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5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126

上海九旬老太过生日买面条遭拒的真相来了:两种叙事,谁悲谁喜(视频/图)

2022-06-21 来源: 谷小九 原文链接 评论7条

今天中午12:11,新民晚报发表文章《2块钱生日面引热议,当事阿婆“有话要说”》,讲述网上热议的上海老太生日当天因为无法扫码未买成面条的事件。

上海九旬老太过生日买面条遭拒的真相来了:两种叙事,谁悲谁喜(视频/图) - 1


对这起事件,我在昨晚临近12点时,在人格志上发了一篇文章,结果,很快冲破了10万+,今天被疯狂地转载。但是,今天上午,我自己早早就选择把这篇文章删除了。

上海九旬老太过生日买面条遭拒的真相来了:两种叙事,谁悲谁喜(视频/图) - 2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违规。只是因为,老铁们知道,我底线是绝不让观点跑在事实之前。

而在昨天晚上,我酒喝得太大了,快到夜里11点时,看到朋友圈在刷屏这个上海老太的遭遇,我情绪完全被击穿了。

上海九旬老太过生日买面条遭拒的真相来了:两种叙事,谁悲谁喜(视频/图) - 3

于是,我太过悲情,以文艺笔调写下“现在人心好像已经不是肉长的”一文。

当时,我完全沉浸在老人那种悲情场景之中了,就第一次把朋友圈截图当作话题由头来写。尽管,这是当前普遍通行的写作方式,但是,今天酒醒后,我反复思量,觉得这仍然不符合新闻专业规范。尽管面对打赏和流量都在飞涨,我还是忍痛删除了。

上海九旬老太过生日买面条遭拒的真相来了:两种叙事,谁悲谁喜(视频/图) - 4

我当然深知,不删除也无妨。事实上,除我之外,很多爆款也都没有自删。而我在想,不论如何,事情真相还是要等到官方正式回应确认了才行。

中午,当我看到新民晚报这篇报道后,内心真五味杂陈,极不是滋味,真想大哭一场,内心委屈之极。

各位,每一天,面对网上出现的新闻事件,我也都这样像苦行僧一样,苦苦等待官方媒体报道和权威信息,在专业轨道上运笔。

即便如此,像我昨天那篇绝对专业的《柳倩月教授,一朵足以写进当代新闻耻辱史的奇葩》,也还是被限制分享,留言功能被封。

上海九旬老太过生日买面条遭拒的真相来了:两种叙事,谁悲谁喜(视频/图) - 5

上海九旬老太过生日买面条遭拒的真相来了:两种叙事,谁悲谁喜(视频/图) - 6

我信专业,信官媒,信规则,但是,这不代表自己不委屈,可是,再委屈,又觉得自己无法突破专业底线。尽管,现在很多报道要么缺位,要么无底线。

今天,我想就新民晚报的记者文章,给大家拆解一下。

首先强调——从事件主体来讲,这篇所谓的“辟谣”文章,恰恰是在证明,上海老太在生日那天,去买切面确因没带手机,被店员拒绝了。换句话,朋友圈疯传的截图,主体事实并无失实。

请看报道核心内容:

上海九旬老太过生日买面条遭拒的真相来了:两种叙事,谁悲谁喜(视频/图) - 7

也就是说,老人买面过生日是真的,无法用手机扫场所被拒也是真的,当场离开也是真的,这一切都是真的。这个老人,就是报道中的王阿婆,还不止是八旬老太,那一天,是她过90岁生日。

然而,同一件事,叙事方式不同,味道就是完全不同的。

相对于所有的自媒体,包括我昨天文章的悲情叙事,今天官媒以“辟谣”“颂扬”的笔触,成功地将此事扭转成一曲正能量的颂歌。

上海九旬老太过生日买面条遭拒的真相来了:两种叙事,谁悲谁喜(视频/图) - 8

请注意这些细节——王阿婆“对网上关于她的讨论有些气愤”“她知道是疫情防控要求,所以很快离开”“我并不像网上说的那么惨,一定要帮我澄清一下。”这些描述无疑是想说明:王阿婆对当时自己买不到生日面,并没有委屈不甘的,而是充分理解,欣然离去。接着,记者还特别强调了王阿婆另外一个身份——一位有着40年党龄的老党员,觉悟高。

再接着,从软硬两方面讲述了拒绝王阿婆买面条的店长小穆的柔情与坚硬。一边是用小穆的事后柔情表态:

上海九旬老太过生日买面条遭拒的真相来了:两种叙事,谁悲谁喜(视频/图) - 9

一边是用小穆的坚守原则态度:

上海九旬老太过生日买面条遭拒的真相来了:两种叙事,谁悲谁喜(视频/图) - 10

我梳理了一下,这篇报道是以“辟谣”的方式,完成了“事实”证明,坐实了老人因无法扫未能买成生日面条的主体性真相。

但是,在站位和情绪上,成功扭转了互联网上的悲情叙事,写出了一个老共产党员高度的思想觉悟,以及一个店长坚守防疫岗位的光辉形象,成功荡涤掉这起事件的负面影响。

这就是一个“专业记者”的高光时刻,尴尬地映照出不同话语体系不同叙事方式,是怎样各自独立的存在。

不过,请原谅,我作为一个普通人,看待一个90岁老太为过生日买面遭拒当场离去的事实,真的很难精神上升到这种宏大叙事的高度。

回归人心,回归人性。我想问一下,有多少人能想象出,那一刻,一位九旬老太过生日买2块钱面条失败,竟然会上升到如此家国情怀高度,竟是会觉得如此坦荡豁达?

