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13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0721

面对新冠的气溶胶传播,如何居家才安全?(组图)

2022-04-20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北京市丰台区新增1例确诊者,该病例为其他确诊者的密接,于4月4日转入山西大厦集中隔离点,13日核酸检测阳性。在4月14日的发布会上,北京市丰台区副区长崔旭龙指出,自4月4日外省返京确诊病例密接人员入住山西大厦以来,这家隔离酒店陆续发现核酸检测阳性人员。

崔旭龙并未说明该隔离酒店连续出现感染者的原因,但他通报,政府拟对酒店通排风系统进行提升改造,并立即启动转运工作。隔离人员转移后,将对该建筑每个房间、通风口、地漏开展消毒,预防病毒残留和外溢风险。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发布紧急提醒,该区一居民未佩戴口罩到户外某处挖野菜,被同时间在该处停留的1名未佩戴口罩的无症状感染者传染,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研判,系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

浙江宁波市疾控中心发布,当地某确诊病例乘坐自驾车(开车窗、未戴口罩)进入一地下停车场,同时间段内另有2位续发病例在该停车场内停留且未戴口罩,存在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的可能性。 

气溶胶传播是指含有病毒的呼出气体中的微小颗粒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它也常常与“空气传播”同义替换。新冠病毒会经过气溶胶传播已经在学界达成共识,但是,直到今天,对气溶胶传播的防控依然常有疏漏,甚至因此引发了聚集性疫情。上海此轮疫情感染者人数已经累计超过30万,大量居民处在居家隔离中,包括尚未发现和尚未转运的感染者。如何保证居家隔离的安全?

气溶胶传播的“流行病学”

今年3月,一项调查揭示了一起可能经气溶胶传播的新冠聚集性疫情。北京疾控的研究人员所分析的是发生于去年11月北京市昌平区一起涉及5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德尔塔变异株家庭疫情。 

2021年11月3日,北京市卫健委官方通报了一家5口确诊新冠的情况。病例A近14天内无出京史,由于其同事为某外省病例的密接,他被判定为次密接,转运至集中隔离点隔离5天,期间多次核酸检测都为阴性。在解除隔离与家人相处了5天后,他与妻子、母亲、女儿、儿子都确诊新冠。

病例A于2021年10月22~27日在一隔离酒店单间集中隔离,入住在B210房间。这段时期,另一确诊病例O在B110房间集中隔离,他于10月27日检出阳性;11月1日在其房间环境标本中发现7件标本核酸阳性。而病例A的房间正好在确诊者O的房间正上方,两个房间的卫生间没有排风扇,只有一个开口的通风管道上下相通,楼顶没有强排设施。11月2日,采集两个房间卫生间通风、排污管道20件环境标本,在确诊者O的卫生间通风管道内壁深部检测出核酸阳性标本2件。

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病例A与他的家人、病例O以及病例O房间卫生间通风管道的环境标本的病毒核苷酸相似度为100%。因此,这起疫情可能是隔离期间气溶胶传播造成的感染。病例O在隔离酒店期间通过呼吸、说话、咳嗽、排泄等过程产生气溶胶,并在通风管道内部沉降富集,在阴冷潮湿的通风管道内存活时间较长。这篇文章于今年3月发表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作者吴双胜、庞星火等人来自北京市疾控中心。

面对新冠的气溶胶传播,如何居家才安全?(组图) - 1

1月18日,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生物气溶胶检测实验室内展示的“生物气溶胶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系统”相关设备。图/中新

而在一些疫情当中,气溶胶传播直接成为某个城市疫情暴发的源头,引发了后续的社区传播。 

2021年5月21日, 广州荔湾区一名75岁的阿婆郭某感染新冠病毒,当时,她没有高风险地区或境外旅行史。由郭阿婆引发的这轮广州疫情是德尔塔在中国本土的首次流行,持续了大约一个月,全市累计报告感染者153例。

三个月后,《中疾控周报》(China CDC Weekly)的一篇论文揭开了郭阿婆的感染之谜。疾控人员发现,2021年5月9日,一名入境人士被送至荔湾中心医院就医,入住发热门诊隔离病房,两天后确诊,后被送往广州八院隔离治疗,病情一度为“危重型”。而在5月10日,郭阿婆曾到荔湾中心医院的中医门诊就诊。后来的测序结果表明,二人基因序列高度同源,因此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

