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5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2465

下一个周杰伦在大陆?从乐坛看30年两岸文化互通(组图)

2022-09-05 来源: 凤凰大参考 原文链接 评论6条

本文转载自凤凰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1. 两岸交流的“文化共识”早已有之。八十年代邓丽君的经典歌曲已经在大陆传唱,但当时两岸文化交流有着很多阻碍。“九二共识”的达成,确立了两岸商谈的政治基础,两岸文化交流也得以迅速发展。

2. 两岸文化互通也极大促进了大陆文化产业的发展。十几年前,大陆电视圈流传着“台湾学日韩,我们学台湾”的口号,大量台湾歌手赴大陆演出。在市场需求刺激下,借鉴台湾造星模式的大陆乐坛蓬勃发展。经历30年的文化交流,两岸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 随着时代变迁两岸文化产业格局渐变。台湾发展呈现颓势,而大陆一批本土音乐类节目崛起。除此之外,大陆自2012年以来涌现出一批民谣音乐人,填补了华语流行音乐的空缺。金曲奖评奖也突破了传统的“港台风格”。但文化交流并非博弈,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中华文化是大家的共同根脉与归属,两岸文化交融只会更进一步、更加开放。

下一个周杰伦在大陆?从乐坛看30年两岸文化互通(组图) - 1
2022年7月,华语乐坛天王周杰伦发表最新专辑《最伟大的作品》

下一个周杰伦在大陆?从乐坛看30年两岸文化互通(组图) - 2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夜来香我为你歌唱,夜来香我为你思量”,“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

当大陆改革的大门刚刚推开之时,邓丽君柔美的声音便从海峡彼岸迅速传来,冲击着当时人们的耳朵。尽管当时她被大陆批判为“靡靡之音”,但仍然止不住不少人晚上躲在被窝里,通过收音机偷偷听这些歌曲。

下一个周杰伦在大陆?从乐坛看30年两岸文化互通(组图) - 3
1987年大陆引进第一批台湾磁带,图为邓丽君经典歌曲《甜蜜蜜》磁带

就两岸交流而言,“文化共识”的达成更早。这些悠扬不绝的歌声,是最好的证明。

无论是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在大陆的传播,费翔在春晚燃起“冬天里的一把火”、唱出“故乡的云”,还是那些曲调简单、歌词朗朗上口的台湾校园民歌引起的共鸣,或是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传唱台湾,甚至崔健、齐秦同时在伦敦亚洲音乐大奖赛上分别献唱自己的代表作……“解严”、“三通”尚未开启,两岸民众已经开始传唱彼此脍炙人口的歌曲。

下一个周杰伦在大陆?从乐坛看30年两岸文化互通(组图) - 4
1987年春晚费翔演唱《故乡的云》

1992年“九二共识”达成,确立了两岸商谈的政治基础。海峡两岸的隔绝状态进一步打破,两岸文化交流也快速发展。当年8月,12名大陆艺术家组成的“大陆艺术家演出团”首次进入台湾,实现了两岸真正意义上的双向文化交流。自那以后,始于乐坛,两岸各领域的文化交流,已成滔滔江水之势。

正值冷战结束、国际政治格局剧变的大背景,两岸关系进一步融冰。大陆走上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快车道,台湾仍处于经济起飞后的黄金时期,同时庞大华语市场对于大众文娱产品的新需求激增,文化产业化的来势汹汹,平面媒体的普及正在对普通人视觉、听觉产生冲击……

下一个周杰伦在大陆?从乐坛看30年两岸文化互通(组图) - 5
1990年台湾爱乐合唱团与中央乐团合唱团在北京联合演唱《黄河大合唱》

当产业从业者与消费者都有着不约而同的强烈内驱力,浅浅的台湾海峡就不再是阻碍。

赵传、罗大佑、李宗盛、王杰、齐秦、周华健、郑智化、张雨生、张信哲、小虎队,他们要么在大陆开演唱会、上电视节目,与过去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广大歌迷面对面互动;要么通过磁带、VCD等多种消费媒介全方位、立体式地刺激了大陆民众的感官。而且不同于80年代“地下传唱”,对岸的声音可以光明正大地被引进,老百姓可以光明正大地消费娱乐。

