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26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137

打电话超过3分钟都可能有耳聋风险?还有这些都是耳朵“杀手”!(组图)

2021-03-04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每年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今年也是中国第22个爱耳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今年主题定为“人人享有听力健康——筛查、康复、沟通”,共同呼吁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对听力保健的重视,并采取行动解决大众的听力损失及耳部疾病等问题。

打电话超过3分钟都可能有耳聋风险?还有这些都是耳朵“杀手”!(组图) - 1
图/图虫

我们大部分人都拥有健康的听力,会觉得听力下降是老了才会发生的情况。实际上,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全球耳聋患者约4.66亿,其中儿童听力损失约为3400万,而65岁以上的老年性聋大约占1/3。可见,很大一部分耳聋与老龄退化无关,听力下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

3月2日,WHO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还显示,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超过15亿人受此影响。

听觉障碍(Hearing loss)又称听力缺损,指听觉部分或完全丧失。其可能发生在单耳或双耳,有些是暂时的,有些是永久性的。残疾性听力损失则是指成人更好的那只耳朵听力丧失超过40分贝,儿童更好的那只耳朵听力丧失超过30分贝。

据估计,到2050年将有9亿多人出现残疾性听力损失。听力缺损如果没得到及时处理,每年将给全球经济带来高达7500亿美元的损失。

此外,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统计,2018年全球听力辅具市场规模为83.9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144.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2%。人们对听力障碍认知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也有望促进听力辅具市场的增长。同时,由政府发起的健康福利计划预计将为听力辅具市场的增长提供有利机会。

警惕成年人耳聋

据统计,先天耳聋的发病率约占中国聋人的50%,而遗传聋约占先天聋的85%,大多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要避免先天性耳聋出现,需要严格执行婚姻法,绝对禁止近亲结婚。两名先天遗传聋人之间不应结婚,如各种原因非结婚不可者,建议咨询遗传病学专科。先天遗传聋人可与非遗传后天聋人或正常人结婚,但如果其第一胎为先天聋儿,不建议再生第二胎。耳聋青年男女,要通过耳聋遗传咨询,判定其是否具有家族遗传性。

原卫生部、中国残联等下发文件要求,在全社会普及预防和残疾的科学知识,加强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婴儿保健和早期干预等综合性防治措施,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

但后天的听力受损同样需要提高重视。

一般来说,听力受损风险较高的群体包括经常大声听歌的人、在嘈杂地方工作的人、使用对听力有害药物的人和60岁以上群体。都市“打工人”长期的耳机依赖症,对耳机的不正当使用也有可能加重不可逆的听力损失。

成人听力损失的预兆则有:

习惯将头转向讲话者一侧,同时身体向前倾,为了能够听清别人的讲话,或者很仔细的看说话者的嘴型。

由于患有耳聋,所以经常听错别人所说的话,答非所问。

听得见声音,但是听不清楚别人讲话的内容是什么,经常要求别人重复刚刚说过的话,还经常引起误会。

经常将电视音量开得过大,自己不觉得,但总将旁人吵得心情郁闷。

成人的“防聋”措施

1. 远离噪声

噪音是导致耳聋的常见原因之一,也是世界七大公害之首。每天持续使用耳机超过60分钟,使用时声音超过60分贝,持续三个月,就会有导致听力下降的可能。

2. 不要熬夜

经常熬夜、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长期过劳等会导致“急性低频听力下降”,金融界、IT界和传媒界等过劳行业常有此类病人“扎堆”。专家提醒,听力出现问题延误治疗,可能造成永久性听力下降,所以上班族若发现听力下降,最好在当天就诊,最迟不超过一周。

3. 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都容易损害听力。

4. 勿用力擤鼻涕

鼻腔是通过咽鼓管和中耳相通的,捏鼻用力擤鼻涕时,鼻涕中的细菌就会通过咽鼓管涌入中耳腔,引起中耳的细菌感染。正确做法是用手指压住一侧鼻孔,由另一侧将鼻涕向外擤出。

5.控制电话时间

打电话最好一次不超过3分钟。

6.正确使用耳机

人耳连续接触耳机6个小时以上,音乐超过85分贝,就有造成听力损害的危险。一旦造成永久性听阈位移,则无法恢复听力。

7.耳朵经常按摩

8.正确用耳塞

正确使用耳塞可将噪音接触降低5-45分贝(取决于耳塞的种类)。

9.耳朵莫多掏

耳道有自排自洁功能,如无耳部不适,建议尽量不掏耳朵。

15.情绪调整好

保持乐观精神状态。

助听器市场广阔

随着老龄化的加重,助听器市场也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产品,全球听力辅助设备市场可大致分为听力补偿的辅助设备和听力植入物,前者可分为助听器和辅听器,后者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人工耳蜗植入物和骨锚定植入物。

其中,助听器由于拥有诸多优势,占听力辅助设备的主导地位。其优势包括:如果发生并发症,可以将其拆下;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可用于大多数医疗程序;可以在大多数运动中使用等。因此,助听器最适合于轻度至中度听力损失的患者。

