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人,从来都是胸不由己!两点风姿信最都(组图)
中国乃至东亚女性的胸,在何时是真正由自己掌控的?答案可能是:没有。
大胸者饱受充满色情意味的凝视,小胸者则会收获“不够有女人味”的揶揄,不穿内衣者更是会遭到全方位的质疑与嘲讽,仿佛显露出乳头就等同于浪荡。
微博用户@赛冬者 有感于Girls Girls Girls杂志的短片Be a Lady, They said!而拍摄的视频。
不穿内衣的韩国女星崔雪莉,被骂“风骚不检点”;
穿低胸吊带的中国女星热依扎,被骂“袒胸露乳”;
穿吊带裙上杭州地铁的姑娘,也因“衣衫不整”,被要求披上外套。
图么,当然更见不得。一时尚博主不过上传了一张上世纪的月份牌,只因图中有凸点,直接遭平台屏蔽。直到讨论度逐步攀升,平台方才想了又想,又悄悄恢复了图片的显示。
舆论环境之不友好,甚至逼人自查自纠。某男星不过穿了一件印了裸体油画图案的衬衫,就惶恐得用胶布盖住了“关键部位”,还得到了来自一众粉丝“哥哥真可爱”的评价。
我们太习惯于传统观念下“不要太出格”的规训,乃至都忘记了,在一百年前,中国人曾那么热烈地呼唤女性胸部的释放,更不吝啬于在报刊上展现属于女性的独特美感。
01
背负了家国重责
仍然难被接受的“天乳”
不管是在古画还是古诗词中,中国女性的形象大多是扁平纤细的。因弱不禁风,更惹人怜惜。
克己复礼的传统氛围下,袒胸露臂的穿着风格不为世人所接受,自然的胸部曲线反而被视为一种“诱导犯罪”的存在。
妇女们只得用长布条、小背心束紧胸部,阻止其发育。日常行走也常低头驼背,生怕凸显出一丝线条。久而久之,疾病丛生。
“伤足为人身之害犹小,伤胸及肺为人身之害更大更深也。”1915 年上海《妇女杂志》的创刊号里,就对女子束胸的行为提出了批评。
性学家张竞生更是奔走呼号,宣扬天乳之美,鼓励女子摆脱传统观念束缚。
在他看来,束胸有碍于人体之美,又给女性的胸、背、肺、胃等带来不可逆的损伤,甚至有可能限制母体泌乳,进一步对后代乃至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造成影响。
《良友画报》,1926年第3期,第15页。/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
事关种族兴衰,人们终于开始重视。1927年,广东省政府通过并推行了《禁止妇女束胸的提案》,以妇女解放、健康审美、国族振兴等名义“整饬风化”,强令全省女子不许束胸,违者罚款。若是20岁以下的女子触犯,父母亦要遭罚。
为什么广东成为了第一个官方响应“天乳运动”的地区?