荔湾中心医院的中医诊室与发热门诊虽然处于两栋建筑中,但属于“握手楼”——楼与楼之间的间距近到打开窗可以握手的楼房。两栋建筑物之间的外墙距离仅为0.51米,中医诊室的窗户与发热门诊房门的距离也只有0.77米。

研究者们在医院选择了六个地点进行现场实验,在隔离病房中采用假病毒模拟感染者呼吸1~1.5小时,并模拟了咳嗽或打喷嚏等诸多形态。发现只要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的门打开,两栋楼之间的颗粒物在5分钟内就升到最高浓度。一旦中医诊室打开窗户,即使发热门诊的门已经处于关闭状态,走廊里的颗粒物也会在短时间内充斥进入中医诊室。因此,作者们提醒,医院隔离病房与常规门诊区域之间应保持足够空间,并检查隔离病房的气流分布格局。

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等人指出,由于病毒气溶胶检测难度大,气溶胶传播的案例报道较少,对它的研究也比较少。然而,过去的很多超级传播者事件,包括吉林省通化市去年1月份的“1传141”“钻石公主号”等疫情传播事件都与气溶胶传播有关。实际上,一位气溶胶专家认为,如果不是通过空气传播这种有效的途径,新冠疫情要远比现在容易控制得多。 

一场争议的尘埃落定

2021年12月23日,在世界卫生组织 (WHO) 网站上,在“COVID-19:它是如何传播的?”这一词条下,出现了一个该机构之前未曾提及的词:空气传播(airborne)。 

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后,关于该病毒是否经由空气传播或者气溶胶传播,在学界和公卫机构间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WHO起初一直不承认漂浮在室内的含病毒颗粒具有传染性,并在大流行初期曾明确地在推特上发布了“事实:#COVID-19不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用大写字母来进行强调。当时,该机构坚持认为,病毒主要通过人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传播。飞沫是比气溶胶更大的液滴,而且由于重力等原因,不能随空气流动。 

而在武汉疫情初期,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等学者在一些病房、方舱医院病区及厕所、居民小区和超市等公共环境中进行采样与分析,发现在医护办公室、通风不佳的病患厕所等密闭环境下,会积累高浓度的新冠病毒气溶胶;而在室外开阔的居民区、超市外面等公共区域则几乎没有检测到病毒气溶胶,该研究于2020年4月在《自然》期刊上发表。 

2020年7月初,来自32个国家的200余名科学家联名呼吁医学界和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重视新冠病毒的空气传播。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的气溶胶科学家Lidia Morawska是这帮科学家中的牵头人之一,她说,早在2020年2月,新冠病毒的空气传播证据就“如此明显”,官方指南中对它的忽视是灾难性的。 

新冠病毒是否经由气溶胶传播,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在那一时期,欧美社会关于出门是否要戴口罩引发了巨大争论。《纽约时报》就写道,这意味着确认戴口罩的必要性,而且在一些场景下,比如医护人员照护新冠感染者时,需要佩戴N95口罩来过滤掉非常微小的呼吸道颗粒物。

直到2020年10月20日,世卫组织才承认气溶胶可以传播病毒,但表示仅需要在特定环境中才需要担忧,例如室内、拥挤和通风不足的空间。在之后的半年,2021年4月,该机构更进一步更改了说法,称气溶胶可以携带病毒,并悬浮在空气中,能够随空气流动至一米之外。 

而2021年12月,在新冠大流行刚好两年之际,WHO终于确认了气溶胶传播,并在其列出的会经由“空气传播”的病毒中,将新冠病毒与麻疹、水痘和肺结核这些最具传播力的病原体归为一类。 

飞沫传播与气溶胶传播的差别

有研究显示,一次打喷嚏可以呼出40万~200万颗飞沫,相比之下,一次咳嗽大概呼出10万颗飞沫,而大声说话呼出约3000颗飞沫。

很多公共卫生指南,包括WHO,都将气溶胶定义为飞沫中那些5微米以下的小液滴。然而,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气溶胶实验室负责人要茂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学界,气溶胶指的是空气中长时间悬浮的、直径一般在100微米以下的微小颗粒物组成的系统。