而辅听器和助听器一样能改善听到声音的能力,但辅听器不是医疗器械,是电子产品。两者受到不同程度的监管。

助听器侧重于听力损失人群的某个损失频段的补偿,一旦经过专业验配师设置后,需要经常佩戴。美国FDA规定“助听器是为听力障碍者提供听力补偿”,在医疗器械管理中划分为II类设备,在日常销售中需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管。而辅听器不是以治疗为目的,而是让使用者针对不同环境需要,放大声音时所使用。

从上述定义看,二者有一定的区分,但又有很大重叠。相同的是两者都用于改善听音,技术上都涉及到扩音、降噪,但辅听器适用场所更广阔,如与家人朋友对话、看电视、听讲座等。助听器类似于需要医师的指导和帮助的处方药品,辅听器则类似于自我帮助的OTC非处方药。可以理解为:辅听器是对助听器的一种补充。  

人工耳蜗也被称作“人工电子耳”,是一种植入式听觉辅助设备,其功能是使重度失聪的病人(聋人)产生一定声音知觉。

与助听器等其他类型的听觉辅助设备不同,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不是放大声音,而是对位于耳蜗内、功能尚完好的听神经施加脉冲电刺激。大多数人工耳蜗设备由植入部分和体外部分组成。体外部分由麦克风、语音处理器以及用于向植入部分发送指令的信号发射器组成。植入部分由信号接收及解码模块、刺激电极阵列组成。

虽然当前的人工耳蜗技术并不能完全恢复或重建正常听觉,但是它能够在一定条件下有效帮助聋人听见环境声响,以及听懂语音对话。实现以上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植入人工耳蜗后的训练。目前,全世界佩戴人工耳蜗的病人已达十万,其中半数为儿童,半数为成年人。人工耳蜗的佩带者绝大多数在发达国家,主要因为这种装置及其植入手术和术后治疗非常昂贵。

听力损失不仅影响沟通与交流,而且会对患者造成言语交流能力、认知能力和避险能力下降等不良影响。佩戴助听器是听力障碍的主要干预手段之一,我国助听器服务需求巨大,但只有7.32%的需求人士佩戴了助听器。对于0至6岁听障儿童而言,轻度和中度耳聋需要佩戴助听器,重度耳聋则需要进行人工耳蜗手术。但调查发现,中度以上听障患者使用助听器及人工耳蜗的比例仅为7.9%。

此外,在助听器验配方面,人们也缺乏足够的知识,不能正确验配助听器将影响对听力障碍的干预效果。对于双侧听力损失的人群,一般建议双耳选配,可以准确进行声源定位、改善噪声中的言语分辨率,还有利于减少单耳佩戴情况下非佩戴耳的听觉剥夺。

但资料显示,在我国,助听器使用者的双耳验配率仅为15%,而在美国这一数字达到74%,澳大利亚高达80%。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目前拥有的听力学专业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专业程度都是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的。目前我国听力损失者高达9600万,仅有约12000名听力保健专家,相当于每十万人配有一名听力保健专家,这一数字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我国目前约有六千家助听器验配中心,虽然每年以一定数量稳步递增,但每一家验配中心的成立意味着又增加了至少两名验配师的缺口。

除了验配中心,各大医院、各残联、辅具中心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听力验配专业人士。在美国,200个专业职业的排名中,听力验配师已连续多年被选为十大就业前景最好的职业之一。而在我国,听力验配仍是一个新兴行业,还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

关于耳健康,你应该了解

打电话超过3分钟都可能有耳聋风险?还有这些都是耳朵“杀手”!(组图) - 2

打电话超过3分钟都可能有耳聋风险?还有这些都是耳朵“杀手”!(组图) - 3

打电话超过3分钟都可能有耳聋风险?还有这些都是耳朵“杀手”!(组图) - 4

打电话超过3分钟都可能有耳聋风险?还有这些都是耳朵“杀手”!(组图) - 5

打电话超过3分钟都可能有耳聋风险?还有这些都是耳朵“杀手”!(组图) - 6

打电话超过3分钟都可能有耳聋风险?还有这些都是耳朵“杀手”!(组图) - 7

打电话超过3分钟都可能有耳聋风险?还有这些都是耳朵“杀手”!(组图) - 8

打电话超过3分钟都可能有耳聋风险?还有这些都是耳朵“杀手”!(组图) - 9
图源:央视新闻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misscindy 2021-03-04 回复
还好有降噪耳机,音乐可以调低
挪塔里 2021-03-04 回复
长时间塞着耳机,耳朵里会分泌臭臭的东西,不信试试
优优琪 2021-03-04 回复
我一天带12小时,已经10年了。我是不是废了
王淼淼M 2021-03-04 回复
还好没得中耳炎 不过有点怕
樱花-de-眼泪 2021-03-04 回复
我睡觉戴耳机 还是降噪耳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