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13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0709

科技与民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最大亮点(图)

2020-12-22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古今中外的官场,文山会海是通病,空话套话泛滥也是通病,每年都有无数的政策、文件、会议,不足一年就会被多数人遗忘。总有极少数影响深远,甚至青史留名。

建国以来,历届中共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最让笔者眼睛一亮的是1992年。邓公南巡的和煦春风破除“左”的僵化思维,十四大随后决定社会主义也搞市场经济,次年写入宪法。“计划经济”曾被视为本质特征、最大优越性,实践证明是死路一条而废除。

科技与民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最大亮点(图) - 1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共中央全会进行大量重大决策,最让笔者眼睛一亮的是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哪怕完成90%,中共、中国必能脱胎换骨和顺利转型,目前看还是超前,有一些落不了地。

1994年以来,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闻通稿,最让笔者眼睛一亮的是2020年。

亮点不在宏观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常在当年12月中旬召开,会期3天,早已不局限于经济工作,政治、社会、文化、改革、外交等领域包罗万象。中共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治国理政,以此会议为次年全国全局工作谋篇定调,统一思想步伐,政策细节随后在次年3月5日全国人大例会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一一体现。12月16日至18日,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18日18:35,新华社受权发布了新闻通稿。

国内外很多人尤其财经界、股民最关注202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确从通稿中能找到答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笔者浅见,这反而不是今年会议的亮点,相关表述和政策导向只是中规中矩。因为:

一、历史比较并不新鲜。回顾2017年、2018年、201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都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二、国际比较也不新鲜。美国拜登新政府尤其耶伦候任财长的政策取向,大概率也是这个组合。

三、弹性空间变数很大。中国语言极其丰富微妙,有的说了不做、有的做了不说、有的多说少做、有的多做少说、有的边说边做。所谓“积极”、“稳健”,边界和尺度在哪里?很难清晰定义。此前有先例,大放水的货币政策仍然可以说“稳健”、“定向”,利用同比、环比、不同口径的数据予以倾向性描述,勉强也能自圆其说。

何况在特定压力和环境下,原有的谋划必然颠覆,不得不强有力出台紧急措施。例如2008年二十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爆发,“4万亿”强援助很快出台;2020年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蔓延,中国的经济刺激力度不亚于12年前的“4万亿”,只是现在经济总盘子更大,感觉不如以前强烈。

研究新闻通稿上下文和目前宏观经济主要数据,不难预测2021年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明显比今年偏紧,延续2020年的印钞、发债力度既无必要,也不可持续。中央政府债务在安全线以内,余地很多,但地方债务过快增长,寅吃卯粮,兑现困难,已引起高层的足够重视,所以要求“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

新冠疫情对小微企业冲击最大,元气大伤,最为脆弱,最实在援助的是减免税费。但疫情和复工复产复市已趋于稳定,不可能再有今年的减免力度,社保基金的亏空已经增大,不解决会成为“定时炸弹”。当然,高层也给了定心丸,告知“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这个基调和操作既不特别、也不意外,表明2021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有进有退、有保有收、有缓有急、有重有轻。

新闻通稿首次提及“用好宝贵时间窗口”,笔者浅见是短短两年,即2020-2021年,今年已经抓住,明年继续努力。中国最先受到新冠疫情的沉重打击,最快走出底谷“V型”复苏,今年二季度即触底反弹。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已大量定制高效疫苗,但全民普及并建立群体免疫有个过程,经济触底反弹滞后,最快也得明年二季度,何时恢复到2019年GDP更是未知数。

美国累计确诊病例逾1700万、累计死亡病例逾31万,全球遥遥领先。拜登新政府就任第一年,首要工作肯定是抗疫内政,很难与中国撕裂开启新“战端”。中国利用好这个宝贵、短暂的时间窗口,积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技创新,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缩小与美国的综合国力差距。预测2021年中国GDP将达到美国的4/5以上,比2019年约占美国2/3增长13个以上百分点,美国及其盟国企图与中国“硬脱钩”将越来越难,代价越来越大,甚至不可能。

科技与民生才是最大亮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任务,2018年有8项、2019年有7项、2019年有6项,2021年有8项。这次会议最大亮点体现在科技与民生两条主线,或者说两个主战场。从战术而言,近几年尤其2020年面临的热点、难点、痛点、急点都有正面回应和解决之策;从战略而言,事关中国政治稳定和民族复兴。

重点任务第一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二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显然是美国打压和倒逼出来的。2018年4月,美国向中国开打贸易战,此后狠招接二连三,两国关系螺旋式急剧下坠。美国轻松一招,就能瘫痪中兴、华为,反证中国很多企业、产业大而不强,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存在明显的实力差距。国家战略科技的自立自强、产业链供应链核心技术的独立自主因此成为最突出、最迫切的两大问题。

