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11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2795

美国“哥伦布日”与“原住民日”并列,西方殖民历史的反思潮(组图)

2021-10-21 来源: BBC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吗?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改变了历史进程,谁的历史进程?

美国“哥伦布日”与“原住民日”并列,西方殖民历史的反思潮(组图) - 1

墨西哥城的哥伦布雕像在10月12日“哥伦布日”当天被围了起来以防示威者涂污破坏。

10月,世界许多地方纪念“哥伦布日”的同时,对克里斯多夫·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500多年前“发现美洲新大陆”的那段历史有了越来越多的反思和审视。

在伦敦市中心的贝尔格里夫广场( Belgrave Square),有人向广场上的哥伦布雕像泼油漆;这座雕像是西班牙为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周年送给英国的礼物。英国“拯救雕像”(Save Our Statues)维权活动的创始人罗伯特·珀尔(Robert Poll )批评涂污雕像的行动是“对西方文明发起攻击”。

在墨西哥城,市政府已经决定用一座无名女性原住民雕塑代替哥伦布纪念碑。

在美国,总统拜登宣布,与今年的“哥伦布日”同时纪念的是美国的“原住民日”。

美国“哥伦布日”与“原住民日”并列,西方殖民历史的反思潮(组图) - 2
在伦敦的哥伦布雕像被人泼油漆

美国白宫在“哥伦布日”之前发表公告表示,500多年前哥伦布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意大利探险家,在他之后数百年间许多意大利人到美洲来寻找更好的生活,现在数百万计的意大利裔美国人继续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但是公告同时强调:“今天我们也承认许多欧洲探险家对部落民族和土著民族犯下错误和暴行的那段痛苦历史。衡量一个国家是否伟大,标准之一就是看我们是否刻意掩盖可耻的过去,看我们是否诚实面对,看我们是否让它们大白于天下,看我们是否竭尽所能应对。”

“对美洲的原住民而言,西方的探险行为带来了毁灭冲击波:原住民遭遇暴力、土著部落因家园被占流离失所、疾病传入并流行,等等。”

哥伦布其人其事

美国“哥伦布日”与“原住民日”并列,西方殖民历史的反思潮(组图) - 3
1753年的一幅画描绘的哥伦布到达加勒比海的情景。

最为普遍的历史记载认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于1451年8月至10月间出生在意大利的热那亚。他的父亲是一名织工和小商人。十几岁时哥伦布下海四处游历,最终在葡萄牙安家。在葡萄牙,他最初希望争取国王资助他的“印度群岛事业”寻找东方。

除了葡萄牙,他还先后争取过法国、英国的支持,但都未能成功。最终他得到西班牙费迪南德国王和伊莎贝拉王后的赞助,开始了第一次寻找印度和中国的探险。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他的三艘船在大西洋上起航。十周后,他们看到了陆地。

10月12日,哥伦布和他探险队踏上了后来被称为巴哈马群岛的一个岛上。他们相信已经到达了印度,因此将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

哥伦布的探险队与当地原住民最初的接触是友好的,但新大陆各地的原住民很快就因与欧洲人的接触而遭遇毁灭性的破坏。

哥伦布一共四次航行到美洲,于1506年5月20日去世。虽然他因为“发现美洲”而腰缠万贯,但他希望找到东方的梦想一生也没有实现。

近年来,科学家希望通过DNA的途径查证哥伦布的身世,解开他究竟是意大利人、葡萄牙人还是西班牙人这个持续了数百年的谜团。

2021年5月,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the University of Granada)开始了新一轮的基因考证,有望在今年10月公布结果。

哥伦布的争议

在世界各地许多国家的历史教课书中,哥伦布被称为“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探险家。然而,这种说法不乏争议。

首先,早在哥伦布之前就有来自欧洲的探险家到达北美大陆,哥伦布并非“发现美洲”第一人。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记录,11世纪北欧维京探险家莱夫·埃里克森(Leif Erikson)曾经到过北美,比哥伦布早了500年。

其二,美洲从远古时代就有原住民,哥伦布的所谓“发现”指的是美洲被欧洲人“发现”,然而这一发现却彻底改变了美洲的历史。

正如美国总统拜登所说,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美洲的原著民因为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掠夺和带入的疾病遭遇了灭顶之灾。

美国“哥伦布日”与“原住民日”并列,西方殖民历史的反思潮(组图) - 4
2020年6月,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的一座哥伦布(Christoper Columbus)雕像被反种族歧视抗议者推翻移走。

如今,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欧洲殖民者的人权暴行越来越为人所知,越来越多人对纪念他的“哥伦布日”提出了异议。

