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让位于政治?二十大为何会引发中国经济走向担忧(组图)
本文转载自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中文,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就在新一届中共政治局及七人常委上周日(10月23日)尘埃落定之后的周一首个交易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超千点,创下了2008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其中,互联网巨头领跌大盘,腾讯控股和阿里巴巴跌幅都超过10%。
在中国A股三大股指方面,24日跌幅也都超过2%,26日三大股指反弹。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指出,由于中国经济突飞的日子不再,习近平第三任期愿意为了政治目标而牺牲成长。(AP: Sergei Bobylev, Sputnik, Kremlin Pool Photo)
在人民对对美元汇率方面,在岸人民币10月25日刷新15年新低。26日,在岸及离岸价收复7.2元兑1美元关口。
这一轮股市波动发生在二十大刚刚结束并宣布新一届中共领导层的敏感时期。许多人猜测这是否意味着投资者用脚对中国的经济前景进行投票?而此时正值国际经济大环境走向疲弱,中国的新领导层将带领这个第二大经济体走向何方?
史鹤凌教授也对习近平第三任时代的经济政策感到担忧。(Supplied)
墨尔本蒙纳士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史鹤凌认为投资者在以抛售股票的方式来表达对中国经济的担忧。
他说:“[投资者感到二十大]更多的会比较倾向于意识形态,要比较倾向于政治方面,然后从国内经济的角度来讲很可能不大会[予以特别关注]。”
“就是说在二十大的报告当中,[习近平]很少提到改革开放的事,而且在二十大的报告当中也很少提到市场,更多的可能是提到了国有企业的改制,”他说。
“那么给投资者一个非常强的一个信号,就是说中国的经济的整个政策会转向......我相信国外的投资者,也包括国内的一些投资者肯定对中国的前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失望。”
前不久,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也指出,由于中国经济突飞的日子不再,习近平在第三任期愿意为了政治目标而牺牲经济增长。
然而,悉尼大学商学院的李薇博士却不这样认为。
她说:“习近平[在二十大闭幕式上曾]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我觉得这预示着要继续开放,尤其会是会增强吸引外资的力度。”
中国经济现状如何?
疫情封控与全球经济走下坡都是中国经济走向低迷的因素,还有就是中国政治的不确定性。(Reuters: Aly Song)
本周一(10月24日),曾经被中国国家统计局暂停发布的今年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得到了公布,三季度GDP增幅为3.9%。这意味着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的GDP增长了3%。
史鹤凌副教授认为这个数字并不算太差,因为现在全球的经济都在下滑,所以中国如果在季度能实现3.9%的话,应该是表现不错的。
但是史鹤凌副教授也指出:“中国政府预定的2022年GDP的增长率是在5%以上,那么如果是这个季度是3.9%,你稍微计算一下,加上前两个季度,特别是第二季度非常差的GDP增长的话,那么今年的5.5%的GDP增长目标是肯定完成不了的。”
李薇博士预计中国今年的GDP增长应该在2%到4%之间。
动态清零下的制造业与服务业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字显示,今年三季度,第二产业(即制造业)增长5.2%,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只增长了3.2%。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目前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其实就是保住制造业而忽视了服务业。
新加坡华侨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谢栋铭也赞同这一观点。
谢栋铭先生说在一个比烂的时代,中国和美国各有优势、劣势。(supplied)
“制造业的PMI(采购经理指数,即通过对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汇总出来的指数,能够反映经济的变化趋势)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我们看到最新的数据也是回到了50以上(即出现了增长),但是服务业的PMI相对来说还是面临很大的压力。在这背后其实反映出了这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他说中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很大,是第一个需要被保住的行业。这不仅关系到一些短期的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关系到中国在全球分工的地位以及中长期的竞争力。
疲软的房地产行业
新加坡为总部的华侨银行的谢栋铭说中国目前面对的房地产暴雷不及18年前的银行危机来得凶猛。(Flickr: Tauno Tõhk)
自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恒大暴雷之后,目前多家房地产公司因为还不上高额贷款而前途未卜。
曾经一度对地方财政意义重大的房地产行业现在面对的是疲软、烂尾楼增加的不稳定情况。
谢栋铭先生说,如果房地产市场放缓,受到冲击的不仅仅是房地产市场或就业市场,而是整个上下游的产业链条,这个链条是中国经济过去十几二十年非常依赖的链条,所以房地产市场稳健与否对中国经济意义重大。
二十大后的中国经济走向
中共二十大新闻发言人孙业礼本月中在北京表示,中国经济的新发展格局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有担心认为这是否会变成只关注内部循环。孙业礼表示这样的担心是“不必要的”。他说内循环并非封闭的国内单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更好联通。
谢栋铭认为,目前在外部压力之下(例如类似俄罗斯被西方踢出全球金融系统,产业链去中国化),中国可能不得不依靠内循环来生存。但是大家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特别是中国,没有人希望中国很快就跟全球脱钩。如果能够继续受益于外循环,当然是件非常好的事情。
谢栋铭还表示,从某种程度来说,疫情本身也是对中国经济的一种考验,而从目前来看,“中国经济的韧性还算很强”。
中美博弈是最大变数
蒙纳士大学教授史鹤凌认为人民币距离国际化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REUTERS: Thomas White/File)
分析认为,中美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以及高科技产业链领域的中美博弈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变数。如何管控这些潜在冲突将对中国未来几年经济的走势起到关键作用。
史鹤凌副教授认为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中美之间发生经济摩擦没有一个赢家。
“相比而言的话,中国损失可能会更大,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纯粹从进出口角度,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是完全靠出口支撑的。第二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正处于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不进入高端产业,经济就会被限制在目前中等收入程度上,进入不了富裕国家行列)之中。”
史鹤凌副教授同时指出,中国如果坚持开放的话,很有可能是能跳出中等收入陷阱,但中国如果现在在所谓国家安全方面坚持斗争和对抗的话,那么中国最大的损失就是中国本身。
在新兴领域异军突起
李薇博士说,随着世界经济走进衰退,中国经济要依靠独门绝技趟出一条出路来。(ABC News: Dan Irvine)
李薇博士指出中国经济今后五至十年的发力点在新兴产业上。
她说中国现在在碳中和领域正在进行积极布局,不仅是有一些比较大型的具有全球规模的风电企业,还有在电动汽车方面,中国也是有很多相关的品牌,在电动汽车的产业链方面有很强的优势。
“新能源方面也是中国在产业链的布局,是一个比较长远的一个布局,”李薇博士说。
对私营经济加强掌控引发市场忧虑
近来,有外媒对习近平可能强化党对商业和社会的控制而感到担忧。新一届领导班子可能在经济上恢复老派的管理方式,加强对私营企业的掌控。这被认为在走回头路。
CNN曾报道指出,北京声称,要以更严厉的法规限制过于强大的企业并保护消费者。然而这些措施让房地产和科技行业感到窒息,引发对中国经济未来自主创新动力的担忧。
评论认为再加上习近平和六位“yes”先生们的辅佐,很可能在经济出了问题后,难以迅速自行修正。
就在专家广泛预期世界经济可能于2023年面临寒冬之际,中国经济随着新一届领导层上任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又给市场增添忧虑。
本文转载自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中文,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