不好意思,推己及人,换位思考,我只能沉浸于“当你老了”的想象中。“当你老了”,这种情感情绪沉入到李健的同题歌中,或者叶芝的同名诗里,每个人渴望自己的老年人生,都应是浪漫的,温馨的,优雅的,体面的。

以我为例,设身处地,我觉得当时心绪情境是这样的:当我老了,头发白了,九十生日,街头买面,人们要我拿出从未使用过的智能手机扫码,而此前我因未打疫苗也没能申领离线码,这时候,我望着触手可及的切面,陷入在一场人生死局之中。

这一刻,大地静默,我只能无语问苍天,到底是谁在制造这场戏?于是,我只能黯然失落转身回家,背后是店长一脸无辜毫无表情,以及旁边者唏嘘长叹。

我不知道,面对此情此景,你们是会认为我“被照顾得很好,过得并没那么惨”,还是会怅然感叹“他的余生还能有几次生日呢”?

晨光映照之下,如此暮年转身,你们到底觉得是尴尬,还是很优雅?如此拒绝一份暮年生日面条的店员,到底是正义先锋,还是冰冷的工具人?

在宏大的叙事中,在制度的铁律下,在时代的洪流下,对一个老人过生日买面因扫码而失败离场的情景,到底应该写成防疫的赞歌,还是文明的挽歌?

上海九旬老太过生日买面条遭拒的真相来了:两种叙事,谁悲谁喜(视频/图) - 11

真相事实都没变,只是两种叙事不一样。

经常也会有人问我,如何才能写好文章呢?我虽不才,但真心认为,写好文章,必须要说人话,要共情。

作为一个市民,如果要我来谈论上海应该具有怎样的文明,我不会说宏大的概念,而是讲必须包裹着无数的细节,指向人性的温暖,人世的温情,人心的温良。我不论别人对一座城市的文明如何去描绘刻画,但是,我心中文明的歌声,绝不应是那种制度冰冷机器的轰鸣,工具人冷漠麻木的僵化,以及毫无人性的自我开脱。

在一些被训服和驯化的工具人那里,正派和正当很可能只是口号里的“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人性悲悯下的“爱具体的人”。

而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公民,我眼里的“微公益”“微文明”,在日常践行中则是体现这样的细节:有时细微到就是给一个孕妇穿过一座城市送上一份营养菜肉,有时细小到给几个公园边上的流浪猫轮番送上食物,还有时只是在街边面对表情孤苦绝望者默默陪坐而几句安慰。各位朋友,我们终究都是要老的,会变成一只只失去窝巢的鸟,不知道在某一天停留在哪片屋檐之下。

在生命无依之地,我们最渴望的,就是一片没有委屈的天空。上海愚园路第六粮店和店长,竟然被记者写得那么光辉和伟岸,如此反转,令我唏嘘感叹,好一个妙笔生花的太极高手。

但是,对这种文章,我为什么就无法做到共情?那就说白点——现在说一万种理由,也不能改变一个90岁老人过生日买面因为未能扫码而离去的真实!

残酷真相是——当时有一万种方法,可以让一个90岁老人提着生日面条而欣然回家,享受一个清晨最美丽的风景。

这就是文明的细节,人性的魅力,悲悯的力量。一种人心,一个社会,一座城市,一份制度,最需要的就是被悲悯的力量打通,就是被人间温情润泽生命最后的源泉。

作为一个民间写手,我无法拥有专业记者的太极神功。不过,我内心非常认同作家池莉在那篇《现在人心好像已经不是肉长的,人都不厚道了》结尾时这样的表达:

人的一生给别人借过,实际是在给自己修路,厚道的人,你的人生路总是很宽很长……

那么,让我们重新回放90岁老人过生日买面条失败的场景,一起凭着良心来叩问灵魂:那些行为到底是在借过,还是在挡路?到底是厚道,还是冷漠?

一种事实,两种叙事。谁悲谁喜,苍天有眼。再过灵巧的机器,也是冰冷的;真有悲悯良知的人性,总是热血的……

那么,一个上海老人过90岁生日没买成面条的文章到底应该怎么写?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看人心到底是不是肉长的!所以,我也只会像那条疯传的朋友圈一样感叹——她的余生还能有几个生日呢?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7)
土澳居民DNhy5 2022-06-22 回复
不是天天吹防疫是为了老年人生命健康吗?为什么面也不让买啊?制度的优越性啊
老雾风 2022-06-22 回复
整天看这些为黑而黑的人,真是能看见民主社会福利社会的阴暗面,为了拿那么点救济,什么都愿意卖。自食其力不象么?现在餐馆洗1天盘子就足够2周的centrelink了
NPC 2022-06-22 回复
所谓的温度去哪里了
大欣欣 2022-06-22 回复
,唉😂
沫沫 2022-06-21 回复
丧事当喜事办,这是中国特色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