美国咄咄逼人的打压,恐怕也是适得其反,反而促进中国痛下决心独立自主,“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搞出更多独门绝技”。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国防新技术协定并撤走专家,中国的原子弹工程代号就命名为“596”工程。如今是否有“184”工程未知,但中国国力聚焦、科技人员志气被激发已是事实,而且毫不讳言,例如确立“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肯定有芯片),“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等。这个“十年行动方案”立足于上游、底层,比西方前几年紧盯的“中国制造2025”(只立足于下游、应用)难度更大、投入更巨、追赶更快、成效更好。

第三项“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第四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明显是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行顶层设计,明确要求2021年“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前者紧扣各项民生,同时从供给侧改革、需求侧改革发力;后者则是打消国际社会疑虑,承诺不会闭关锁国,而是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重申“积极考虑加入CPTPP”。

第五项“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是确保粮食安全,14亿国民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否则肚子吃不饱,其他安全和发展全是空谈。何况一些种源被拜耳(孟山都)、杜邦等跨国企业垄断,与高科技一样存在“卡脖子”问题。

第六项“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针对互联网巨头的垄断已对金融稳定、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干扰,清晰要求“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高层已多次释放强烈的从严监管信号,例如蚂蚁集团中断IPO,阿里系、腾讯系、顺丰系因违反《反垄断法》规定分别被罚50万元等。

第七项“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首次将住房单列为重点任务之一,而且首次明确为“关系民生福祉”。近几年货币增量迅猛,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导致资本避实就虚,全民、全企炒房,安心做实业的很少且吃亏,更带来贫富差距扩大、底层向上流动空间严重收窄。2020年,深圳房价过快上涨、蛋壳等长租公寓爆雷成为舆论热点。中国的国情,就业是第一民生,房子是第二民生,安居才能乐业。

第八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仅是国内环保,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逐步还清历史欠账,留青山绿水给子孙后代;而且是国际承诺,尝试与美国争夺气候问题的双主导权,提升中国的国际信用和威望。疫情防控、气候协定两个议题,是中国与美国、西方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和最佳稳定器,也是中国高举多边主义旗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的重大突破口,大有潜力、大有可为。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民生领域着墨很多,政策导向非常清晰,近8年甚至1994年以来罕见。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具体措施设计了系列政策框架,包括“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完善减税降费政策”,“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更加注重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促进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等。

民生过关,民心过关

马克思构思的社会主义制度,立足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缺陷,不可能预测高新科技的突飞猛进,不可能预测资本主义也会吸取社会主义的优势,还有顽强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自身存在着缺陷,苏共、中共的有识之士反思很犀利敏锐。“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是双刃剑,既能办好事,成就加倍,例如“两弹一星”、抗疫;也能办坏事,危害加倍,例如大跃进、放卫星,甚至饿死人。

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胡适、傅斯年百年前对社会主义的批评很透彻,却没有全盘否定,而是基于社会公正平等的理想,关注社会主义学说的合理成份,尤其欣赏其社会政策。

胡适曾跃跃欲试组建“自由党”、改革内政,1926年8月3日在日记中列出的党纲包括四个事项,其中一个就是“社会主义的社会政策”。1945年4月,傅斯年撰文《罗斯福与新自由主义》评论“罗斯福新政”,肯定“包含着不少温和的社会主义成分”,提出应借鉴社会主义“经济平等”的社会政策。

社会主义固然不是某些人幻想的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也决不是某些人诅咒的万恶不作的洪水猛兽。民生过关,民心过关,合法性过关。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越有盼头、最终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就有合法性。不为广大的底层民众、弱势群体多谋正当权益,只能表明“社会主义”已异化,“共产党”也异化。

事不过三,一届领导和政府能被后人记住三件要事,已是了不起。中国各级政府习惯定位于“全能政府”,“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是很形象的比喻。“全能政府”对应“全能职责”,老百姓习惯也有“青天情结”,有事找政府、找“青天”做主。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烈地展示了民生导向,迅速回应社会痛点,政策清晰、直奔主题,措辞口语、很接地气,干货满满、诚意满满,令人耳目一新。至少立了一个干实事的鲜明FLAG,示范了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例如,新闻通稿中称“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换而言之,2020年没有按照原计划“全面建成”,原因很正常,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严重冲击,最关键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达不到。尽管4月17日、5月1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和4月2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反复重申两个硬任务不变,即“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下半年没有实施强刺激,勉强拔高GDP增长,为今后几年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后劲。

又如,中共中央多年严格实施“八项规定”,终于管住公职人员的公款吃喝、乱发钱;公款出国旅游还没管住,比以前收敛很多;以往官老爷们司空见惯的特权行为也收敛很多。可惜文山会海没管住,还产生新的形式主义,即蜻蜓点水式的检查调研增加基层工作人员负担,苦不堪言,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此次会议要求,“督查、督导等工作要规范进行,讲求实效。”

再如,地方政府重点工作、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太多,胡子眉毛一把抓,面面俱到,反而没有重点。中央坚持民生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就抓8项重点任务,有些任务不可能2021年内完成,就一年年坚持做下去。全国各省市区普遍在2021年春节前召开“两会”,省市长们的政府工作报告初稿已起草。如能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和风格动大手术修改,结合本地民情,踏踏实实一年就做好七八件实事,隔年人大会上如实报告完成情况。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