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13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0702

1亿人感染 人类该怎么办?张文宏:新冠进化为常驻病毒(组图)

2021-01-28 来源: 综合报道 评论6条

本文转载自新京报澎湃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年未到,全球新冠感染人数超过1亿。

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数据,截至北京时间1月27日上午9时22分,全球新冠确诊人数超过1亿人,达到了100216403例。全球死亡人数超过215万例,达到了2154967例。

这无疑是个惊人的数字。目前全球人口大约为76亿,感染人数超过1亿,也就意味着全球每76个人里面就有1个人感染了新冠病毒。

1亿人感染 人类该怎么办?张文宏:新冠进化为常驻病毒(组图) - 1
全球疫情数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网站截图

这无疑是个令人不安的数字。记录显示,全球确诊病例达到1000万用时超过半年,从1000万增加至2000万用时43天,从9000万增加到1亿用时仅16天——可以看到,全球感染人数正呈加速增长趋势。

这无疑是个令人悲痛的数字。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1月2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数字可能会使人麻木,但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人……必须尽一切努力阻止病毒传播,拯救生命”。

但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好消息。目前全球已有多款疫苗获得批准,50个国家已获得疫苗,数千万人已注射疫苗。世卫组织称,疫苗让我们看到了“隧道尽头的曙光”。

全球疫情有多严重?

在去年春季第一波疫情肆虐全球之时,许多人都没料到,那只是个开始。夏秋季的第二波疫情、秋冬季的第三波疫情比之第一波,严重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世卫组织日前表示,2021年初的全球疫情可能会比2020年大多数时候都更严重,今年面临的局面将更加艰难。

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数据,全球确诊病例最多的五个国家分别是美国、印度、巴西、俄罗斯、英国,死亡人数最多的五个国家分别是美国、巴西、印度、墨西哥、英国。

美国是全球受灾最严重的国家,确诊病例超过2543万例,占到全球确诊数的四分之一;死亡病例超过42万例,占到全球死亡数近五分之一。虽然新总统拜登上台后推出了一系列疫情防控举措,但美国疫情仍在以日增确诊十几万例的速度快速蔓延。

1亿人感染 人类该怎么办?张文宏:新冠进化为常驻病毒(组图) - 2
美国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变化。/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网站截图

印度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067万例,占到全球十分之一,该国死亡病例超过15万例。巴西累计确诊病例893万例,累计死亡病例21万例。俄罗斯确诊数超过371万例,死亡数为6.9万例。

英国1月26日累计死亡病例超过10万例,成为欧洲第一个、全球第五个死亡病例超10万例的国家。英国首相约翰逊当天公开为此道歉,称他对政府的所有决策“负起全部责任”。英国目前正处于第三次封锁之中,然而严格的封锁也未能放缓疫情扩散的速度,单日新增确诊病例仍达数万例,累计确诊数已超过370万例。

CNN指出,新冠疫情全面暴发一年后,这场大流行对人类的影响却丝毫未有放松的迹象。多国病例仍在快速上涨,死亡人数不断增加,许多人仍处在封锁之下,学习、工作、日常生活都完全被打乱。

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全球感染人数破亿、死亡人数超过200万,这对人类而言是一种警示,警示人类正面临着近百年来最大的挑战;它也应该是一种反思,反思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人类相处的方式、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我们需要考虑的是,疫情带来的方方面面的改变到底是一时的,还是永久的。如果疫情常态化,人类应该如何调整生产生活方式?”

变异病毒会是变量吗?

就在全球多国努力抗击秋冬疫情之时,新发现的、传染性更强的变异新冠病毒引发全球瞩目。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变异新冠病毒或成为全球抗疫的一个变量。

目前全球共有三种变异新冠病毒引发担忧,分别是英国于去年12月发现的B.1.1.7变异病毒,南非去年12月发现的501Y.V2变异病毒,以及巴西发现的P.1变异病毒。目前科学家们仍在对这几种变异病毒进行研究,但可确认的是,三种变异病毒的传染性都比原版病毒增强了许多。

据世卫组织报告,英国发现的变异病毒目前已蔓延至至少60个国家,南非发现的变异病毒也已在20多个国家出现,巴西发现的变异病毒也开始在多国蔓延。

美国、丹麦、法国等国家表示,2月底至3月初,英国发现的变异病毒或将成为最主要的感染病毒。本月稍早,英国首相约翰逊称,初步证据显示,除传染性增强外,该国首先发现的变异病毒致死率可能也增强了。还有卫生专家发出警告,即使变异病毒本身不会导致病情加重,但传染性增强将导致更多的人感染,而感染人数越多,重症甚至死亡的人数也必然会随之提升。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陈向阳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全球疫情与抗疫趋于长期化,加之新冠病毒加速变异,全球抗疫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与漏洞,这可能会导致疫情飘忽不定、反复无常、前景充满变数。全球疫情的最终缓解或拐点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效疫苗的普遍接种与公平分配,同时也取决于各国的科学防控管制与国际社会的全球治理合作。