下一个周杰伦在大陆?从乐坛看30年两岸文化互通(组图) - 6
1991年台湾组合“小虎队”在大陆组织义演,是第一批在大陆演出的台湾艺人

反过来,大陆歌手赴台演出及发展的步伐也从那英开始(虽然相对慢了一些)。通过签约福茂、EMI以及华纳三家国际级唱片公司,她在台湾占据了一席之地,也成就了“中国天后”的地位。

在流行歌手之外,大陆文艺界人士组团前往台湾,甚至启动得更早。1993年,中国广播艺术说唱团联合央视一起到台湾演出和采访。那一次,姜昆、唐杰忠和倪萍上了彼时火遍台湾的《龙兄虎弟》,与张菲、费玉清插科打诨;姜昆还借机在台湾见到了自己从未见过的舅舅……

除了在台北、台中、台南的5场演出,全团还拜会了时年92岁的张学良,后者也应邀出席了当晚3个小时的演出。

下一个周杰伦在大陆?从乐坛看30年两岸文化互通(组图) - 7
1993年倪萍、姜昆一行人在台湾采访张学良

特定的交流活动已经不能满足两岸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双边艺人彼此奔赴、开拓彼此事业新版图的需要,也推动着两岸在互相进一步开放艺人的常态化活动。大陆已经对台湾艺人率先开放了发展演艺事业的大门,而台湾岛内对于大陆艺人也有更强烈的期待。

待到2008年台湾当局着手开放大陆艺人赴台表演发片后,当年11月胡彦斌成为在台湾举行售票演唱会的大陆第一人,用“我的未来不是梦”致敬张雨生。大陆与台湾明星频繁往来于两岸,从此更加成为工作常态。这种频繁的人员交往,无论商业还是人文交流性质,其作用也早已超出了各自活动的本身。

两岸交流开启时,台湾的文化产业化发展已经日臻成熟,而大陆的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刚刚迈出第一步。大陆打开大门,自主培育文化市场和文化产品,自然少不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同文同种、承载共同文化底色的台湾,自然成为大陆绝佳的学习对象。

“日韩学欧美,台湾学日韩,我们学台湾”,是十几年前大陆电视圈耳熟能详的口号。甚至早在各大卫视“上星”前,大陆便已经开始和台湾的圈内人士合作。90年代家喻户晓的央视《正大综艺》节目,制作人就是台湾的金牌制作人江吉雄——台湾综艺节目教父王伟忠的师傅。而1997年湖南卫视推出的《快乐大本营》,也借鉴了台湾综艺节目《超级星期天》。

下一个周杰伦在大陆?从乐坛看30年两岸文化互通(组图) - 8
90年代风靡台湾的《超级星期天》,主持人庾澄庆、小S等人与嘉宾梁朝伟

此后,或多或少借鉴台湾经验的大陆娱乐综艺节目,从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音乐产业也不例外,从歌曲创作打动人心,到30年来强大的实力派与偶像派造星能力,再到严格的版权保护法律制度,台湾流行音乐依靠强劲的创作力量和成熟的运营模式,打造了产业化的成功典范。

台湾金曲奖,更是成为“华语乐坛的格莱美奖”,是海峡两岸暨港澳乃至东南亚地区所有顶尖华人歌手齐聚、华语世界观众关注的最高音乐平台。

下一个周杰伦在大陆?从乐坛看30年两岸文化互通(组图) - 9
2022年第33届金曲奖宣传图

台湾音乐产业的繁荣,自然会在两岸交流中惠及大陆。在海峡对岸,随着经济发展和民众消费水平的提升,结合互联网爆发式发展的特殊优势,大陆也借助台湾音乐人和专业公司的帮助,通过包装歌星、数量庞大的音乐网站、爆发式的选秀与综艺节目平台,在广阔的大陆市场刺激下,逐渐形成大陆独特的音乐产业,并经时间的检验,体量巨大、反响火爆。

