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25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1001

新加坡终于迈出“与冠病共存”第一步(图)

2021-08-09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有关部门和专家预测,放松防疫措施之后,病例还会增加。目前新加坡抗疫的法宝是mRNA疫苗和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及增建的社区康复设施。

新加坡终于迈出“与冠病共存”第一步(图) - 1

自从今年6月底,新加坡政府高调宣布不再追求零确诊,要“与冠病共处,如常生活”的防疫策略以来,由于疫情出现几次较大的反复,新加坡只得再度收紧限制措施,再次退回“高警戒解封第二阶段”,因此这一政策一直还没有落到实处。8月6日,新加坡联合领导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召开记者会,终于宣布新加坡从8月10日起要开始过渡到与冠病共存国家(COVID-resilient nation)的第一步。

卫生部长王乙康在记者会上勾勒出了新加坡迈向与冠病共存新常态的路线图。本月10日启动的“预备期”预计将为期一个月。如果疫情持续受控,8月19日起,各项社会活动规模可以再扩大,多达50%的员工可以返回工作场所,人们到公共场所也不用再量体温。他还说,到了9月初,如果本地有八成人口完成接种,并且重症病患情况仍受控,就可迈入“过渡期A”,进一步放宽经济、社会和旅游活动。若疫情持续趋稳,新加坡将能进入“过渡期B”,最终达到与冠病共存的新常态。

根据疫苗接种情况区分管理,但不影响基本民生

新加坡疫情防控曾在7月中遭遇过一次重大挫折,由于KTV爆发的感染群人数激增,随后与之有关联的裕廊渔港感染群也迅速增大,新加坡在7月19日收紧防疫措施后仍觉得不够,于是7月22日开始再次回到了“高警戒解封第二阶段”,餐馆变得只能打包,不能堂食,个人社交聚会限2人一组。然而情况并没有马上好转,由于裕廊渔港感染群涉及全国许多菜市场和小贩中心,使得感染群人数累计超过一千人,是目前人数最多的单一感染群。从7月19日到8月2日,每天本土新增确诊病例都在百人以上,其中连续几天都新增10个左右的本地感染群。从8月3日开始,每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才开始降到一百以下,但活跃感染群目前还有128个。

面对当前的疫情情况,有的人觉得,政府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与冠病共存,为啥不再早一点解封?“疾病缠身可夺人性命,生计无着同样是死路一条。”同时也有人认为,社区感染一直在持续,为什么政府还决定放松限制措施呢?

面对一些人的疑惑,新加坡政府解释说,暂时收紧防疫措施和退回解封第二阶段,主要是为了争取时间,让更多的人接种疫苗,在更多人接种了疫苗之后,就自然会逐步放松。随着解封的步伐,确诊病例还会增多。根据卫生部通报,截至8月7日,新加坡接种瑞辉和莫德纳疫苗逾789万剂,至少接种一剂疫苗的人口为79%,全部完成两针疫苗接种的人口为68%。而且,卫生部长王乙康还说,本地97.5%确诊病患皆为无症状感染或轻微症状。

从8月10日起,新加坡将按照个人疫苗接种的情况来分别采用不同的安全管理措施。这意味着是否接种了疫苗,会面对不同的社交限制。已接种人群,个人社交聚会的人数上限为5人,未接种的为2人。甚至,已完成接种的人,可5人一组,进行不戴口罩的较高风险活动,包括堂食、个人护理服务和高强度的室内运动。大型集会对于已接种人群上限为500人,否则为50人;婚宴已接种人数出席上限为250人,否则为50人。人力部也将开始接受“较高风险国家和地区”工作证件持有者及家属的入境申请,但他们入境前须已完成疫苗接种。政府也在讨论如何逐步开放边境,让部分地区的旅客入境只需接受频密新冠检测,而不必隔离。政府强调,这样的区分管理,目的是为了保护未接种者。

从目前已公布的类似措施来看,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因为是否接种疫苗而受到实质影响,出行、看病、购物等基本民生也从来没有受到影响。但是在高校中,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所有住校生都将因为是否完成了疫苗接种而接受区别管理。如果是没有完成接种的学生,需要每个星期进行一次快速抗原检测;已完成接种的学生只需每个月进行一次快速抗原检测。不住校园的学生和职工,未接种的也必须每周一测,已接种的每进入校园20次才需检测一次。学校也为全体师生和员工分发了快速抗原检测盒,自己进行检测之后上传即可。有学者预测,这种根据疫苗接种情况而分别管理和加强检测的防疫措施也有可能会在中学普及。

有关部门和公共卫生专家预测,在放松防疫措施之后,病例还会增加,病毒的传播是无法杜绝的。《海峡时报》曾引用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 (NUH) 的高级传染病顾问Dale Fisher教授的话说,Delta变体对任何感染控制方面的违规行为都无情,“Delta更具传染性,病毒可以利用感染预防方面的任何违规行为。”“无论您身在何处,都很难始终如一地采取完美的感染控制措施。任何违反手部卫生和环境清洁,不正确戴口罩和没有保持社交距离的行为,都会促进Covid-19 的传播。”

中小学相继出现感染病例,为何不停学?

