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5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2351

健康话题13:心宽体胖好吗?

2022-06-16 来源: Health 评论0条

健康话题13:心宽体胖好吗? - 1

今日墨尔本读者专享福利 - 点击链接前往Health&官网领取Health&免费会员,阅读更多预防医学相关资讯

新冠病毒病大流行两年多了,好多人摸着肚子抱怨:这两年来胖了不少!的确,肥胖是21世纪真正的流行病,新冠疫情加重了肥胖流行病。多个研究证实,新冠疫情期间(特别是封锁期间)人们的体重明显增加[1-3]。还有很多观察研究发现,肥胖的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后有更高的重症、住院、使用呼吸机和死亡的风险[4]。

健康话题13:心宽体胖好吗? - 2

即便新冠疫情之前,已有不少人发现澳大利亚“胖子多”。不过不止西人胖子多,华人也一样发愁体重问题。体重是个很复杂的话题,它不仅仅是关乎苗条美丽,也不只是担心去年买的裤子今年能不能再穿上。这是个健康相关的问题,甚至是涉及到文化、伦理和社会的问题。

健康话题13:心宽体胖好吗? - 3

今天健康加(Health&)就和您谈谈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健康话题13:心宽体胖好吗? - 4

简单地说,肥胖和超重就是身上的脂肪过多。体重指数BMI超过25属于超重,超过30属于肥胖。对超重和肥胖的医学评估和干预,以及自我管理,都是根据体重指数BMI来分类的[5]。

全球80亿人中,有20亿(40%)的成人超重,其中6.5亿人(13%)符合肥胖症的标准[6]。每年有超过400万人死于超重或肥胖,而且因超重和肥胖造成的失能和残疾也不是少数。全世界的成人和儿童的超重和肥胖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世界上最肥胖的(肥胖率最高的)前10位国家,有8个是太平洋岛国[7]。

澳大利亚18岁及以上成人中有67%(即三分之二的人)超重或肥胖(36%超重,31%肥胖)。超重和肥胖率男性高于女性,肥胖在老年人中更常见(41%的65-74岁老人肥胖)。澳大利亚的2-17岁儿童有25%(即四分之一的儿童)超重或肥胖(17%超重,8%肥胖)。随着年代的推移,澳大利亚的超重和肥胖率都呈现增长的趋势。澳大利亚的超重和肥胖率在农村和边远地区最高,大都市最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超重和肥胖率较高[8]。

如果按国民平均BMI排序,中国是平均BMI最低的10个国家之一[7]。然而,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问题也逐渐地变得严重。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6.8%和3.6%[9, 10]。

超重和肥胖问题的性质

超重和肥胖是一种复杂的、长期的、反复的健康问题。肥胖既可以是一种疾病,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风险因素。肥胖与疾病的关系是双向的,肥胖可以造成疾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卒中、高血压病、静脉曲张等)、代谢疾病(血脂异常、糖尿病、痛风、不育、多囊卵巢综合症等),骨关节或机械问题(骨关节炎、睡眠呼吸暂停、脊柱问题、背痛、尿失禁等)。反过来,很多疾病也可以造成肥胖。

超重和肥胖是身体的能量平衡的问题。饮食和锻炼是核心因素,不过也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比如社会、环境、行为、遗传基因、生理因素等。

在很多情况下,肥胖是更大问题的警示信号,这个更大的问题是社区或社会层面的,比如健康饮食的供应问题(或者不健康饮食的问题),运动和锻炼的意识和设施问题,人们工作方式问题、有利于健康的城市建设问题等[11]。

对超重和肥胖的污名和误解

对超重的歧视和污名化。是全球问题,在工作、教育、医疗和家庭中,普遍存在[12]。媒体是体重偏见的普遍来源。民间把一个人说成“那个胖子”,也不是褒义的。超重和肥胖的儿童经常在学校受到取笑和欺凌,更可能出现社交孤立、网络伤害、身体伤害,以及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对体重的污名化可能导致个体采取不健康的饮食和体重控制行为,如神经性厌食,情绪化的暴饮暴食。对超重的偏见也表现在就业歧视上。对体重的社会偏见,是认为超重的人懒惰、贪吃、缺乏毅力、缺少自律。我们认识到体重歧视很重要,但仅凭认识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挑战广泛和根深蒂固的信念、改变长期存在的先入之见的普遍心态,需要一种与现代科学知识相一致的新的肥胖公众叙述。

长期以来,对超重和肥胖的误解太多。举例1,有人把肥胖归结于个人的错误,如懒惰或贪食,这个误解后面的假设,是体重是完全受到意志控制的。然而我们清楚,肥胖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而不是个人的故意选择。举例2,有人认为胖不是病,而是一种状态,这种仅基于社会学意义的看法,并不利于卫生政策和和健康服务。当然,医学和生物学上要对肥胖有明确的定义,从而能够明确肥胖是疾病或疾病过程。举例3,有人认为体重等于热量摄入减去热量输出,因此少吃和多运动就可以控制体重。这种理解过于简单化了,因为体重还受到饮食和锻炼之外的很多因素影响。比如人的热量吸收功能往往不是人为控制的,热量消耗也不仅仅是通过锻炼这一条途径。基因和表观遗传因素、食源因素、睡眠剥夺和昼夜节律失常、心理压力、内分泌干扰物、药物、代际影响,等等因素,都可以加入这个公式里。