事实上,对于变异新冠病毒,外界最担忧的是,它是否会影响疫苗的有效性。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目前来看,没有证据显示疫苗对几种变异病毒无效。辉瑞公司和莫德纳公司则已确认,他们研发的新冠疫苗对于英国发现的变异病毒是有效的。

剑桥大学病毒学家拉文达·加普塔(Ravindra Gupta)此前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变异是非常常见的,未来病毒持续产生更多的突变,有可能会影响疫苗的有效性。加普塔最新的一项研究显示,一些老年人在接种辉瑞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反应,对于英国发现的变异病毒有效性偏低。

美国顶级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奇上周在接受美媒采访时也表示,新冠疫苗对于南非发现的变异病毒,有效性可能也没有那么强。

新冠疫苗是答案吗?

新冠疫苗是这场全球大流行的答案吗?随着多国开始疫苗接种行动,很多已经“抗疫无力”的人带着期待提出了这个问题。

世卫组织的回应是,新冠疫苗就像是“隧道尽头的曙光”,给了我们结束这场全球大流行的希望。

新冠疫情之下,人类取得的成就仍然是可观的。史上首次,人类在发现导致大流行病的病毒后,一年之内就研发出了与之相抗衡的疫苗。而以往在面对新的病毒时,通常需要耗时数年才能研制出疫苗,有的甚至病毒已经消失,疫苗仍未面世。

但目前,美国辉瑞公司和德国BioNTech生物公司合作研发的疫苗、美国莫德纳公司研发的疫苗、英国牛津大学与阿斯利康公司研发的疫苗、俄罗斯研发的“Sputnik V”疫苗,以及中国国药集团、科兴公司等企业研发的疫苗已经全球多国开始大规模接种。

世卫组织和全球免疫联盟等合作伙伴发起的“全球疫苗实施计划”(COVAX)、“获得抗击新冠疫情工具加速器”等机制,则是为了确保疫苗的公平分配。目前,COVAX已有190个国家和经济体参与,世卫组织通过这一机制已确保20亿剂疫苗,目标是在2021年让全球20%人口接种疫苗。

但随着疫苗接种行动铺开,各种问题开始逐渐显现。

首先是疫苗分配不平等的问题。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月25日引用两份最新报告说,新冠疫情估计已给全球造成数万亿美元损失,如不克服“疫苗民族主义”并公平分配疫苗,世界将面临“道德和经济双重灾难”。

1亿人感染 人类该怎么办?张文宏:新冠进化为常驻病毒(组图) - 3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图片来自世卫组织推特

谭德塞称,“疫苗给了我们控制这场大流行的机会之窗”,但是“富国正在分发疫苗,而世界上最不发达的那些国家只能看着、等着”。他指出,报告显示,“疫苗民族主义”将导致全球经济损失高达9.2万亿美元,其中将近一半来自富裕经济体。谭德塞还再次强调了在2021年的前100天内让所有国家的医护人员、老人接种疫苗的目标,“我们还剩74天”。

世界经济论坛(WEF)“健康与医疗保健的未来”负责人阿尔诺·巴纳特(Arnaud Bernaert)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很显然,对于一些低收入国家来说,疫苗接种活动可能会延后两个月。这令人非常担忧,‘疫苗民族主义’将使得一些穷人、高危人群陷于感染风险之中”。巴纳特指出,世界经济论坛一直支持着世卫组织牵头的COVAX计划,希望能够确保疫苗在全球得到公平分发。

除公平性问题外,疫苗供应也出现问题。据BBC报道,美国辉瑞公司和英国阿利斯康公司此前表示,接下来一段时间给欧盟的疫苗交付量或将减少,这严重打乱了欧洲国家的疫苗接种计划。在美国,虽然拜登承诺100天内让1亿人接种疫苗,并于1月26日宣布将再购买2亿剂疫苗。但现实情况是,多地出现疫苗供应不足的情况,这导致预约暂停、疫苗接种站点关闭等情况。

不过,疫苗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世卫组织突发卫生事件规划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此前表示,即使开始接种疫苗,也不能“盲目期待消灭病毒”或是“彻底消灭新冠大流行”。一些专家指出,尽管疫苗带来了希望,但研发新的检测和治疗技术仍然重要,民众保持警惕、遵守防疫举措仍然关键。

人类准备好应对下一次全球危机吗?

