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可以通过五国联盟遏制中国(一):为什么日本正在为可能的对华战争做准备?
本文转载自加美财经,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随着印度-太平洋地区的冲突看起来越来越有可能,著名战略学者哈尔·布兰德斯在其彭博社专栏上发布了一组系列报道,逐个分析了美国在与中国的竞争中,以及未来可能爆发的战争中所依赖的伙伴国家,它们分别是: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和英国。加美财经编译,不代表支持其中观点或者其中事实。
中美竞争是一个全球性事件,但竞争的核心发生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这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最活跃、战略地位最重要的地区。在印太地区,中国对美国的力量以及美国力量所支撑起来的国际体系的挑战最为严峻。印太地区也是中美之间最可能发生直接战争的地方。
在这里,四个关键国家可以通过它们的外交和战略选择,来塑造中美对决的结果。
就在仅仅两年前,认为中国大陆可能入侵台湾,或以其他方式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引发重大地区冲突,仍是一种很边缘的意见。而现在至少在华盛顿,这种观点正在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基本常识。
我越来越多地听到美国官员,包括那些很难说是鹰派的官员在私下里说:美国和中国可能会在未来三到五年内进行一次实力测试。美国海军的最高级军官表示,一场战斗可能会在比这个期限更近的时刻到来。
“实力测试”的想法认为:中国大陆日益增长的夺取台湾和重塑区域的野心,即将撞上美国阻止这一情况发生的坚定决心。
迈克尔·马丁·吉尔迪(英语:Michael Martin Gilday;1962年10月10日-)是美国海军军官,现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2019年7月起)今年10月19日在大西洋理事会上,吉尔迪说:随着中国和俄罗斯变得更加咄咄逼人,美国海军采取了“今晚即战”的心态。U.S. Navy,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如果有一场美中战争,将不仅仅是一场关于台湾或其他热点地区的战斗,而将是在一个关键地区争夺霸权,以及随之而来的争夺全球影响力的斗争。
如果中国打败了美国,就粉碎美国的军事力量以及全世界对美国的信心。同时在亚洲的整个海滨地区,还会加强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主张,即“东升西降”;而如果华盛顿打败了北京,那么就和中国注定要在亚洲和其他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的想法说再见。
无论谁赢,美中战争都会产生连带影响。冲突可能会在地理上扩大,因为五角大楼一定会封锁中国的能源进口,或将中国的海军舰艇作为目标,而无论舰船在哪里被发现。
战争将引发一场经济地震,撕裂全球供应链,扰乱地球上一些最有利可图的贸易路线;并将会有一个非常真实的核升级的前景;而西太平洋的战争将不仅仅是一场中美之间的决斗,它的走向可能会根据其他国家的自身战略定位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大陆在台海战争中的表现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反华联盟的规模和实力如何。美国是否能在太平洋的广大地区执行有效的行动,取决于它从伙伴和盟友那里得到什么样的支持,包括后勤和军事支持。没有直接加入战斗的国家,仍然可以通过允许(或拒绝)华盛顿进入港口和机场,补充耗尽的美国弹药库存来发挥作用,或者通过加入对北京的经济和技术惩罚来发挥作用。
不幸的是,从华盛顿的角度来看,围绕这个问题并没有多少确定性。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缺乏一个类似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单一区域性军事联盟,因此对中国侵略的任何回应都将是一场地缘政治的混乱游戏。
在接下来的两周里,我将前往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和英国,了解这四个关键国家是如何考虑一场他们希望永远不会发生的战争的。这些国家包括四方安全对话(Quad,即: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和美国)和AUKUS(澳大利亚,英国,美国),这是印太地区最重要的两个小型多边安全安排。
总体而言,它们包括美国的三个亲密盟友和一个有时距离较为遥远的安全伙伴:印度。在还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它们已经深深地卷入了塑造印度-太平洋未来的斗争中。如果战争爆发,它们将是华盛顿获得广泛国际支持的最佳筹码,但它们都将面临是否以及如何应对的艰难选择。
美国在没有盟友的情况下,在西太平洋地区参与的战争是一场很有可能失败的战争。如果美国在一个大型民主联盟的领导下进行战争,中国可能根本无法获胜。中国越是担心后一种情况,就越是不敢首先使用武力。
中美竞争是对印度洋-太平洋霸权的争夺。但在这两个国家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选择中间,一系列中型强国将对谁获胜拥有发言权。
为什么日本正在为可能的对华战争做准备?
