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大学政治系副教授邱师仪则告诉中央社,台湾议题成为美中会谈重点,对台湾而言是好事。他也认为,今后中美仍会维持竞争、避免冲突的「高张力平衡」关系。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天上午和美国总统拜登(JoeBiden)举行首次视讯会议,但一如外界预测,双方未有具体共识,美中关系也没有系统性的调整。
回顾拜登上任以来,中美关系曾于3月时降到低点,近几个月则略有缓和。3月双方在阿拉斯加举行拜登就任以来中美官方高层的首次会谈,会中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美国白宫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Jake Sullivan)激烈交锋,双方不欢而散。
此后,外界认为中美陷入建交40多年以来最差的双边关系。
之后历经美国气候特使凯瑞(John Kerry)、副国务卿雪蔓(Wendy Sherman)访中,苏利文和杨洁篪10月初再于瑞士会谈。即便双方对人权、南海、新疆和台湾等关键议题仍是各自表述,但会谈气氛已相对缓和,并敲定了本次拜习会。王毅和布林肯随后也在10月底于罗马会面。
在场外,美国贸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10月初在华府智库一场演讲中松口研究豁免部分中国产品加征关税;两国也在日前的COP26气候峰会上出乎意料地发表联合宣言。
即便美中在部分议题上有合作迹象,但双边关系未有系统性的改变。7月雪蔓访问天津时,中国官方在会中曾提出了「2份清单」和「3条底线」,被视为北京对改善中美关系所提出的条件。
所谓「2份清单」是「纠错清单」和「重点个案清单」,中国在其中提出要求美国撤销制裁、停止打压中国企业,以及停止将中媒登记为「外国代理人」等多项要求。
不过,目前除撤销引渡华为财务长孟晚舟,以及南华早报(SCMP)引述知情人士指双方近期将放宽学生签证,清单上的要求多半没有明显进展。
此外,王毅当时提出的「3条底线」则是要求美国勿挑战颠覆中国政治制度、发展模式以及侵犯国家主权。
但美中科技战仍未停歇,美国也陆续召开「Quad」会议和结成「AUKUS」同盟在地缘政治上抗衡中国,并持续对新疆人权、香港和台湾议题发声。
其中,双方对台湾议题显然难有共识。拜习会前夕的15日,中国英文官媒中国日报(China Daily)在社论中宣称,本次会谈要令拜登对北京在可遇见未来实现国家统一的决心感到惊讶;外围官媒环球时报英文版也在同一天的社论称,台湾是中国的终极红线,为避免战略冲突,美国应在此议题上「后退一步」。
至于布林肯和王毅在12日的通话中,也都各自对台湾议题发出强硬表态。
赖怡忠认为,习近平以往强调台湾问题不需外部势力插手,而官媒此举,显示他认知到已无法单方面处理台湾议题,需和美国谈。即便双方存在巨大分歧,他仍要表明立场。
邱师仪则表示,过去中美领袖峰会少有将台湾列为重点议题,而本次双方都重视,对台湾而言是好事。
赖怡忠也指出,以往中美透过双边外交部门「由下而上」形成共识、最终在峰会「走过场」的互动模式已不再,本次拜习会也难有共识。
邱师仪则认为,对处于竞争关系的两大强权而言,接触总比不接触好,而本次中美领袖会谈的一个象征性意义就是确保台湾安全。
他也说,拜登的中国政策是大棒和萝卜并用,预计中美仍会是维持竞争、避免冲突的「高张力平衡」关系。
即便中国之前已强调不接受布林肯对中美关系揭示的「竞争、合作、对抗」格局,但双方在关键议题上互有坚持、无法妥协,当下的中美关系已进入竞合并存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