这里的妇女运动基础相当深厚。1919年就出现了广东女权运动会,到1927年已有70多个具有社会或政治运动力量的妇女团体,实力位居各省前列。
但不管是民间的声音,还是官方的劝导,宣传重点还是落在束胸对后代的影响上。1920年上海《民国日报》更是从生理学角度剖析,得出“妇女束胸无异于灭国”的结论。
1938年,一群穿着旗袍的姑娘在纽约街头为抗战募捐。
即便如此,也无法轻易撼动根深蒂固的观念。传统的平胸审美下,放开天乳并不体面,只有忙于农事的“村下婆”无暇顾忌。故而在当时的大多数女性眼中,“天乳”几乎等同于粗鄙。
来自家庭的阻碍亦不可小觑。一卫姓女士曾试图扔掉束胸带,遭到家人阻拦,结果出门就吃了一记罚单,家人从此不许她出门。没想到某日一妇女组织上门突击检查,卫女士再次被罚款,家人这才不再管束。
而当真的放开了天乳,女性又陷入了矫枉过正的迷思,开始追逐完美胸型的塑造。有人在报纸上询问促进胸部发育的办法,有人在扎胸窄衣里填进棉絮做出一对“完美”假乳,更有商家借机推广丰胸药物。
20世纪30年代,钢圈文胸才刚在英美国家风靡起来,大洋彼岸的中国姑娘们就开始抢购“阮玲玉同款”,用“义乳”塑造旗袍下的丰满曲线了。
当时“蹭热点”的广告。/《新晨报副刊》1929年3月3日
今天看来,“天乳运动”固然有其启发的意义,但依然脱不开“女性身体对国权及夫权让位”的意味。对于无法感同身受的男性倡导者而言,“强种保国”成了他们最强有力的论点。
而来自女性内部的反抗与不理解,让天乳运动走进了死胡同。一部分人执着于平胸,一部分人懊恼于生不出天乳。束胸带与束身衣齐飞,旧铐未落,又加新锁。
02
任人打扮的中国女性的胸部
从古至今,赞颂女性身体之美的诗文不少,但敢于直视女性胸部者却寥寥。
《诗经·硕人》中的美人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作者将其上半身夸了个遍,细致入微到牙齿,却偏偏没有提到胸。
“鬓垂香颈云遮藕,粉着兰胸雪压梅。”民风豪放的唐朝,多看重女子胸前的那一抹雪白。
张萱,唐,《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罗衣解处堪图看,两点风姿信最都,似花蕊边傍微匀玳瑁,玉山高处,小缀珊瑚。”明清文人对女性胸部的偏好,依然脱不开对“精致”审美的执念。而这与“三寸金莲”“杨柳细腰”的风气,一脉相承。
“在中国诗里,‘可怜’是‘可爱’的代名词。”张爱玲在《更衣记》里写穿紧身背心的女性,“看上去不大像个女人而像一缕诗魂”。
而不断演化的传统内衣,也从未考虑女性身体发育的需求。从兜肚到抹胸再到小马甲,对胸部的压制是越收越紧。
民国早期的女性形象。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社会思潮涌动的时期。1919年的五四运动,掀起了有关“男女平权”的讨论。直指妇女解放的“剪发运动”“放足运动”接连兴起,紧随其后的却不是“天乳运动”,而是“女着长衫”。
1920 年,文章《女子着长衫的好处》这样写道:“女子剪了发,着了长衫,便与男子没有什么区别,男子看不出是女子,就不起种种坏心思了。或者女子在社会上的位置,更高得多呢。”
如此观点一出,也无怪乎束胸行为禁而不止,且格外受到知识女性的推崇了。
传统礼教的约束与两性平等的诉求不谋而合,反而呈现出极其相似的表现形态。一时间,人们竟分不出热衷束胸的女子,究竟是保守还是激进。
但一味靠模仿男子来争取权益的行为,并不具备十足的说服力。“天乳运动”倡导者就直言:“解放的声浪这样高,何以自己压迫乳房的东西,竟不肯解放呢?”
