“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意思是要踏着先辈的步伐继续奋勇前进。再看看他出生的时机——李显龙与前妻之子李毅鹏虽是嫡长孙,但先天患疾,而他在李毅鹏之后出生,可见身上背负了父母与祖父母挺大的期望。

李显扬和妻子林学芬也都非泛泛之众。李显扬是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科学毕业,林学芬出身名门,林父是新加坡着名经济学家林崇椰,她自己则是剑桥大学法律学毕业,操持着一家国际律师行。夫妻俩对李绳武期许高,要求严格,李绳武也没让他们失望,学术上是“节节高升”,人生没有一点一滴时间是浪费的。

李家第三代:新加坡不再需要一个李家的领导人了 - 9

李显扬和林学芬

但跟李鸿毅相比,李绳武就成长得过于规整了些。

在民众看来,李鸿毅的形象是饱满的、接地气的,他爱吃冰淇淋,会跟父母开心地一起照相。2007年在新加坡国防部队服役时,李鸿毅还曾因为不满上级,写了一封长达2000字的信,抄送数百名军方人员,当时事情闹得还挺大,但大家也都知道了,李鸿毅是个性情中人。

李家第三代:新加坡不再需要一个李家的领导人了 - 10

李绳武的形象就扁平得多,一个常年不在新加坡的超级学霸而已。翻看他的社交账号,个人照片很少,也不怎么打扮,发的最多的是一些风景照片,称得他这个人更加高冷与不可捉摸↓↓

李家第三代:新加坡不再需要一个李家的领导人了 - 11

李绳武的作品

李绳武还有一个不是那么接地气的爱好——打辩论。他在新加坡读初中时就开始打辩论,后来出国读书,这个爱好一直都没丢,他曾经代表牛津、剑桥、斯坦福打过多场辩论,最佳辩手拿到手软,被称为“英辩圈神一样的存在”。喜欢看辩论赛的朋友可以搜一下李绳武的辩论视频,他的思维之敏捷、表达之清晰、思想之深刻,绝对让人瞠目结舌。

或许正是因为从小进行思维训练,李绳武在李光耀葬礼上的发言才显得冷静、深刻,但少点人情味。

李家第三代:新加坡不再需要一个李家的领导人了 - 12

辩论赛上的李绳武

其实在爆发冲突之前,李绳武和李鸿毅的关系还挺好。俩人曾同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那时李鸿毅在谷歌上班,李绳武在斯坦福攻读博士,有来有往,两个家庭之间也经常聚会。

可路走叉了,就难再走回来。

在李显扬和妹妹李玮玲指责李显龙“滥用权力、培植儿子李鸿毅从政”后,李鸿毅站出来发facebook说:“无论你们在不在乎,我对政治真的没有兴趣。”

李绳武针锋相对:“他只是说没有兴趣从政,伯父李显龙20多岁的时候也说过对于政治不感兴趣。这样的话很容易就可以收回。如果李家第三代有人从政,将会非常糟糕。国家必须大于这个家庭。”

也有人质疑他的动机,怀疑这是在堵堂弟李鸿毅的路,暗里为自己铺路。但他斩钉截铁地表示自己没有从政之心:“做一名政客无可避免要说谎。我不愿意就自己相信的事情去说谎,所以我一定无法胜任。我相信自己可以做一个一流的经济学家,我热爱的第二语言是数学,那才是我的兴趣所在。”

李家第三代:新加坡不再需要一个李家的领导人了 - 13

李绳武(右)

无论如何,至少如今李绳武还在美国心无旁骛地做研究。

当记者问他是否害怕新加坡总检察署的检控时,他说:“害怕也没有用,他们已经检控我了,就面对吧。”

无论面临怎样的指控,这个32岁的年轻人都依旧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什么叫作制度?是做事情的方法,它的生命力可以超过建立它的人。”

“最强有力的制度将法治置于人治之上,而这就是建立制度的人所做出的牺牲。”

“构建制度就是交出权力,让它不会永远依赖你。”

他认为,失去了李光耀的新加坡政府,应该更加独立,以制度维持这个国家的运行,而非个人崇拜,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久。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11)
Angy_Gao 2018-01-02 回复
这是对权力的克制,历史上少有,当然也有时代的影响
naivete夜猫子 2018-01-02 回复
从宪制来看,李家第三代说的没错!
明萌派 2018-01-02 回复
凡是华人都有帝王思想,只是在不同的时代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茴的豆 2018-01-02 回复
他只是因为继承人不是他而已
睡也睡不着星人 2018-01-02 回复
败家玩意,想要走蒋介石的老路么?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