2020年是一个很特别的年份。

它是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开端,也是1918年大流感结束正好100年。1918年暴发的大流感持续两年有余,感染人数超过5亿,死亡人数接近5000万。

100年前的世界正处于一战末期,整个世界百废待兴,科学水平、医疗水平都远不如现在。100年后,整个世界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人类的卫生条件、医疗水平、科学研究水平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正在持续的新冠大流行感染人数已超过1亿,死亡人数超过215万。

为何新冠疫情会打得人类措手不及?陈向阳认为,一是新冠病毒乃新型病毒,人类对其缺乏足够了解,加之其传播快、危害大,致使疫情突如其来、迅速蔓延;二是人类对公共卫生安全挑战缺乏足够重视,全球治理的相关投入严重不足,以至国际社会应对起来相对被动;三是不少国家民粹主义泛滥,美国前政府更是如此,其抗疫既不相信科学,又不重视国际合作,致使多国疫情失控。

陈向阳认为此次大流行甚至可以称之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新冠病毒狡猾狠毒、全球疫情严峻复杂,人类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与全球性挑战空前凸显,其后果极为严重,因此此次全球战疫不啻于一场新型的‘世界大战’”。他指出,面对疫情,国际社会务必紧急行动、携手抗疫,同时还应着眼长远、转变观念,及时调整安全与发展战略,汲取教训、加强预防未来新的挑战。

世卫组织专家去年年底曾发出警告,新冠疫情很严重,但它并非“最严重的那一类”,人类未来可能会面临更加严重的大流行病,而人类“仍未完全做好准备应对这一切”。瑞安当时表示,“如果我们需要从这场大流行造成的所有悲剧和损失中学会一件事,那就是我们需要团结起来行动”。

世界经济论坛(WEF)“自然行动议程”负责人阿坎克莎·卡尔蒂(Akanksha Kharti)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新兴疾病往往是侵蚀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造成的结果……新冠疫情可以说是人类与生物圈关系难以维系的一种征兆。它告诉我们的是,地球的健康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解决方案也必须关联起来”。

王辉耀则指出,如果通过此次疫情,大国之间能够更加团结,真正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全球治理体系,那么“我觉得人类未来可以应对这类全球性的挑战”。

张文宏:新冠进化为常驻病毒,长期抗疫必须依赖公共卫生体系

1亿人感染 人类该怎么办?张文宏:新冠进化为常驻病毒(组图) - 4

上观新闻1月27日消息,尽管此次上海市人代会全程请假,上海市人大代表、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还是向大会提交了建议,围绕新形势下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张文宏指出,人类社会长期受到传染与感染性疾病的威胁,尤其是新冠疫情以来,因为传染性疾病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巨大。当前,全球疫情蔓延,进入冬季后,全国多地发生散发和暴发疫情。“新冠病毒从自然界的新发病毒逐渐进化为人类社会的常驻病毒,下阶段抗新冠将进入持久战。”张文宏说。

他认为,为了将上海市建设成最安全的公共卫生城市,上海必须具备在新冠之后有能力应对新发传染病的袭击。未来防疫挑战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可能会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如果疫情之初我们和病毒比的是意志,通过非医学干预方法控制住病毒的话,那么今后主要依靠的仍然是党和政府领导下的先进的公共卫生体系。”

长期抗疫必须依赖于公共卫生体系

张文宏指出,基于当前的新形势和医疗防控体系特点,推进公卫20条建设时不我待。在他看来,目前本市的公共卫生临床体系覆盖面尚不足以应对持久性的公共卫生挑战。本次疫情以来,上海在新冠疫情的应对上总体上表现优秀,通过凝聚全市力量聚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有效地应对了国内与国际的输入性疫情。然而聚全市之力只能应急于一时,而不能应对长期化的疫情和后续常态化的抗疫。就长期抗疫而言,必须依赖于全市性均衡配备的公共卫生体系,将抗疫工作落实到日常工作,才能保障整个城市对传染病侵入的敏感性和常态化的传染病控制,以保障城市的安宁和政治经济生活的有序开展。

除了疾控中心的体系需要强化以外,当前上海各大医院的感染和传染病学科建设普遍比较薄弱。目前有完整感染病学科体系的三级医院只有华山、中山、瑞金、第六人民医院、第九人民医院五所,二级医院仅有普陀区中心医院、静安区中心医院、第五人民医院三所。一旦全球开放,疫情进入常态化,目前这种局面有较大程度的改变,加大建设力度,才能应对疫情的长期化和常态化,并确保公共卫生预警体系的敏感性和救治体系的完整性。