转机来得比想象中猛烈。1927年3月8日,以金雅玉为首的17个风月女子,因职业而接连失去进入武汉中央军校女生队和妇女干部培训班的机会,愤而赤身裸体冲进了妇女节游行队伍表达不满,口中不忘呼喊“中国妇女解放万岁”。
本是花花公子的一句玩笑引发的冲动之举,却意外掀起了妇女运动的高潮,更在无形中推动了武汉妇女组织的壮大及平权运动的发展。
《DE VRIJHEID LEIDT HET VOLK》 (1830) /EUGÈNE DELACROIX
在媒体、广告与文艺作品的推波助澜下,更为开放的着装风格开始为人们所接受。
大胆性感的好莱坞女星形象频见报端,民国女星也跟着穿起了斜肩、V字领、一字领设计的晚礼服。而民间游泳运动的流行,则让泳装由连体式逐步走向了分体式,更让世人见识到了属于女性的健康美。
“小,耳欲其小,乳房欲其小,足欲其小。”这是民国时期广州报纸刊载的八条美人标准之一。而这标准的制定者,是男性。
“年来女界风气已开,但仍有以束胸为美观者,不知欧美各国女子无不注意胸部发达,并以丰满隆起为合卫生,而美观者。”这句写在《禁止妇女束胸的提案》里的审美倡议,也来自男性。
玛丽莲·亚隆在《乳房的历史》一书中写道,乳房“在婴儿的眼中代表食物,在男人眼中代表性。在医师的眼中看到疾病,商人却看到钞票。宗教领袖将它转化为性灵的象征,政客要求它为名利场服务,心理分析学者则认为它是潜意识的中心”。
长在女性身上的乳房,偏偏不属于自己。美的标准的制定,也从来都不掌握在女性手上。
旧时的她们作何看法,如今已再难考究。不过最起码,在抛开束胸带的路上,女性终于有机会脱下长久以来的身外负累,丢开千百年来沉重的审美框架,在迷雾中探得一点光,一步步夺回身体的自主权。
阮玲玉与李丽华。
03
身体何辜,要承担人类之罪?
遗憾的是,相比过去,我们留给天乳的领地似乎越来越小。
1914年,李叔同首先引入了裸体模特写生教学。1915年-1924年间,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用三次裸体写生画展,引来了社会各界的骂声,也招来了江西警厅的勒令禁止。但“人体艺术”存废的讨论,更因此愈演愈烈。
刘海粟 1931年作 裸女 布面油画 80×50cm
有数据统计,当时出版近 1600期的《北洋画报》中,共刊登裸体女像 500 余幅,共 135 期的《良友》刊登全裸或半裸的人体女像作品亦有 200 多幅。
画作与影像的魔力究竟有多大?
1979年,首都机场出现了一幅含有裸体少女画像的壁画《泼水节——生命赞歌》,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却让香港商人霍英东大为振奋。嗅到时代的开放气息后,他下定决心,创办了建国后第一家内地与香港合资的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
有人在人体画像中看到欲望,但也有人看到艺术、看到机会、看到希望。
当年勇于声援的媒体,冒天下之大不韪宣扬时代思潮。他们或许不会想到,百年后的今天,网友上传的露点名画会被屏蔽,电影《水形物语》中裸背的女主角要被迫“穿”上“小黑裙”,博物馆里的雕塑在上了电视之后也要惨遭打码。
观众认为艺术不需要打码,但平台不这么觉得。
何止是胸部,我们甚至正在失去直视身体、正视身体的机会。但这并不新鲜。
16世纪到19世纪,欧洲宗教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艺术改革。
先是欧洲南部的教庭颁布了特伦特法令(the Council of Trent forbade),禁止在教堂艺术中描绘生殖器、臀部和乳房。
“无花果叶运动”(Fig Leaf Campaign)紧随其后,从新创作的作品到所有裸体雕塑,一个都不放过。连拉斐尔的《亚当和夏娃》、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也都被无花果叶覆盖住了关键部位。
被遮以无花果叶的“大卫”。/《Fig Leaf》
正如《古怪的身体》中所提到的,被藏起来的身体部位本不该让人感到羞耻,而被“隐藏”起来的,正是比身体部位更重要的东西。
藏起来的是什么?
如果说性是一种罪,那么或许所有宗教相关的作品都不该留存于世。毕竟与傲慢、贪婪、嫉妒、愤怒、怠惰乃至杀戮相关的题材俯拾皆是,它们哪一个不比性更可怕?但艺术存在的价值,从来不是催生祸端,而是带来反思。
没有一片叶子能大得足以掩盖人类的堕落,但总有一块马赛克能拖住文明的步伐。
历史是一条河流,总有人愿意乘风破浪,但也有人想拽着大家急流勇退。如果我们注定成不了时代的领航人,最起码,不要成为往回走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