香港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室内空气和流体力学专家李玉国解释,究竟是5微米、50微米、还是100微米以下才属于气溶胶,并没有达成一致,是因为能够悬浮的颗粒大小随着风速变化会不同。但研究发现,直径小于50微米的呼出液滴具有跟随呼出气流的能力。

实际上,不管采用哪种标准,气溶胶所致传播,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得多。要茂盛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气溶胶,他说,在很多检测中都发现,其实人体产生的飞沫中,大粒径的颗粒非常少,大部分都集中在1微米左右。来自英国政府的官方指南中也指出,几项测量研究发现,大部分呼气活动产生的颗粒在1~20微米之间。

人们通常会认为,气溶胶传播应该是远距离的,近距离的应属于飞沫传播,但并不完全如此。清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公共空间生物气溶胶新型冠状病毒监测系统研发团队负责人刘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人们能够实际感受到的这些小液滴,一般直径是在100微米以上,由于重量原因,它们喷出来之后,就会迅速掉落到物体的表面上,更多时候,人们实际上是通过“接触传播”的方式感染的。

而气溶胶作为颗粒更小的液滴,迅速被蒸发掉,成为一种飞沫核,悬浮在空气中,成为空气中的一部分,能够被吸入到身体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感染途径。专家们认为,传统上的飞沫传播有一部分应纳入“近距离空气传播”的范畴,真正的飞沫传播相对很少。因存在空气传播,仅依靠防护面罩是不够的,它可以挡住飞沫,但无法阻挡跟随气流吸入的气溶胶。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相比之前的新冠毒株,奥密克戎更容易经由空气传播。刘鹏说,之前的新冠病毒主要感染人的肺部,正常的说话和轻微的咳嗽不太容易有大量病毒向外排放,而奥密克戎逐渐转移到上呼吸道感染,这就更容易形成气溶胶传播。因此,普通医用口罩对奥密克戎传播的阻断作用就减弱了。

排水管道与空调的防疫使用指南

研究表明,飞沫传播的范围可达1~2米,气溶胶的传播距离要比前者大得多,理论上在室内可以很远,比如10米;气溶胶中新冠病毒可存活3小时,这意味着在室内密闭空间可能导致超级传播事件。

不过,比起这些数据,气溶胶中所携带的病毒是否足以感染人,更多是取决于病毒的浓度、人们在特定环境中所待的时间。要茂盛说,像在电影院、体育场馆这样的环境,如果通风不良,人们待的时间又比较久,病毒浓度就会逐渐升高。不过,具体是多少浓度可以达到感染标准,很难量化,而且个体的免疫力也是不同的。

面对新冠的气溶胶传播,如何居家才安全?(组图) - 2

3月28日,在北京市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封(管)控区的道路、绿化带等区域进行细致消杀。图/人民视觉

实际上,人们无需谈空气传播“色变”,像公园、街道这种开阔的户外环境中,病毒浓度很快被稀释掉,被感染的概率非常低。来自香港大学、东南大学一些研究人员此前对深圳、重庆等地区的318次疫情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所有7324个感染病例中,只有河南商丘某乡村的2人是在室外环境中交谈而感染,其余7322人的病例传播都是发生在室内环境。 

防范新冠病毒的气溶胶传播,一切要义就在于降低病毒的浓度和活性。在封闭、狭小、潮湿的空间,通风与消杀非常重要。“高楼大厦中不同房间之间由通风系统、下水管道等互相连通,如果防范措施不到位,存在气溶胶传播的风险。”蓝柯等人指出。 

2020年7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办公场所和公共场所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卫生规范》,根据规范,人员密集的商场、写字楼、餐馆等场所应该采取最大新风量运行,同时开窗、开门增加空气流通;在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应关闭空调回风系统。2021年5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则明确指出,在集中隔离场所,应选择分体空调,集中空调则应关闭回风,切断风循环。 

在一栋建筑的排水系统中,前述规范指出,U形管具有水封功能,应加强对卫生间地漏等U形管水封的检查。缺水时,洗手盆U形管水封可打开水龙头放水5~10秒,向地漏加入一瓶矿泉水的水量。如果房间有异味,则可能是U形管水封不完全,也须向地漏补水。

