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麻省教授:台湾人缺点就是太客气(图)
疫情席卷下,最新医学研究备受关注。2021天下经济论坛冬季场,哈佛医学院旗下麻省总医院的张智威教授认为,欧美主流医学长年偏向白人体质,台湾应该站出来,成为精准医学的亚洲代表。
我在哈佛医学院研究的目的,就是看见全球医疗照护的问题,并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
过去,我曾在图书馆找到一本1840年出版的古老解剖学教科书,但从中我却看到一些问题。
近200年前,欧美国家开启现代医学研究,是目前医学研究主流。然而,从美国的人种分布来看,白种人占65%为最大宗,非裔、西班牙裔各约15%次之,但亚裔仅5%。
美国进行的医学研究,纳入的亚裔人种也仅占个位数。这反映出一大问题:这样的医学研究,是否具有普遍性?
乳癌,就是最好的例子。
亚洲乳癌确诊年龄,比白人早13年
2016年美国乳癌筛检指引建议,女性在50岁前没有必要筛检,因为多数美国女性在60岁前不会罹患乳癌,只有极少数在50岁前发病。
然而,在我与世界各地的外科医师交流时,发现台湾建议女性40岁后开始进行乳癌筛检,即便是较贫困的墨西哥,也是从40岁起开始筛检。
我检视乳癌高风险族群资料,才发现西班牙裔、非裔与亚裔族群,乳癌高峰都落在40多岁,只有白种人的发病高峰落在60多岁。
2018年我们刊登《美国医学会外科期刊》(JAMA Surgery)上的研究,发现,若按照人种细分,亚洲女性确诊乳癌的平均年龄是46岁,比白人女性早了13年。
因此,美国或白种人的医学研究标准,显然不适用于其他种族。
另一个例子则是,为了预防手术后发生深部静脉栓塞,医师会视状况会给予抗凝血剂,但抗凝血剂同时也会让术后止血较为困难。不过,相关研究发现,术后深部静脉栓塞的发生,也有种族差异,是否都要予以抗凝血剂呢?
此外,老年人跌倒后的死亡率,亚洲人风险比其他族群高一倍。此外,人体解剖构造如胆管、产道等,以及白血球与免疫反应,不同种族也有些微差异。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日前《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也有一篇论文提到,血氧仪测量也有种族差异。又如讨论牛奶是否健康的议题时,却少有考量到各地乳糖不耐症盛行率的差异,患乳糖不耐症者,喝了牛奶容易腹泻,牛奶就不是个健康饮品。
三大优势,台湾是解答
欧美医学研究的种族差异问题,台湾,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为何台湾能解决问题?首先,台湾有民主与信用,做出的研究较具有可信度。非民主国家只讲好处,不讲坏处。再者,台湾有很好的医疗照顾体系,以及强大的IT科技。
而最重要的就是,台湾具有多元的种族,历经百年前从中国渡海来台、1949年随国民政府迁台、日治时期,到现今的东南亚新住民,以及原住民血缘可追溯至南太平洋海岛。
台湾的种族多元性,我们要用科学来讲台湾的故事、民主亚洲的的故事。
智慧不是从西方过来,本土医学专家的意见很重要,上述很多与欧美医学教科书不同之处,都是由本土专家发现。
我们要问自己的问题、研究自己的人、我们的基因、我们的行为。
西方研究橄榄油、茶、健身房、马拉松对健康的益处,我们可以研究熟悉的担仔面、茶饮、庙宇与太极拳。
西方老年人习惯团体治疗,与陌生人分享自身经验,但台湾最流行用Line互传长辈图、早安图问安。
又如台湾坐月子文化,已经发展成精致的月子中心商机,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坐月子对健康的益处,吸引别人仿效我们,并加以推广。
短期内我希望号召哈佛的教授学者,一起设立专门亚洲人研究中心,并与台大合作,发展亚洲人特有的精准医学。
台湾人的缺点就是太客气,不会推销自己,我想训练台湾人成为KOL,推销自己的亚洲精准医学研究。台湾健保资料库有丰富的检验检查影像,透过大数据分析,甚至可能重写解剖学教科书。
亚洲人精准医学带来的广大商机,这是西方无法做到的。如专属亚洲女性的乳癌筛检仪器、适合亚洲人的眼底镜、适合亚洲人口味的管灌食物等,就如同台湾流行的长辈图,也能带来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