当然,在这个“交流—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两岸艺人们的来往、同台早已为观众所习惯,如果没有介绍字幕中“(中国台湾)”的备注,他们甚至不会去区分谁是大陆艺人、谁是台湾艺人。沉浸于悠扬旋律、绚丽视觉等视听盛宴30年来,所有置身其中者,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两岸文化互动翻天覆地的巨变。

从“恍如隔世”到你中有我的30年,便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最佳写照。

下一个周杰伦在大陆?从乐坛看30年两岸文化互通(组图) - 10

无论“此消彼长”,交融亦无逆转

显然,两岸华语乐坛的交互也好,文化交流也罢,不可能是简单的线性发展,也绝非单向延续。两岸关系30年来在持续的变化中前行,文化交融中唯一不变的也就只有变化。

21世纪第一个十年,被普遍视为台湾流行音乐最后的巅峰。周杰伦、王力宏、S.H.E.、蔡依林、潘玮柏、五月天、飞儿乐团、陈绮贞、罗志祥、张韶涵、王心凌……除了当年在大陆大小校园与职场青年群体中刮起的旋风,他们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十几年后自己任何一次再出场,都能勾起无数人的“回忆杀”。

不过在那以后,台湾流行乐坛似乎鲜有叫得出名字的同级别大咖,就连整个娱乐圈,也离不开老面孔的撑腰。然而美好旧时光终究抵挡不住时间的检验,2016年曾经创造“康熙王朝”的《康熙来了》停播,在两岸娱乐圈中引发震荡。尤其是蔡康永、徐熙娣二人旋即分别加入不同的大陆综艺节目,似乎进一步坐实了“综艺圈大陆化已成潮流”。

下一个周杰伦在大陆?从乐坛看30年两岸文化互通(组图) - 11
《康熙来了》停播之后,蔡康永与小S在大陆一档综艺再次合体

综艺圈的悄然变化,是两岸文化产业格局渐变的体现,其中音乐圈也不例外。

2013年,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第一季总决赛汇聚齐秦、辛晓琪、彭佳慧、林志炫、杨宗纬等台湾知名歌手,得到台湾东森电视台、中天电视台、TVBS电视台、年代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和平面媒体现场报道、播放,并在岛内收获高收视率、媒体与网络热议,一度成为台湾的话题热点。《国际先驱导报》就此发出了“两岸文化攻守易位”的声音。

这种“逆袭”,自然是源于大陆与台湾经济发展态势对比的改变。台湾媒体便坦承,大陆市场大、资本充足、文化底蕴深厚,把《我是歌手》变成“我是台湾歌手”,出现“台湾开花、大陆结果”便是自然的结果。当年,《我是歌手》单场制作经费高达500万元人民币,甚至高于台湾同类综艺节目的全年开支。

下一个周杰伦在大陆?从乐坛看30年两岸文化互通(组图) - 12
台湾著名歌手杨宗纬参加第一季《我是歌手》

在巨额资本投入、广告冠名收入的支持下,大陆各大公司得以充分开发互联网新平台,以及直接引进国际一流节目的版权。除了以《这就是原创》、《即刻电音》、《中国新说唱》、《我是唱作人》、《乐队的夏天》等本土音乐类综艺节目占据华语市场,大陆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实现了音乐行业与互联网的迅速结合、专业与业余音乐人门槛的破除,音乐人也借助各大音乐平台的扶持,用去中心化换来了多元与活跃,塑造了自下而上的大陆音乐产业。

跳出传统唱片经纪公司这一单一“造星模式”后,大陆音乐人对台湾乐坛的影响和冲击,也超出了以往传统明星的个人效应。2012年大陆所诞生的一批民谣音乐人,如马頔、万能青年旅店、宋冬野,用独特的人文气息弥补了台湾创作空间中的固有缺陷,成为台湾乐坛的稀缺资源,吸引了大批台湾文青歌迷。

下一个周杰伦在大陆?从乐坛看30年两岸文化互通(组图) - 13
大陆新生代民谣歌手马頔

大陆音乐人不再模仿港台艺人,与此同时台湾金曲奖也更加开放,不再属于传统“港台风格”天王天后们的专场。2014年尚且在大陆名不见经传的李荣浩,以个人首张专辑《模特》入围金曲奖最佳国语专辑奖、最佳作词人奖、最佳专辑制作人奖、最佳国语男歌手奖、最佳新人奖5项大奖,并最终夺得最佳新人奖,成为“最强黑马”。