进入常态化防疫以来,防控应更加精细化。比如,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分子病毒学教授金冬雁指出,有研究通过对感染者在隔离酒店居住的房间进行气溶胶模拟试验,证明了走廊的空气不流通也是造成交叉感染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如果在走廊布置空气净化设备,增加空气流动,则可以避免感染的发生。刘鹏补充说,在隔离酒店,通风不好,主要依靠机械送排风,开门关门间,病毒可能会外溢到走廊,而此时如果另外一个房间再开门时,病毒就会趁机飘进去,造成交叉感染。

居家隔离如何预防空气传播

4月1日,上海集中隔离点医疗救治组组长、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这次疫情的规模,比武汉还要大,但疾病的严重性比武汉要低,奥密克戎BA.2变异株的毒力下降、传播力在增强,传播速度很快,所以无症状感染者越来越多,增加了管控难度,压力很大。

在被问道,“这些无症状感染者,有没有可能未来会居家隔离”时,陈尔真表示,“如果量太多的话,有条件可以居家隔离。当然我们要配合居家管控的一些措施,最关键的是个人的依从性问题,既然是居家隔离,就要按照规范,严格管控好自己,不出门了,该做好个人防护措施的要做到位,否则就没办法达到阻断传播的效果。”

对于居家隔离具体该怎么做,4月13日,国家疾控中心发布了《居家隔离人员防控要求》 ,文件指出,隔离人员最好单独居住,如果不能,应该选择通风较为良好的房间;尽量单独使用卫生间。房间内应当配备体温计、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产品及带盖的垃圾桶。室内应放置桌凳,作为非接触式传递物品的交接处,并做好消毒。《居家隔离人员防控要求》指出,房间尽量避免使用空调,如使用空调系统通风时,应选择分体空调。

中央空调如今在酒店、办公楼宇、医院、机场等建筑设施中广泛使用。李玉国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现有机械通风的标准不能满足稀释奥密克戎的需要,开窗自然通风的送风量应该可以满足。居民楼的各户家庭使用的空调,多数互相独立,且家庭也基本能够开窗进行自然通风。即便有的居民楼公用卫生间和厨房排气管道,但在社区因排风管道造成的气溶胶传播还没有得以证实。

居家隔离时,南北通透的房间是比较理想的,要茂盛说。不过,他强调,卫生间是一个防控重点,因感染者在卫生间时通常会摘掉口罩进行一些清洁活动,排出病毒,感染者最好在使用过卫生间后进行消杀。另一位学者也指出,一般家庭的卫生间出风口是各自独立的,但污水管道是相连的,有造成垂直传播的风险,因此,居民要尽量保证卫生间地漏水封。

不过,在一位不愿具名的气溶胶专家看来,当感染者居家隔离时,其实家庭内部的交叉感染很难避免,这在国内外都是难题。中国家庭多是两居或者三居室,在传送食物时,很难做好消毒。紫外线灯也不能直接在有人的场景下使用,而如果大量使用“84消毒液”,会刺激呼吸道;大量使用酒精喷雾来消毒时,应该要非常小心,如果遇到火点,会引发火灾。

“开窗通风、空气净化器等方法,肯定对稀释病毒浓度有帮助,但不能做到100%。除非使用非常高档的、医学用途的过滤系统,否则,一般家用的空气净化器很难把病毒都给拦截掉。”他说,感染者的居家隔离是一种减少医疗资源挤兑的方式,但没有办法做到完全避免病毒传播,这就是为何在“动态清零”的政策下,中国必须要建方舱医院,并且把确诊者,甚至无症状感染者,都放在方舱医院进行集中隔离的原因。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脆皮多 2022-04-20 回复
总之就是要注意通风,穿戴好口罩,卫生注意
熬在小屯 2022-04-20 回复
所以,空气不会传播是吗?还是没有气溶胶这么强烈?
糖果果果嘉 2022-04-20 回复
空气传播、气溶胶传播和飞沫之间有何差别?
Leah_Cheung 2022-04-20 回复
居家隔离要注意
lucky9491 2022-04-20 回复
通风最重要,不要闭室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