在许多拉丁美洲国家,哥伦布登陆的周年纪念日被称为“种族日”(Day of the Race),庆祝西班牙文化的多样化根源。

2002年,委内瑞拉将“哥伦布日”改名为“原住民抵抗日”(Day of Indigenous Resistance),纪念原住民以及他们的遭遇。

美国包括阿拉斯加、夏威夷和俄勒冈等州以及丹佛、凤凰城和洛杉矶等越来越多城市不再纪念“哥伦布日”,越来越多的地方和社区设定了“原住民日”,提高人们对原住民的历史、文化和数百年来被忽视现状的认识。

殖民国际竞赛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探险队纷纷抵达北美、中美和南美地区,开始了一场建立殖民地的国际竞赛。

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荷兰)等欧洲国家为了在海外领土获得经济优势,相互争夺了近400年。最终,他们在非洲、印度、东南亚和东亚、大洋洲和美洲建立了殖民地。

在刚刚发现“新大陆”的欧洲人眼中,美洲是一个具有无穷经济潜力的巨大荒野地区。在欧洲人前往美洲之前,生活在美洲的众多原住民有800多种不同的语言,既有游牧狩猎民族也有以采集为中心的文化,有高度发达的帝国和相当大的城市,也有农耕为主的农业社会。

美国“哥伦布日”与“原住民日”并列,西方殖民历史的反思潮(组图) - 5
19世纪的雕版画描绘欧洲征服者在1521年对阿兹特克皇帝夸特莫克(Aztec emperor Cuauhtemoc)施以酷刑。

《大英百科全书》为青少年学习提供信息的专页网站上,对欧洲殖民者当年在美洲大陆的所作所为有以下的描述:

“想在美洲定居并控制财富的欧洲人并不认为印第安人是土地的主人。在他们看来,印第安人原始又野蛮,将从欧洲引进的文明和宗教中受益。欧洲人殖民美洲给印第安人以及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带来毁灭性的变化。欧洲人还意外地将疾病带入美洲,使印第安人的人口减少。欧洲人还使大量印第安人沦为奴隶,夺取了印第安人的土地,并试图摧毁原住民的文化和宗教。”

哥伦布1492年到达之前,美洲大陆究竟有多少人口一直是学术界研究探讨的一个问题,最高的估计超过一亿,最保守的估计有5千多万。

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地理和环境学教授威廉·德讷万(William M. Denevan)编撰的《1942年美洲原住民人口》一书中写道,无论是最高的1.12亿还是最低的800万,“到1650年,(美洲)原住民人口下降到不足600万”。

在欧洲殖民过程中崩溃的最著名美洲帝国包括当年以墨西哥为中心的阿兹特克帝国(Aztec) 和在南美安第斯山脉的印加帝国(Inca)。

历史与现实

美国“哥伦布日”与“原住民日”并列,西方殖民历史的反思潮(组图) - 6
2021年10月12日,墨西哥城抗议者在西班牙大使馆外举着“种族灭绝”标语。

在观察人士看来,如今世界各地特别是美洲地区对包括哥伦布在内的西方殖民者历史的反思,是自去年开始于美国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 维权运动的继续。

许多美国、英国和欧洲当年参与过贩卖、剥削奴隶的历史人物遭到民众的抗议和声讨之后,对欧洲殖民历史的反思与清算也向更早的时间追溯。

哥伦布,这个曾经被誉为“世界伟大航海家”的英雄,这个曾经被美国专设联邦纪念日的伟大人物,也终于走到了面临全面反思和清算的历史时刻。

2019年3月,墨西哥总统奥布拉多致函西班牙国王和教皇方济各,呼吁他们为500年前欧洲征服美洲地区时犯下的侵犯人权行为道歉。

他说:“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屠杀...... 所谓的征服用的是刀剑和十字架。他们在庙宇废墟之上建起了教堂。”

“我们把这些现在都看作是对原住民人权的侵犯。现在虽然是和解的时候,但首先应该道歉!”

西班牙拒绝了墨西哥总统提出的道歉要求表示:“500年前,西班牙人来到现在的墨西哥领土,不能根据当代的标准来评判过去。我们两个兄弟般的国家一直知道如何以建设性的视角不带愤怒情绪来解读我们共同的过去”。

不过,已经有人对那段历史表示了道歉。

2016年,教皇方济各在访问墨西哥时曾这样向原住民喊话:“有人认为你们的价值观、你们的文化和传统不如他们的。还有人被权力、金钱和市场潮流所迷惑,偷走了你们的土地、污染了你们的土地。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审视自己的良心,学会说‘原谅我吧’,那该多么有意义!”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Ankina 2021-10-21 回复
也不能怪他
songyu 2021-10-21 回复
哥伦布太难了
铁血柔情爱玛哥 2021-10-21 回复
难怪原住民老泼漆
茹影随锋 2021-10-21 回复
对美洲人来说是致命的
贵宝贝思思 2021-10-21 回复
哥伦布有褒有贬吧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