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29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1068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2020-11-14 来源: Vista看天下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开播后,看到里头的嘉宾不卑不亢、分条缕析地介绍自己的优点、回答面试官的问题时。

多少网友又质疑起了节目名,这哪里是“令人心动”,明明是“令人自卑的offer”。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1

以及再度发出无奈的悲鸣——

“怎么办,本社恐星人真不会面试。”

不会面试、不会吵架、不会当众自我介绍、不会拒绝、不会讨价还价……

或许网友们自己也数不清,这是被发现的第多少种“不会”,背后是社恐心理在作祟。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2

直到当社恐的呼声一次次地吹过互联网大草原、引发超乎想象的共鸣,大家才或多或少地意识到,并带着“怎么这么不争气”的心态反问——

在90后当中,拥有社恐的比例好像太高了吧?

一、无处不在的“社恐”

90后的生活中,社恐几乎无处不在。

比如这届网友比谁都害怕冷场,日常生活中靠着表情包糊弄过一场又一场聊天,当朱丹喊出“迪丽热吗”的瞬间,还要替别人尴尬。

比如无数人惧怕夺命电话铃,只求所有工作交流都能线上解决,逃避电话沟通。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3

“社恐人社恐魂,社恐人就做不了人上人。”

无论是景区买纪念品时的不会讨价还价,象征性地问老板能不能少五块钱,还得纠结半天不知如何措辞。

还是在遇上糟心事时的不会吵架,只能任由对方无理地在气势上碾压自己。

最后只能在综艺节目里获取“吵架代餐”,口头上十分想看《中国吵架王》,现实生活中连不怯场、条理清晰地反驳都很难做到。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4

不少人把豆瓣的“推辞学小组”当做爽文小说,抚慰自己因不会拒绝而屡屡受挫的生活。

上一次是不会拒绝常去理发店的Tony,上上次是旅游前不会拒绝同事的代购要求,上上上次是看着聊天框里的“在吗”,明明不愿搭理却还是咬牙回复。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5
via 推辞学小组

可以看到,年轻人陷入卑微社恐状态的直接表现之一,是“不会社交技能”。

因为不太具备与陌生人、乃至与不同陌生人打交道的技能,例如不会面试、讨价还价,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躲开,回避这项缺憾。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6

其次,社恐的表现之二,是主观意愿上的拒绝。

例如不习惯当众自我介绍、为出错的朱丹尴尬,其实都指向了这届年轻人对“身处聚光灯”的拒绝,许多人都不喜欢成为众人关注焦点时的状态。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7

而最后,社恐的表现之三,或许是“不必要”的心态。

就像公共场合试图躲开与认识的人迎面相遇时,除了“不太会打交道”这种技能缺陷之外,多少人潜意识里默认了——

“这次社交没必要,躲开没关系。”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8

或许在这些种种行为被归纳、被命名为“社交恐惧”之前,不少人还以为,这只是个人心底的小九九。

直到“社恐”一词被定义,90后们才慢慢地集体发现,自己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点“社恐”的影子。

不会、不喜欢、没必要。

倘若把社恐发作时的这三种主要表现分条缕析地分析,我们便会发现这代年轻人普遍社恐的端倪。

二、90后的社交技能,丢哪了?

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是,社交技能是可以锻炼的。

譬如不少人已经发现了,求职时多面试几次、多跑几次社保医保、工作几年后,慢慢地“脸皮就厚了”,也有了点气场。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9

因此,对于这届年轻人来说,“不会打交道”这一想象背后的问题,其实是——

90后的社交技能是怎么缺失的?又为什么没有习得?

如果深究这代人经历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你会发现,“社交”一词在需要学习的技能序列中排名非常靠后,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10

高考前负责读书,大学时负责迷茫,毕业后负责摸爬滚打,长达近二十年的学生时代里,大多数90后的主要生活非学习莫属。

也就是说,大家能够锻炼社交的机会,多半发生在学校内。

可“恰巧”的是,90后正好赶上了教育竞争压力变大、应试教育特色尤为突出的一代。

在为学习着想的口号下,老师、家长大多不鼓励学生时代的社交。

彼时最受追捧的学习品质之一,是“不爱社交,专心致志”。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11

多少人被训过“别天天就知道和同学出去玩”?