不同于早年那英、王菲这样被港台唱片工业打造出来的天后,后来涌现的大陆音乐人乃“大陆制造”。他们个性鲜明清晰,用创新大胆的原创音乐和接近国际水准的制作理念,反而填补了台湾流行音乐中的空白,打动了台湾听众和业内同行。但反过来,台湾新生代歌手在大陆的影响力反而减弱,加上大陆自产的偶像歌手们先后涌现,进一步导致他们不太像过去那般受到万千追捧。

2005年前后,台湾作词人姚谦将工作重心转移至大陆。那时他便断言,下一个周杰伦应该出自大陆。

大陆的经济潜力、资源体量、创新活力及其所孕育的多元性,终究使得两岸文化各领域交流中,出现了翻转的现象。说巧不巧,文化交流中的翻转与两岸关系的新波动几乎同时出现,后者不时为前者制造插曲甚至噪音。

《我是歌手》在台湾爆红,引发当时的民进党主席苏贞昌的“统战”说,他甚至煞有介事地要台湾民众警惕大陆对台“入岛、入户、入脑”。在台湾受到欢迎的影音平台和影视作品也一度遭到阻挠,爱奇艺赴台设立公司未果,甚至被民进党当局的“爱奇艺条款”所阻挠。

此外,意识形态对立的政治炒作,也干扰了两岸艺人们的正常创作与人员往来。这些都是上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不曾遇到的现象。

下一个周杰伦在大陆?从乐坛看30年两岸文化互通(组图) - 14
歌手谭维维与台湾著名歌手王心凌合唱台湾乐队“草东没有派对”的歌曲《山海》

但市场和民间喜好不会被个别政治人物所左右。在台湾,TikTok用户已接近420万,18至24岁年轻用户更是接近四成,不少人借此观看与大陆用户相同的内容。回到音乐圈,杨宗纬等台湾歌手开始更多地采用大陆音乐人的创作与制作;在大陆音乐人的影响下,草东没有派对、老王乐队、显然乐队、告五人等台湾本土独立乐队,已经在咬字中唱出了“京腔”,曲风也体现出北国的厚重与豪爽。

今年7月2日,“摇滚教父”崔健以单曲《飞狗》获得台湾金曲奖最佳华语男歌手奖,在两岸社交媒体均引发热议,再度证明了金曲奖并非两岸音乐人的隔离带。而就在四个月前,罗大佑的微信视频号直播演唱会,吸引了4186万在线听众发出共鸣,其中绝大多数,自然来自大陆。

分别来自两岸的两位摇滚教父级人物,早在30年前便影响着彼此的听众和同行。30年后,他们依然得到了业内和民间的认同与关注。

交流并非博弈,所谓“此消彼长“更无关近忧远虑。特定时空的杂音与曲折,也无法阻止用同一种语言歌唱的人们继续共鸣、共振。中华文化终究是大家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九二共识”30年所见证的两岸文化交流历程,便是对此最好的佐证。

过去30年,两岸文化通过歌声穿透了隔阂,打开了关闭的大门。进入新的时期,华语音乐势必为两岸民众带来更强烈的同感与互通;共同文化土壤滋生的多彩果实,也必将为两岸同胞所共识、共赏、共享;两岸文化交融的大门,自然也会愈发开放。

本文转载自凤凰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6)
定蠢 2022-09-05 回复
希望两岸能够通过文化的软实力来交流
寺唯天鑫 2022-09-05 回复
音乐就是对两岸关系最大的祝福
tina_watermelon 2022-09-05 回复
周杰伦是粉丝心中最骄傲的哥
随遇而安的人 2022-09-05
因为他咬字不准确~配契约五音不全~炒作嫌疑比较大
Chens花心 2022-09-05 回复
周杰伦的粉红海超美的~
bhead 2022-09-05 回复
商业化的音乐市场,没有什么文化可言的~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