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14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1088

海外商家把“本产品不含中国成分”写在包装上做卖点,中国人最信不过“中国制造”(图)

2018-07-30 来源: 多维新闻 原文链接 评论6条

长生生物、武汉生物两家公司近日被爆出疫苗造假丑闻,在中国内地引发巨大的社会恐慌。而早在半个月前,华海药业——一家主要经营海外业务的中国药品公司,就被发现其生产的缬沙坦原料药中含有致癌风险杂质N-亚硝基二甲胺,导致欧美地区超过20个国家对相关药品实行紧急召回。


海外商家把“本产品不含中国成分”写在包装上做卖点,中国人最信不过“中国制造”(图) - 1

接连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使“中国制造”的声誉再次蒙尘。 

中国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冲击着社会对于中国产品的信任,在婴儿用品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多年来,“中国制造”以其廉价、实用打开国际市场,受到不少消费者的好评。但是,这种印象并不适用于任何一类产品,比如在关乎生命安全的食品和药品领域,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本产品不含中国成分”成卖点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加拿大BC省列治文市的华裔居民杜女士,从商店购买狗粮时,发现Honest Kitchen品牌的包装袋上赫然印着“不含来自中国成分”的字样。为什么特别提到“中国”这让杜女士感到愤怒,认为是一种偏见,“市场上不应该出现这样的产品”。 

当她向商家反馈意见时,得到的答复却是“这很正常”。商家表示,自从2007年美国发生大规模宠物食品召回事件后,他们就一都这么做。在那起事件中,全美有600只宠物死亡,3,600只宠物因食用中国产的肉干而患病,该事件直接影响了中国产品在世界范围的声誉。

 “我们只是想用这种方法表示我们对自己品牌的食品安全负责。”Honest Kitchen品牌创始人波斯丁斯(Lucy Postins)强调,这也是许多当地用户喜欢购买这种产品的原因,“即便许多中国客户也希望购买的产品中不含来自中国的成分”。 

事实上,强调产品中不含来自中国成分的品牌远不止这一家。尤其在宠物食品行业,这几乎成为一种“行规”。有不少美国宠物商店甚至直接向消费者承诺“不卖中国产品”。 

不仅在北美,在欧洲和大洋洲,也有不少商家把“本产品不含中国成分”写在包装上,以此作为卖点。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不是没有原因。 

同样是在2007年,英国因健康和安全担忧而召回的商品数目增长22%,被下架的食品、饮料、药品和其他产品达到 192种,而其中大部份被召回的问题产品来源于中国。 

那阵风波也让澳新等国感受到了压力。新西兰最大的食品集团公司Foodstuffs此后决定,对旗下超市售卖的蔬菜水果和鱼虾等海产品,一律在标签上注明原产地。澳新知名品牌Sanitarium花生酱公司也决定,不再在中国生产花生酱等食品,转而重新在澳大利亚生产。 

和中国内地出现的情形一样,悲剧并没有停止,而是一再发生。2015年,澳大利亚有28人吃了从中国进口的冷冻浆果后感染了甲肝。事发后,澳大利亚总理就表示要收紧政策。但2017年,同款冷冻浆果又引发了甲肝案例,而此次与2015年召回的产品竟来自中国的同一个地方。

 “中国成分意味着不安全”,这就是中国食品和原料在国际上留下的印象。当然这未必是事实,但很遗憾,许多人就是这么认为。 

中国人最信不过“中国制造”? 

对于在海外生活的华人来说,在商店里看到“产品不含中国原料成分”这样的标签,心里可能很不是滋味,甚至觉得这是赤裸裸的歧视。 

但实际上,对中国产品最不放心群体也许恰恰是中国人。 

正如Honest Kitchen品牌创始人波斯丁斯所说,许多中国客户也希望购买的产品中不含来自中国的成分。而这并非个例。 前几年澳大利亚知名品牌贝拉米也曾在其款果泥产品的标签中标明“不含中国成分”,当时贝拉米方面回应媒体称:“这句标注就是写给中国顾客看的,目的是为了让中国人安心购买。” 中国人对中国产品最不放心?乍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想一想中国内地数量庞大的“海淘族”,似乎也就不那么难理解了。 

全球领先的开放性电子支付平台PayPal联合研究咨询机构Dataway发布的《2017中国海淘消费者购物习惯及支付偏好调研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从中国一二线城市中抽样产生)表示自己曾经在国外网站上进行过购物,略高于“仅在国内海淘平台消费”的人数(49%)。 

而在所有对中国产品不放心的人中,当父母的应该是最焦虑的那群人。上述报告显示,热衷于国外网站海淘的中国消费者中,“已婚有孩群体”占受访者的49%,是海外直购海淘族的主力军。 

很多受访者表示,在成为父母前都觉得无所谓,但有了孩子后,就开始为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担忧,从此走上海淘之路。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抢购婴儿奶粉。虽然中国媒体一再指出,国产奶粉质量不比洋奶粉差,国产洋奶粉也未必不如原装奶粉,但这些父母仍然不为所动,执着地相信外国产品就是放心。 

相比中国内地,人们认为香港、澳门和海外零售市场的婴儿奶粉质量更有保障。于是前些年发生了疯狂的抢购潮,一度造成港澳当地奶粉市场供应紧缺。2013年,香港专门修订进出口法规,限制每人每天携带出境的奶粉重量,目的就是为了限制中国内地民居到香港抢购奶粉。

但为了安全,中国父母宁愿淘遍全世界。从北欧、美国到澳大利亚、新西兰,虽然到货时间很长,但只要产品安全有保障,时间在他们看来不是问题。 

许多人一开始找代购,后来想更省钱,就自己上国外网站注册,找人拼单。随着海淘经验增加,他们的目标不再限于婴儿食品,各种服装和日常生活品,能够海淘的都会首先海淘。 虽然海淘回来的很多日用品仍然是“中国制造”,但他们认为,抛开品牌款式不说,出口和内销的标准不一样,出口的产品会更安全,所以还是要海淘。 

如今,在中国内地一线城市,越来越多年轻父母养起了名副其实的“洋”娃娃——孩子从吃的、穿的再到玩的,几乎全部用“洋”货。 

在中国公共安全事件接连不断,企业整改和政府监管效果不彰的背景下,这些父母的行为看起来或许很疯狂,但其实也很无奈。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6)
冯星光 2018-07-30 回复
归根究底,会这样都是因为此4点: 1. 失败的教育政策 2. 道德观念的沦丧 3. 偏激的政治制度 4. 贪污腐败的官员 认同的请按赞,不认同的滚回你的老家吧!
lele6789 2018-07-30 回复
原来中国人自己人把自己人当猪养。这要是美国疫苗出事,五毛还不跳上了天。
Shannon-Fang 2018-07-30 回复
在中国公共安全事件接连不断,企业整改和政府监管效果不彰的背景下,这些父母的行为看起来或许很疯狂,但其实也很无奈。 政府监管不利的情况是问题关键。
我系大陆人 2018-07-30 回复
哪里都一样,台湾不也搞不定塑化剂和食用颜料吗?
Cris兜兜 2018-07-30 回复
厉害了我的国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