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18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1835

中印边境冲突:经济因素“降低中印大打出手的可能”(组图)

2020-10-01 来源: BBC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造成双方伤亡,令中印边界对峙空前紧张。但分析认为,经济和发展的需要降低了中印开战的可能。

7月中印在边界正义地区拉达克的加勒万河谷发生的冲突导致多人伤亡,令中印边界局势发展到1962年边界战争以来最严重的水平。

在那次山地冲突中,中印双方军队使用了棍棒,匕首等武器,许多人掉下山崖,至少20名印度军人死亡。有报道引述美国的情报报告说,多名中国军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高级军官。但北京政府至今仍未确认中方的人员伤亡情况。

中印边境冲突:经济因素“降低中印大打出手的可能”(组图) - 1

分析认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爆发战争的可能性高于印度同中国的战争可能,图为巴基斯坦控制线一侧的被毁民房

与此同时,在克什米尔地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界争端也仍在继续。据印度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克什米尔经发生了多达2,730起违反停火事件,24名平民死亡,100多人受伤。巴基斯坦也指责印度军队多次违反停火协议。

印巴冲突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南亚问题专家马基教授(Daniel Markey)认为,尽管中印在边界紧张对峙,但印度和巴基斯坦爆发战争的可能性高于印度同中国爆发战争的可能。

马基对英国《每日快报》记者说,“印巴双方都准备应对战争,而印中边界冲突中主要是使用棍棒和其他冷兵器。”

他说,“印度和中国到目前为止保持了避免冲突的良好记录,也许他们之间有更多理由避免发生像印巴那样的冲突。”

他还注意到,“印巴冲突一般动用火炮,炮击,去年底还发生过空袭,”

马基认为,印巴发生常规战争的前景大于印中战争。

国际因素

中印边境冲突:经济因素“降低中印大打出手的可能”(组图) - 2

周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反对印度在争议地区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印军阵地

中国的印度问题学者龙兴春在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发表评论说,印度以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认定中国不愿意让边界冲突升级,发生战争,因此继续在边界采取冒险,刺激中国的政策。

新德里在同美国,澳大利亚,法国,韩国,新加坡和日本签订了军事合作协议后,最近又和英国签订了防务合作协议。

英国《每日快报》记者奥斯本(Simon Osborne)周三(9月23日)在报道说,在中印边界紧张对峙的时候,英国同印度签订防务协议。英国国防部门的的消息人士透露,印度和英国将加强在军队装备,后勤和训练方面合作。

英国国防部消息人士说,英国同印度的协议旨在加强两国防务合作,确保两国能够应对出现的威胁。

对印度的国际合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所长胡仕胜发表文章,指责美国政要借机煽风点火和国际社会“不明真相”。

战争意图?

中印边境冲突:经济因素“降低中印大打出手的可能”(组图) - 3

分析认为,莫迪清楚印度的未来取决于他和其他高级官员动员经济的能力,在这方面他需要中国

印中双方在加勒万谷地发生冲突后都在实际控制线加强了兵力部署,但是美国学者马基认为中国并不想同印度开战,印度方面也认为中印仍然在经济和发展方面存在依赖。

他在《每日快报》的报道中说,“为了经济增长,从中国投资和商贸中受益,印度必须要同中国维持合理的关系”,“他们不希望完全把事情搞砸了”。

马基认为,印度领导人莫迪很清楚,印度的未来取决于他和其他高级官员发展经济的能力,“没有中国,那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他(莫迪)不想毁掉这点”。

从中国角度来看,马基这样解释:虽然中国人为印度是个“制造问题的邻居”,“即使他们(中国)沿实际控制线对印度施加压力,但我认为中国并不特别想让战火发生。”

中国的南亚问题专家胡仕胜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由于存在经济依赖性,印度并不能完全实现“去中国化”以及“同中国经济脱钩”,例如,印度“国货”并不能完全代替“中国制造”,在电讯服务和原料供应链方面也是如此。

“拖延消耗”

霍普金斯大学南亚问题专家马基教授认为,中国在边界争端中的姿态是希望向印度传递某种信息,即中国不会在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容忍印度推行的一些政策,“印度在克什米尔争议地区印度一边修改政治现状令中国不满”。

马基认为,“中国对印度克什米尔政策的反应部分上是要在双方接壤的敏感地区把印度拖住,显示中国能够让印度很难过。”

中印边界部队指挥官9月间就克什米尔拉达克山区有争议边界不增派兵力达成协议,但在让地面部队脱离接触方面进展甚微。

9月29日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反对印度在争议地区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印军阵地。与此同时,他也否认在争议边界中国一侧中国增设军营和其他设施。

汪文斌还说,中国不承认印度把同中国存在领土争议的拉达克地区划归印度中央直辖区的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