中国侵略的威胁正在日本的国家政策中产生一场悄然的革命,日本官员们正在推动国家做好战斗的准备。
如果中国大陆要攻击台湾,它将不仅仅面对一个敌对的超级大国,还可能不得不面对其长期的地区对手日本。几个世纪以来,日本和中国一直在争夺东亚的霸权;有时,它们会威胁到对方的生存。
今天,正如我在东京与日本官员和分析人士的三天会谈中发现的那样:中国的侵略威胁,正在日本的国家政策中产生一场悄然的革命,并推动国家做好战斗的准备。
对美国来说,中国是一个危险但遥远的挑战。对日本来说,中国是近在隔壁的生存危险。在美国领导人宣布大国竞争回归的几年前,日本官员就警告说中国不怀好意。随着中国的能力变得更加强大,其在台湾海峡的行为也像波涛一样更加汹涌,东京的担忧也越来越强烈。
我访问东京时,天气很好,但很有一种风暴即将来临的感觉。岸田文雄首相在6月警告说:“今天的乌克兰可能是明天的东亚”。
同月,约90%的日本公众认为本国应准备迎接中国大陆对台湾的入侵。那正好是在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访问台北后,向日本专属经济区发射弹道导弹,从而加剧了紧张局势。
在东京就像在华盛顿一样,对于何时战争风险最大,甚至习近平是否会在一场高风险的军事赌博中冒险,意见不一。
一些官员告诉我,习近平最近的人事改革,包括将一名参加过中国1979年对越南的最后一次战争的老兵(张又侠),和一名与台湾隔海相望的中国军队的前指挥官(何卫东)安排在中央军事委员会的两个最高位置(副主席),相当于建立了一个“战争委员会”。
不过,还有人反驳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未来几年内将缺乏入侵台湾所需的关键能力,例如足够的两栖登陆艇。
但几乎没有人反对日本必须为麻烦做好准备,因为中国大陆以武力夺取台湾,对日本来说是灾难性的。如果台湾沦陷,位于日本群岛最西南端的岛屿可能变得无法防御。而且中国可以限制日本的重要贸易路线,增加在有争议的尖阁群岛(注,中国称为钓鱼台列屿)周围的压力,并以其他方式胁迫其历史宿敌。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政府尽可能强烈地表示:不会在台湾被征服时袖手旁观。鉴于1945年后日本对使用武力的厌恶,日本现在的表态很难得。日本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区域军事大国,正在迅速加强其威慑和防御能力。
日本计划到2027年将国防开支增加近一倍,正在把本国西南的一些岛屿变成布满反舰导弹和防空设施的支点;据说日本还计划利用其极高质量的潜艇舰队来遏制中国海军的进攻。东京还在努力获得美国战斧式巡航导弹,和其他可能针对中国大陆的“反击”能力。
大鲸级潜艇是日本海上自卫队最新型式的潜艇,吨位3000吨,为全球吨位最大的已服役作战用常规潜艇。日本在2010年决定潜艇舰队规模从16艘扩军后,目前总共拥有三级(大鲸1、苍龙12、亲潮9)共计22艘潜艇,军事观察界普遍认为日本常规潜艇技术水平远远高于中国常规潜艇。图为2021年10月14日大鲸级二号舰白鲸号潜艇(SS-514)下水。Hunini,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其中一些举动,被证明是对非常真实的朝鲜威胁的应对措施。朝鲜发射弹道导弹,引发了日本北部和中部居民寻求掩护的警报,使我在抵达东京时感到气氛很活跃。但日本官员私下对我承认,与平壤的每一次危机,都加强了他们想要获得能抵御中国侵略的武器的论点。
同时,与美国的合作越来越深入,美国和日本军队加强了共同训练,包括本月在南部几个岛屿附近的大规模演习,并准备联合作战行动计划,以防台海爆发冲突。
这些措施是更大转变的一部分,曾经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蹂躏其邻国的日本,目前已经成为印度-太平洋安全的支柱。当美国在特朗普总统的领导下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贸易协定(TPP)时,日本挽救了这一协定的精简版(CPTPP),以作为对中国影响力的制衡。
日本官员正在沿着从澳大利亚到印度的方向,编织一个安全伙伴关系网,旨在加强对中国扩张的制约。东京甚至提出了维护“自由和开放的印度-太平洋”(FOIP)的概念,这个词现在已被华盛顿挪用。
可以肯定的是,这只是一场只进行了一半的革命。国防开支翻倍也只是让日本的军事支出仅占GDP的2%。日本的宪法仍然对外交和国防政策施加了严重限制。但总体趋势是明确的,而且很可能是持久的。曾经被认为是鸽派的岸田文雄正在执行比他更鹰派的前任安倍晋三所设想的政策,而且没有像更激进的安倍晋三那样引起巨大的反弹。
这对华盛顿来说是个好消息。获得进入日本基地的权利和日本自卫队的参与,将使台湾战争的获胜概率对美国更为有利。一个在二战后作为单向安全保障启动的联盟(即美国单方面保护日本),正在稳步发展为一个更真实的伙伴关系。
这并不是说,日美这两个国家是步调一致的。美国政治的动荡和特朗普时代的遗留问题,导致人们对美国的长期可靠性的担忧挥之不去。正如我在东京了解到的那样,日本的智囊团正在悄悄研究地缘政治的“B计划”(或“A计划”),以防特朗普重新上台。
使日本今天成为美国更好的盟友的军事投资和外交投资,是对未来美国退缩到孤立主义或愤怒的单边主义的保险。
与我交谈的日本外交官和美国外交官还担心:华盛顿有时会把支持台湾的象征性方面,如佩洛西的访问或承认台湾为独立国家的呼吁,提升到了加强其实质性防御的具体行动上。日本更喜欢没有挑衅的威慑,而美国则定期进行没有威慑的挑衅。这不是处理一个危险对手的好方法,也不是让美国的唯一最重要的盟友留在身边的好方法。
本文转载自加美财经,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