张文宏指出,当前我国的感染病学科体系陈旧,还有待于体系的更新发展,以应对感染病疾病谱的变迁和新发传染病的挑战。面临城市老龄化与耐药细菌感染蔓延以及输入性疾病增加与未知感染性疾病风险的不可控风险,未来我国感染病防控体系的需求是多元的、开放的、多变的,包括但不仅限于新冠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同时还面临着各种其他病毒性传染病、细菌真菌病的挑战,以及院感控制与细菌耐药的应对等艰巨任务。在这种新形势下,要真正做好健康中国战略的保障,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临床体系的建设,即感染病学科体系的现代化,实施多学科协作,建立整合感染病、传染病、疾病控制、新诊断技术与药物研发的立体化的现代感染学科体系和研究平台已成为当务之急。

“要战胜疫情和迎接未来公共卫生的挑战,最终还是靠科技力量。”张文宏表示,希望政府加大对整体科技攻关的布局,建设一个与超大型城市相匹配的强大的防治网络,为疫情的常态化预警和救治提供支撑。高标准建设上海市国家传染病防控应急平台、各类应急检测实验室,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开放共享的实验平台、菌毒种库、生物样本库、基因检测与生物信息平台、疫苗临床试验中心等重大设施。实施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达标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等。打造一个以科技赋能的公共卫生体系应该成为上海这座最安全的公共卫生城市的特点。

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预备役”

针对这些问题,张文宏建议,要将上海的传染病防控体系规范化建设落到实处。建议对上海目前疾控体系进一步进行梳理,明确短板,进一步补足各级疾控体系在技术上的短板和体系建设的短板。在医院的疾病控制体系建设方面则必须将感染与传染学科的建设标准纳入医院等级评审标准的必备条件之一。通过推进分层级、分区域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完善救治网络,形成由“市级定点医院-市级诊治中心-区域诊治中心-区级诊治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其他医疗机构”构成的感染病临床诊治体系。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预备役”制度。

同时他建议,要将公卫以及感染病学科人才队伍的建设落到实处。加强公共卫生与临床学科结合,加大对疾控体系和临床感染及传染病救治体系人才的建设与储备。当前医院内的感染与传染病学科人才流失严重,收入与同等的内外科比较相差极大。感染与传染体系的工作量分布在传染性疾病的救治、院感的防控、抗生素临床应用管控等方面,这些工作往往不是医院业务工作量不能以医院的绩效来衡量,而是应该作为公卫体系的一部分给予适当的扶持。建议应该进一步完善政府投入、分级负责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持续加大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投入力度。所需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根据人员编制、经费标准、服务任务完成及公共卫生任务考核情况,由同级政府按照相应预算管理方式予以保障。

此外,张文宏表示,还要切实强化公共卫生科技攻关能力的建设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坚持平时与战时结合、预防与应急结合、科研与救治防控结合,针对“可溯、可诊、可防、可治、可控”的需求,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强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技攻关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各级公共卫生体系科技攻关和应急能力的建设,在临床诊治、医疗器械与诊断产品、药物及疫苗研发、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等领域要培养一批具备国际水平的基础、临床以及产业化平台,发挥中医药原创与科学化的研究优势。聚焦公共卫生发展需求,对已经布局的市级重点实验室和相关公共卫生协同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及新型研发机构要有适当的投入,以应对公共卫生挑战为核心,提升科研攻关与应急支撑能力,切实推动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医学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基地。同时,要加快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助力公共卫生产业转化的转化中心建设与临床研究平台建设,在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加速推动创新药物、疫苗、检测产品和医疗器械等的应用,加快公共卫生安全防控技术和临床应用经验的推广。

本文转载自新京报澎湃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新西兰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6)
致敬英雄 2021-01-29 回复
神棍的感觉
fridge0218 2021-01-28 回复
英国没干成的事,瑞典没干成的事,特朗普集团干成了
Alice 2021-01-28 回复
新冠胜利完成史诗进化 人类又一次一败涂地 不是败给病毒,而是败给政治,贪婪,混乱无序
十一月不甜蜜 2021-01-28 回复
估计再有三、五个月,疫苗功效的结果就会水落石出,到时候就知道谁在裸泳了。
亲爱的维尼2010 2021-01-28 回复
控制这次疫情,最终只能依靠有效的疫苗。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