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治以及社交网路:专访加泰罗尼亚普普艺术家霍安·科内拉(组图)
本文转载自BBC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在社交网站走红的普普艺术家霍安·科内拉(Joan Cornellà)再次带着他的作品来到亚洲。来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台湾译“加泰隆尼亚”)的这位艺术家近年来以其极端的黑色幽默和对社交网络的思考迅速走红,也同时在社交网络上吸引了800万粉丝。
霍安说:"相隔三年,我很兴奋再次为香港观众带来具代表性的作品“。
普普艺术作品与“严肃”高冷的古典或现代艺术脱钩,直接反应大众文化及潮流的艺术。如同网络时期的普通民众和网红(influencer),普普艺术家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然而这些艺术也容易被时代的变化或流行淹没。
再次在香港办展览的霍安带来了48件作品,在接受BBC中文的专访中,霍安解释了有关作品如何反映其多次在香港居住的经验,以及这几年全球的政治环境变迁。
忙碌的上班族即便着火还在工作边打坐边做瑜珈。
香港经验
这次霍安的展览主题为“生即是空”(“My Life Is Pointless”),展露其一贯被人认为的“暗黑风格”。他的新画作仍在犀利地嘲讽当代人类似乎不知为何而忙的生活。
譬如新作品“瑜珈”里头,他似乎在以瑜珈课堂敬拜“千手观音”为雏形,画了一个拥有多双手臂的上班族,在起火的办公桌中忙碌盘腿打坐修习瑜珈,嘲讽都市人,对于生活的种种问题视而不见,以练瑜珈逃避自己。
霍安许多作品都在嘲讽自拍(selfie)文化。
这似乎也是他对香港都会的一种观察。再次回到香港,霍安说此地对他而言是个很特别的城市,若与去年拜访过的台湾相比,后者的人给他感觉比较轻松,步伐很慢;相反的,香港给他的感觉步调很快也很紧张,十分富裕但人人似乎工作得很辛苦。即便如此,但他仍强调,短暂居住多次的香港,对他有特殊意义,让他从香港多次短居的经验,去体验不同的亚洲文化。
譬如在亚洲国家,人人都要找他自拍(selfie),让他感到十分新鲜。在他的许多有关香港的作品中,“自拍”以及“社交网络”都一直是他讥讽的对象。
三年前来到香港办展的时候,霍安将影像文化盛行以及生活狭小的香港生活,画成一张困在笼子里、但在开心自拍的人。
在其中一张作品中,霍安将影像文化盛行以及生活狭小的香港生活,画成一张困在笼子里、但在开心自拍的人。在他带来的新作品里,可以看到笑开怀的人们正在自拍,但作品手中的手机,已经被枪枝以及监视镜头(CCTV)所代替。
但是,如同“普普艺术家”一贯的宿命,他们的作品也是时代以及大众文化的产物。霍安之前表示,他的作品对社交媒体或自拍文化提出问题,但灵感以及全球知名度也矛盾地来自于社交媒体。
“我的作品不提供答案”
纽约艺评家莱斯曼(Abraham Riesman )在知名艺术评论杂志《秃鹰》(Vulture)中提到霍安的作品说,所谓“坏品味”(bad taste)漫画艺术的威力,在于艺术家不在作品运用过多细节让观赏者有时间思考及反思,而是立即以鲜明的图像文字或意象,“刺穿了你的脑袋让你立即捧腹大笑或深感不安”。莱斯曼说,霍安就是近年来在普普艺术界中深谙此道的佼佼者。
“人类是病毒!”
确实,在霍安的作品中,充斥着许多以漫画形式对社会的观察,这些包含政治宗教以及大众人物,譬如特朗普。
但是,霍安却对BBC中文强调,他的作品与全球最著名的街头涂鸦艺术家班克西(Banksy)不同,因为他不愿借着作品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或提解惑。他认为自己并非刻意有意识地在表达对政治或对宗教的看法,“这不大对劲,也做不到”。他说:“我的作品不提供答案。”
不过他也强调,2019年香港发生的事情他也关注,他认为这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从香港到智利和泰国,许多事情都在发生。他也告诉港媒,西班牙也有艺术家被关入大牢。凡此种种,他强调身在其中,艺术家对这些事情当然看在眼里,但需要时间消化,才会在他的作品中,找到痕迹。
霍安说过去他曾多次希望我的作品能有自己的声音,对作品的解读一直抱有最开放的态度,提供更多空间启发不同的批判性思考。
霍安说他不认同班克西借着作品告诉众人什么是对跟错或好与坏。
譬如,霍安的作品不断嘲讽人类制度及生活的荒谬,被许多网友称为“丧”,“高级黑”或“厌世”,但他却告诉记者,他其实“不厌恶人类”或“生命”本身,他仍关心社会议题,譬如种族歧视、宗教或政治等等。
霍安称,他仍关心社会议题,譬如种族歧视、宗教或政治等等。
因此,他的许多粉丝在社交网路为其作品激烈地展开辩论。譬如,他的一幅作品画了一个身穿全球“友善拥抱”(free hugs)的微笑者,但其双手却被血淋淋地砍断,这似乎在讽刺那些希望世界和平友善的举措。喜欢他的人却愿意为此辩护,也许他是在讥讽这些活动无法真正造成任何改变。
针对这些问题,霍安的回答仍然认为,他不愿意提供任何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的答案,就连他自己都需要时间消化许多社会议题,他的作品也希望提供给人一个思考的空间或距离。
本文转载自BBC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