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两难抉择,中国政府是否到了调整“零容忍”政策的时候(图)
坚决执行防疫“零容忍”政策的中国,是否到了政策放松的时候?这个问题正困扰着中国决策层和民众。
10月下旬,中国再度出现百余起新病例,游客为主要传播链条。目前感染病例及十余个省份。新增病例集中在西北地区,官员已下令在一些地区进行大规模检测和封锁。
26日的消息显示,此次疫情爆发地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旗委书记陈占云因防疫不力遭免职,这不是中国首个因防疫不力被问责的官员,但足以给中国官场敲响警钟,让各地防疫政策趋向更加严格。
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一年多,对内部病例“清零”使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特区,以及新西兰、新加坡及越南等亚洲地区收益颇多。
2020年,中国通过执行严格的内外管控,让疫情得以暂时消失,经济迅速重启,当年中国GDP同比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但是随着大流行结束遥遥无期,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放松防疫管控。
其他国家政府已经转向旨在“共存”而不是根除新冠病毒的政策。新加坡转而采取大规模疫苗支持下的分阶段和临时性重新开放的策略。新加坡10月9日宣布把疫苗接种者旅游走廊计划(VTL)扩大至加拿大、丹麦、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英国和美国。
“与新冠共存并不容易,但是我们必须恢复与世界的联系,特别是要重新开放边境并确保安全”,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如此表示。
就连澳大利亚这个可以说最热衷于追求零容忍战略的国家,现在也提出了重新开放的路线图。
呼吁中国放松防疫政策的声音来自各方。
《纽约时报》认为,现在是中国改变策略的时候了,因为这种高传染性的新变种带来的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成本现在已经超过了收益。
经济学人智库(EIU)在一份报告中预计,亚洲部分国家及城市对新冠病毒疫情“零容忍”的政策取向将变得难以持续。假如这些国家及城市未能恢复通关,将可能令本身的商业中心的地位永久受损。尽管这种政策取向为这些经济体带来经济效益,它们的表现在疫情大流行期间得以优于对手,因此在2020年亚洲的衰退程度比其他地区更小。
在中国国内,也有“与病毒共存”的声音。今年7月,中国曾遭遇一次大范围的疫情传播,中国传染病专家张文宏于7月29日深夜在微博发文评估疫情,并认为:“世界如何与病毒共存,各个国家都在作出自己的回答。中国曾经给出一张漂亮的答卷,南京疫情之后,我们一定会学习到更多。”
随后中国网友对其微博评论的态度呈现明确的对立和分化,支持者和反对者互相在其微博的评论区试图说服对方,公众就是否应该“与病毒共存”的话题展开讨论。反对者认为张文宏“崇洋媚外”,要跟随海外的抗疫模式。
那么,中国今天是否应该放松防疫政策,北京很难立刻决定。
支持中国应该放松防控的观点认为,中国承担不起永远关闭边境的代价。疫情还没有结束。鉴于全球范围内新冠疫苗覆盖率仍然较低和不均衡,以及德尔塔变种的猖獗传播,此次大流行可能还会持续两年或更长时间。将目前“感染零容忍”战略调整为专注于预防重症和死亡并接种高效疫苗的战略,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最符合中国的利益。
认为中国应该继续加强防疫管控的态度则表示,那些放松防疫政策的国家,例如新加坡,越南和新西兰立刻遭遇了感染病例的急剧增加。以新加坡为例,10月18日,因病例数持续多日反弹,新加坡被美国疾控中心(CDC)列入“风险非常高”的第四级最高警戒名单。这意味着新加坡成为8月初以来首个被CDC列入最高警戒级别的国家,这也是新加坡短短一个月内第二次被CDC“升级”。
考虑到中国目前不均衡的医疗条件,仍然无法应对放松严格措施后大量病人的出现。
摆在中国政府目前的现状,无论是否放松防疫政策,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他们必须要做出决策。不过作为世界上最有执行力的政府之一,中国民众对他们的政府一直保持信心。
因为冬季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同时明年3月份中国又将召开重要的全国两会,同时冬季又是疫情感染高发期。在此之前中国政府必须保证社会的稳定,即使北京要调整防疫路线,放松管制措施,或许也将选择在2021年4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