倘若和自己的前浪后浪一对比,90后与社恐可谓是因缘巧合。

无数95后的生涯都伴随着一个令人费解的玄学——

念初中时,社会开始呼吁小学减负;念高中是开始呼吁初中减负;念大学时开始呼吁高中减负,以及,大学加负。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12

左侧:呼吁中小学生减负;右侧:提议大学合理增负

就像网友们的调侃段子:“倒霉的”都是95后,获利的都是00后。

只不过,00后们也没有“舒服”到哪里去

当他们进入学生时代,正值素质教育成为社会舆论风潮,至少在观念层面,对表达欲望的鼓励更多,同时也更重视个人技的挖掘与展示。

这带来的直接影响之一,是00后、05后们的兴趣班数量直线上升。

表达的欲望与机会变多了,新的压力也在增多。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13
via 纪录片《起跑线》

80后虽然经历的也是传统应试教育,但却赶上了以新概念作文大赛为代表的、鼓励中学语文教育中创造性发散性思考的呼吁。

从1997年年末开始,中国舆论界掀起了对现有中学语文教育的审视——

“将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语文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

并诞生了新概念大赛,主要面向彼时十多岁的80后们。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14

几年后,这场舆论风波影响式微。

而当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奖项被列入不少大学的报送或加分项后,它也免不了成为高考生集中竞争、进行功利性培训的对象。

等到大部分90后成长到参赛的年纪,新概念已经不再具备什么独特的光环,与老师要求集体参加的普通作文竞赛类似。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15

2019年,新概念作文大赛爆出抄袭,网友质疑抄袭者可能凭借奖项参与了部分名校的自招

在这样的特殊应试教育背景之下,埋头读书、社交圈仅限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状况,尤为普遍。

等到高考结束后,大多数90后被一脚揣入社交场景更多、社交需求的大学及未来的社会生活时,难免会无所适从。

不会面试、不会吵架、不会讨价还价……这些饱含社恐心态的抱怨也就应运而生。

三、“我不想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社交技能的缺失,难免会让人陷入“缺乏社交能力”与“畏惧社交”之间的恶性循环,越缺乏越畏惧,越畏惧越缺乏。

但人们社恐时的心态显然不止于此。

“不愿成为被关注的焦点”,是90后社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16

“不会社交”的场景,大多是一对一的现实交流;而“不爱社交”的场景,更像是希望在公共社交场合中成为隐形人。

因为一旦被注意到,似乎就意味着强颜欢笑的客套与麻烦。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17

这一心态,或许与“不爱出风头”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学生时代,大家被要求成为“不节外生枝、不给老师添麻烦”的孩子;

社畜时代,勤恳工作、不挑事不挑刺成为最安全的职场品质;

而放眼社会层面,它对应着社会中对“枪打出头鸟”这句俗语的普遍深信不疑,以及对内敛低调气质的天然吹捧。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18

不知你是否发现,中国学校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少有鼓励学生发言、沟通的环节。

因为在大众语境里,发言与“出风头”的关联非常紧密。

师生在课堂上唯一的沟通仅限于“抽人回答问题”,而答案通常是应试模板,不需要掺杂任何个人观点。

世纪初的古早电视剧《麻辣鲜师》里,当被誉为“教育新人类”的徐磊试图点名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全班沉默着低头,生怕引起老师的注意。

因为人人心底都默认着,课堂上的提问是有标准答案的,回答的价值在于说出了正确的答案,而非表达本身。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19

而另一个情节里,班上男生觉得新来的华裔插班生上课总提问、爱出风头,还会集体排挤他。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20

曾有关于“校园暴力”的多项研究,将中美校园中发生的冷暴力行为进行粗略的统计与对比。

结果显示,美国的校园冷暴力更多地针对沉默寡言的孩子,而中国的校园冷暴力更多地针对“爱出风头”的孩子。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21

在大多数中国课堂上,“爱发言=爱出风头=惹人厌”几乎是一条普遍至极的律令。

我们甚至很难界定,大家在学生时代会讨厌课堂上积极发言的人,到底在厌恶什么。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22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23

可能是应试教育的规训下、发言回答问题等于讨好老师的谄媚逻辑。

可能是那些毫无灵魂的排比句答案本身。

也可能是在推崇“内敛温和”的社会观念背景下,对这一行为包含着预设的想象与情绪。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24

另一个无法忽视的教育领域变化,是高考扩招。

虽然扩招政策开始于1999年,但高考竞争愈发激烈的话题成为讨论热门,要等到2008年之后。

2008年,全国高考生数量第一次突破一千万。

这代表着高中升学率、国民素质提升的同时,也暗藏着教育质量下滑与教育资源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高考竞争无法避免地加剧。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应试教育中“保持沉默”的课堂变得更为常见。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25

而对不经世事的学生来说,相比于学校规定,同龄人之间对“爱出风头”的嘲讽更容易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外向或内向的性格,是难以改变的;但长着尖锐模样的表达欲望,却会因此磨平。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26

害怕成为被打的出头鸟也好,害怕因出风头本身引起排挤也好,这些复杂而敏感的情绪最终的合流,是社会意识层面,表达欲的集体削弱。

最后落回生活中,变成了90后口中、畏惧当众发言的社恐行为。

四、社恐友好的时代,来了吗?

