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06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1418

险资派大佬姜昧军:沽空海外科技股不理性,尽快配置权益类资产,谨慎入股科创类企业

2020-11-15 来源: 华尔街见闻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不管是保险公司还是个人,在权益类资产不是很贵的基础上,尽快配置权益类资产,以应对未来在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持续低利率情况。”

“我个人认为全球疫情第二波非常严重,疫苗能否促成根本性转变是难以预测的。现在处在转换期,但沽空海外科技股的心态是不够理性的。”

“即使疫苗可以使经济复苏,美联储的超低利率仍然会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些美国科技公司的相对优势仍然不会消失,这是一个大的趋势。我认为真正的风格转换不会发生。”

“现在的创新需要长期的时间、金钱投入,只有巨型企业才能做到。微创新意其实义不大,但这些投入成本高,失败几率也高。如果十家企业在进行同一种创新,其中一家率先完成了突破,其他九家所有的投入就都会变成沉没成本。我不建议大家轻率地参与。”

11月12日,在华尔街见闻11.11直播节上,大江洪流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姜昧军以《如何找到十年十倍股》为主题和华尔街见闻视频总监李策进行对话时,作出上述判断。

险资派大佬姜昧军:沽空海外科技股不理性,尽快配置权益类资产,谨慎入股科创类企业 - 1

姜昧军在金融行业有近20年的从业经历,曾任安邦人寿总经理、世纪证券董事长,最高管理资产规模超千亿人民币。

他比较看好贵金属、海运、石油石化等行业周期性非常明显的公司,因为这些行业已经十几年不太好了。这类公司在过去十几年可以跌95%,也有望在未来十年涨十倍。

姜昧军还认为,“未来在双循环之中,国内消费已经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这也意味着消费将成为中国未来的经济支柱。”

他指出,“在过去十年涨了十倍以上的公司中,消费类企业占比最高。可口可乐就属于此类,苹果也可以被划为这个范围。巴菲特就持有了大量此类股票。香港市场上很多此类企业较为便宜,值得关注。”

投资作业本整理了对话精华,分享给大家:

真正风格转换不会发生

沽空海外科技股不够理性

现在的宏观经济有两个确定性和两个不确定性:

疫情的未来仍然是不确定的,中美关系未来不确定;确定性在于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且美国明年将继续保持超常规宽松货币政策,海外充沛资金会流入中国。

风格转换方面,最近全球科技股都在大幅回调,反观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航空、石化、有色金属等股票迎来大幅反弹,这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疫苗的重大进展。

疫情期间宏观经济没什么亮点,海外大量资金涌入美国几家主要科技股,而现在这些股票现在下跌幅度就较大。

我个人认为全球疫情第二波非常严重,疫苗能否促成根本性转变是难以预测的。现在处在转换期,但沽空海外科技股的心态是不够理性的。

对于海外市场而言,大型科技股前期涨幅大的原因并不在于疫情,而在于除中国外各国的超低利率,大家希望寻找前景比较确定的公司。

即使疫苗可以使经济复苏,美联储的超低利率仍然会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些美国科技公司的相对优势仍然不会消失,这是一个大的趋势。我认为真正的风格转换不会发生。

国内情况较为复杂,对于海外科技股而言,宽松货币政策是关键性确定性因素;但是对于国内科技股而言,中美关系是关键性不确定性因素。

国内投资人无需参照美国进行投资,在流动性充沛的背景下,整体市场是向好的,但国内科技股未来波动会较大。

不是很看好军工等行业,军工和中美关系这样的不确定性因素关联较大,国际政治、大国博弈难以预测。

明年中国货币政策会放松

即使现在市场对于中国货币政策有一些分歧,一些人认为9月15日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传递了收紧的信号。但我依然认为,现在过紧的货币政策有很大的空间,中国宏观货币政策会放松。

中国CPI、PPI创今年新低,M2整体增速较快。正常水平的货币价格加超低水平的通胀率,我预测明年的货币政策是宽松的,并且高度看好实体经济、股票市场和资本市场,确定性因素是支持整体资本市场发展的。

另一方面,从三季度数据来看,我们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是那么扎实。因为我们的超预期出口在未来很难维持,外贸压力会变大,GDP也会受到相当大影响。

此外,民营经济投资也仍处于负值,明年央行会更宽松,和GDP相关的产业都会获益,基本面较好。

我们复苏的基础还不太牢固,因此明年的货币政策有利于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

从产业上来讲,明年做债是合理的,是一个转折点。债券型基金还是不错的,股票型基金的行情还会持续。

消费将成为中国经济支柱

港股消费类企业较便宜

长期来看真正可以为大家创造价值的企业是我们所关注的核心。

在过去十年涨了十倍以上的公司中,消费类企业占比最高。可口可乐就属于此类,苹果也可以被划为这个范围。巴菲特就持有了大量此类股票。香港市场上很多此类企业较为便宜,值得关注。

过去我们靠基建和房地产拉动经济,现在消费成为了主要支柱。

从“三驾马车”来看,出口对中国GDP的拉动没有过去那么大了(现在为17%左右),而过去一度达到30%-40%。

未来在双循环之中,国内消费已经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这也意味着消费将成为中国未来的经济支柱。