目前为止,自从去年疫情爆发以来,新加坡中小学大规模停学上网课的情况只发生过两次。过去,部分学校也有零星确诊病例,面对一些家长几度要求停课的呼声,政府的回应是,这些确诊学生都是被家庭成员传染的,没有证据表明病毒在校园内形成传播。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

6月是新加坡政府学校的暑假,7月开始,政府中小学就开学了。自从7月开学以来,不断有中小学爆出感染病例。在7月底的那一周,甚至一周内有多达23所中小学有学生确诊冠病,有的已形成感染群。政府的措施是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关人群的强制检测,关闭部分学校,进行清洁后复课;而只有零星确诊病例的学校只是所涉班级停课,其他学生则不受影响,可以照常上学。但是密切接触者都会被隔离,有的因为班上有确诊,其他学生的家长也会被隔离。

虽然新加坡政府加快了为12岁以上学生注射疫苗的进程,但家长们仍然忧心忡忡。于是7月底,部分家长在网络上发起请愿,有6千多人签名支持,希望全国中小学都能改为居家学习。不过,教育部回应说,通过制定严格的制度和安全管理措施,校园依然可以保持安全,没有必要将所有学校转为居家学习,而且学校长期关闭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古阿烈(Alex Cook)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几乎所有的儿童感染病例,症状都是轻微的,加上居家学习可能会打乱学生学习的节奏,因此“居家学习不会给他们带来显著的好处”。

卫生部8月6日晚也通报,根据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竹脚妇幼医院从去年3月开始的一项调查研究,12岁以下的孩童病例,一半为无症状感染者,另一半也只是轻微症状,没有一例出现呼吸困难症状,亦无需输氧。目前也无人出现后遗症,例如在康复之后表现出长达四周以上的呼吸急促、胸闷、疲惫、关节酸痛、恍惚等。政府也通过很多媒体传达了这样的信息,虽然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居家学习,但是也有很多家长不希望那样。尤其是前线人员和一些必须要出门工作的群体可能在安排孩子的居家学习上遇到很多困难。

确实如此,停课可能涉及到一个受人瞩目的问题,就是“社会平等”问题。在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和蒂埃里•马勒雷所著的《后疫情时代:大重构》一书中,就指出了这个问题。书中说,“疫情带来的第一个影响是,它揭示了令人震惊的社会差距以及社会不同阶层面临的风险。”“上层社会和中产阶级人士能够进行远程办公,并自行对孩子进行居家教育;工人阶级却不能呆在家里,也不能监督子女学业,而是要辛苦奋战在第一线,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拯救生命和经济——为医院提供保洁服务,进行人工结账,运输必要物资,保障我们的安全等。”诚然如此,当我们中的一些人可以安全地呆在家里的时候,还有很多行业的人不得不在外奔波,医护人员、新闻从业者、驾驶员、食品厂工人、清洁工人,还有政府工作人员等等太多行业的人需要持续工作,以支撑着这个社会的运转。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精神健康问题。虽然新加坡政府学校已经在7月初开学了,但是一些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是在8月才陆续开学的。这意味着这些学校的学生,从5月底政府宣布停课以来,就呆在家中长达两个多月。由于政府实施的社交限制,这期间也没有兴趣班可上,上网学习的也很容易出现精神疲劳,长期的虚拟社交会制造更多的紧张和焦虑情绪,还有很多孩子都沉迷游戏等。政府学校中因为疫情而被隔离的学生也有同样的精神健康问题需要被关注。

如果从以上几点来考虑,新加坡政府为了让学校正常运转,而持续不断做出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目前新加坡抗疫的法宝就是mRNA疫苗和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及增建的社区康复设施。7月以来,新加坡的人们接种疫苗的意愿也变得十分强烈。之前政府预计国庆日(8月9日)时,三分之二居民完成两剂接种,其实现在的情况是已超越了目标。按照目前的接种速度,预计可以在9月份达到80%人群完成接种的目标。卫生部长还说,证据显示,接种了mRNA疫苗的,即使被感染,发病10天,病毒载量就会变得很低,10天后检测到病毒载量很低,便可以出院;10天后检测不达标,则再隔离4天之后就可出院,而且不必再检测,出院后只需要再执行7天缺席假。也有本地卫生专家表示,只要提高接种率,随后对检测和追踪的需求也会降低,人们只需要把关注的重点放在需要输氧和进入加护病房的重症病例上。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骑着袋鼠觅千寻 2021-08-09 回复
就简单问一句感染了就算死不了后遗症那么严重怎么办?现在的政府个个都是耍流氓式执政了吗?
土澳居民kcN2Q 2021-08-09
那你说怎么办?疫苗打死打残了也自认倒霉呢😥
澳洲回扣部部长 2021-08-09
那你说怎么办
Ezoz 2021-08-10
怕感染可以一辈子死宅在家,或者躲地堡防空洞,都是个人自由
红日 2021-08-09 回复
放心到不了B,就又会收紧的,这是试探的开放看看医疗系统能不能承受以及死亡率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