怎样管理和预防超重和肥胖

我们的努力方向,是那些“可改变的”因素[13]。

首先,是正确的意识和态度。体重问题不是你自己故意造成的,也不是你贪吃、或懒惰、或意志不坚定,有很多复杂的原因造成了这个问题,所以应该可以积极的态度来寻求专业帮助。医护等提供服务的人也要敏感地给病人提建议和讨论。超重和肥胖的人是很敏感的,这就要求帮助他们的人有耐心和同理心。在很多社会中,对超重或肥胖的偏见可能是潜意识的,以轻蔑或不合理的方式把责任推在肥胖者身上。肥胖的人对这种社会偏见有明确的感知,因此产生内疚和不自信,就不愿意见医生,也不愿意参加预防活动和减重活动。因此拒绝肥胖歧视和偏见是首要的。

其次,是改变自己的饮食和运动习惯。说的轻松,做起来却不容易。喜欢吃的不一定是健康的,锻炼活动总是要出力流汗。真正能改变的东西,是你自己内心想要改变的。否则,任何说教、口头应允或承诺,花巨资买减重餐或运动器材,都无济于事。有经验的全科医生会用擅长的沟通技术帮助你激发出改变的动机,支持你改变自己。

第三,科学可行的饮食计划,既是预防措施,也是治疗措施。最好能请全科医生把你转介给营养师,请营养专家告诉你怎样吃既营养合理,又容易坚持下来。正确的减重饮食是有科研证据的饮食。饮食通常不是一个人“独食”,而是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因此饮食计划最好也有家人和朋友参加,或考虑到实际日常情形下的饮食安排。自己做好饮食日记也是一个很棒的主意,你可以自己归纳经验,也可以把饮食日记拿给医生看,有助于商定更合理的减重处方。

第四,对锻炼减重有合理的期望。锻炼是重要的,但只是锻炼不太可能有效地降低体重,而是要与其他措施结合起来。锻炼可能是枯燥的,所以要选择你喜欢的活动方式。你不一定非要去健身房才算锻炼,只要是能坚持下来,能与你的日常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能与的工作和社交关系结合起来,那就是非常好的锻炼。

第五,关于药物和手术减重。现在还没有明确证明有效和安全减重的“好药”。减重手术用于高度(病态)肥胖(BMI>40)的人。

肥胖问题是澳大利亚国家健康重点领域之一。政府、医疗系统、社会各界、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应对这个问题。其中个人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

请前往👉关注健康加(Health&)

点击右上方中文标记,前往中文网站获得更多的预防知识和专业指导,

让我们更加健康。

任何有关健康加(Health&)的疑问

欢迎联系

Nina Du 

0438 799 516

Health& 事业发展经理 (澳大利亚中文社区)

本文作者为Sonoa Health 首席公共卫生官杨辉教授

参考文献

1. Urzeala, C., et al., COVID-19 lockdown consequences on body mass index and perceived fragility related to physical activity: A worldwide cohort study. Health Expect, 2022. 25(2): p. 522-531.

2. Mattioli, A.V., et al., Quarantine during COVID-19 outbreak: Changes in die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crease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 2020. 30(9): p. 1409-1417.

3. Robinson, E., et al., Obesity, eating behavior and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COVID-19 lockdown: A study of UK adults. Appetite, 2021. 156: p. 104853.

4.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besity, Race/Ethnicity, and COVID-19 2022  [cited 2022 2 May]; Available from: https://www.cdc.gov/obesity/data/obesity-and-covid-19.html.

5. Grima, M. and J.B. Dixon, Obesity--recommendations for management in general practice and beyond. Aust Fam Physician, 2013. 42(8): p. 532-41.

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besity 2022  [cited 2022 28 April ]; Available from: https://www.who.int/health-topics/obesity#tab=tab_1.

7. World Population Reivew. Obesity rates by country 2022. 2022  [cited 2022 28 April ]; Available from: https://worldpopulationreview.com/country-rankings/obesity-rates-by-country.

8.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welfare. Overweight and obesity. 2020  [cited 2022 29 April]; Available from: https://www.aihw.gov.au/reports/australias-health/overweight-and-obesity.

9.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2020: 北京.

10. Pan, X.F., L. Wang, and A. Pan, Epidemiology and determinants of obesity in China.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9(6): p. 373-392.

11. John Murtagh, et al., John Murtagh’s General Practice. 8 ed. 2022, Australia: McGraw-Hill Education.

12. Rubino, F., et al., Joint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for ending stigma of obesity. Nat Med, 2020. 26(4): p. 485-497.

13. Zeng, Q., et al.,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obesity in China.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9(6): p. 393-405.

关键词: Health
商业资讯声明:本文系商业推广内容,不代表今日新西兰的态度和观点。转载时必须在醒目位置注明本文出处和具体网页链接。对未注明而擅自转载者,本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相关新闻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