我们从资本市场也能看到这个趋势,涨幅很大,包括2035规划,大家对未来很乐观。消费市场会扩大,大家在这个消费方面配置的方向是对的。

蚂蚁等公司想象空间非常大

平台型企业通常横空出世,一出手就颠覆整个行业,带来新业态、新模式的公司,这类企业市值上升很快。

这些公司在往后十年后来看,都值得重点关注。过去二十年这类企业给我们的大部分主要行业带来了根本性变革,我们不应当低估它们。

比如说亚马逊上市的时候只卖书,那时候是我们认为它不值钱的。但二十年过去,亚马逊现在市值已经接近两万亿美元。这类公司的特点在于它突破了边界,出售各个品类。

蚂蚁金服也属于这类企业,尽管它现在的收入主要来自于银行相关业务,但它之后有可能涉足证券、保险等其他领域,因此想象空间是非常大的。

谨慎入股科创类企业

科创类企业是过去十年里涨第二多的,风险与收益并存,但这类公司中真正突出重围的数量较少。如果缺乏专业知识,就只能碰概率,而且赶不上的几率是非常大的。

尽管这类公司市值非常大,但现在的创新与以往不同了。现在的创新需要长期的时间、金钱投入,只有巨型企业才能做到。

中国企业创新能力非常强,但我们的许多成就都是在举国体制下才得以实现的,这需要重资本投入,而微创新意其实义不大,但这些投入成本高,失败几率也高。

中国非常注重创新,正力求在各个领域突破,创新环境非常好。但是对于企业来讲,如果十家企业在进行同一种创新,其中一家率先完成了突破,其他九家所有的投入就都会变成沉没成本。

这种情况很难判断,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才能进行判断,我不建议大家轻率地参与。

看好高周期性行业

贵金属、海运、石油石化等行业周期性非常明显的公司,这些企业可能经历巨额亏损,但也会经历巨额盈利。我比较看好这类行业,因为这些行业已经十几年不太好了。

08年次贷危机之后,这类高周期性行业持续产能过剩,经济效益非常差。一些公司从三百多块跌到了十几块,这些企业跌幅整体高达80%-90%,甚至达到95%,许多公司被迫重组。

过去我们所进行的所谓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就是消灭产能,十几年来国内外都消灭了大量产能。

今年这些在周期性的产业中经营的企业变化是比较明显的,大家也可以看到,可以说是否极泰来。这类公司在过去十几年可以跌95%,也有望在未来十年涨十倍。

周期类行业众多,品类复杂,我在这里也无法一一分析。我自己的体会是前期产能被大幅度削减的、亏损严重的企业有很大潜力。跌得越多,就越值得我们的关注。

这些企业在出清了很多产能以后,未来会随着经济复苏迎来很大机会。

尽快配置权益类资产

目前来看,最大的风险来自于零利率。放眼全球,中国以外的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零利率甚至负利率。

这种情况对于大型企业,尤其一些主要赚费差、利差的企业,挑战是非常大的,对个人的资产配置也是一样。我们要对零利率的风险有充分的认识。

日本在92年最初推出了零利率,执行了几年之后,美国一系列保险公司集中破产。零利率对于资金量非常大的机构和个人杀伤力都非常大。尤其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它手中的钱是有利息的,有成本的,这种调整也是势在必行的。

为应对零利率调整,我推荐做权益类资产。最近全球资金大量从固定收益流出,流向包括股票、房地产、PE在内的权益类资产流入。

比如说,美国纳斯达克在疫情影响下仍创新高,整体贫富差距更加悬殊,这也是因为富人资产配置主要在权益上。

现在仍然在调整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观察。在海外,人们如果存钱到银行的话没有利息,买股票的话,美国股票价格又奇贵无比,尤其是金融科技股创下了历史记录。

在中国大家也能感觉到。我们过去认为A股比美国贵,中国PE市盈率高出美国许多。但现在情况恰恰相反,原因还是在于海外的零利率使得资产价格上升。

因此我的资产配置建议是,不管是保险公司还是个人,在权益类资产不是很贵的基础上,尽快配置权益类资产,以应对未来在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持续低利率情况。

房地产也是一类权益类资产,但我个人认为,房地产不再是一个特别优势的品种,因为它之前涨太多了。

利率债是比信用债更好的选择

目前来看,经济恢复的基础并不牢固,因此信用债并不算一个很好的选择,信用债频频爆雷且这种情况也在持续,压力较大。我认为在明年,利率债相对于信用债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但个人很难投资到利率债,利率债是首选,但国开、金融债等也是比较好的选择。

全球放水,钱的主要投向为固定收益。信托属于信用债的一种,也是我不看好的那类。目前全球资金主要买的还是债券不是股票。

全球固定收益是大池子,权益是小池子。大池子由于央行政策很满,由于大水漫灌而钱很多。

但信托并不会因此获益,即使在大水漫灌背景下,在经济衰退时信用债得到的资金是非常少的。

关键词: 投资资产市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