90后恰好赶上的应试教育特殊时代,社会观念中对“爱出风头”这类特质的否定。

除却这两项文化层面的背景,90后的集体社恐还有着不可不聊的客观基础。

那就是在当下这个物欲发达、互联网主宰的社会中,现实世界中的许多人情社交的确都“不必要”了。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27

对大多数人来说,社交一般发挥着两个作用。

一个是物质层面的利益互换,就像面试、吵架、商业交际;

一个是精神层面的慰藉满足,就像交友、恋爱。

可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与网络虚拟时间的无孔覆盖,社交的这两项作用都被不同程度地削减。

举例而言,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基本发生在80后成年之后。

在此之前,社交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人们生活的重头戏——邻里之间的互相唠嗑、同事之间的应酬客套……

毕竟在人情社会中,个人关系的好坏与否,与现实利益的影响程度远高于当下。

在这样的氛围中,社交成为了自然而然的技能。

多少人曾羡慕过爸妈与商贩讨价还价时的有来有回、毫不怯场。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28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29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30

同时,人们也习惯于用社交的方式来维系关系网络,以便有需求时找人帮忙。

许多人曾无法理解,为什么父辈对“找人”“托关系”这些消耗人情的行为如此看中。

毕竟在90后眼中,别说轻易开口找人帮忙了,“砍一刀”“叠猫猫”“盖楼”式的拼人气活动,都足以要了社恐们的命。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31

以众多小城市的民生窗口服务为例,在政务服务改革被推进之前,许多人都曾体验过“盖章难”“被刁难”的问题。

而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很可能是“托关系找熟人办事”。

可伴随90后成长的,是现代化与制度化的浪潮吹过各行各业,等到90后开始跑各种民生窗口办理服务时,“最多跑一次”的改革口号都已经打响了好些年。

父辈们会维系的一些功利性的人际关系,对90后来说毫无必要。

除此之外,90后也不必一定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来满足精神娱乐的需求。

2018年,酷鹅用户研究院曾发布95后社交行为报告,指出线上聊天成为了这代年轻人上网的最主要目的。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32

简单而言,一个在现实生活中社恐的网友,可以轻易地通过打游戏、看网剧、看综艺、线上聊天等形式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而随着线上服务类型的多元化,网友们的社交需求在运营商眼中早已是一片红海,再冷漠的亚文化兴趣都会被挖掘。

线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快乐,并非不再重要,但它的迫切程度却在降低。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33

可以说,相比于网络技术不发达的人情社会,当下的社交环境可以称得上“社恐友好”。

既为社恐们提供了拒绝现实社交的客观条件,也为社恐们提供了发声空间。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34

社恐这一心态本身,本身没有什么对错分别,不过是生活理念与交流方式的不同。

当这届年轻人“逼着”以过于热情的服务闻名的海底捞,推出“自己下菜”“不需要细节服务”等措施时,不得不说是一次社恐人的全面胜利。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35

只不过,互联网提供的积极表达空间与现实生活中的必要社交,与社恐的心态形成了错位。

这代90后们不可避免地开始在意“社交恐惧”这一现象本身,并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表达的重要性。

“不会吵架”“不会面试”“不会拒绝”等等的自嘲,其实对应着90后隐藏的期望——

“如果我会,很多事就不困难了。”

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组图) - 36

民生维权节目下,年轻人对主持人怼人功底的羡慕

或许随着社会阅历与生活暴打的增加,90后的社恐终究会结束,大家一起成为“没皮没臊的中年人”。

也有可能,社恐会成为许多90后身上的长期符号,乃至社恐人的诉求对原有的社交规则,产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比如,禁止聊天开头发一句“在吗”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高瑞瑞 2020-11-14 回复
就问一部分人社恐这很正常对吧,原本就不可能消除世界上所有疾病,更何况社恐没有给别人带来任何危害
徐蘋果 2020-11-14 回复
在现在这个流量为王,注重沟通的时代,社恐应该比较穷
懂我再爱我好吗- 2020-11-14 回复
那我算是交际天才了
Renee王大蜜 2020-11-14 回复
谦逊>自卑>社恐
你你你忘了吗 2020-11-14 回复
点个外卖都不想取,也不想接电话,直接备注:放门口外边柜子上。合租室友在公共区的时候,从来不出去,见了面都不认识。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