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28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1102

历史性突破!看这艘150多年前古船如何重见天日(组图)

2022-11-23 来源: 瞭望智库 原文链接 评论4条

中国水下考古取得新的历史性突破:在长江口横沙水域,我国迄今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被成功实施整体打捞,这艘清代同治年间的贸易商船时隔150多年后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

历史性突破!看这艘150多年前古船如何重见天日(组图) - 1

11月21日拍摄的长江口二号古船桅杆出水画面。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长江口二号沉船之时,正是上海开埠初期。古船满载着上海开埠信息,犹如一枚“时空胶囊”沉落海底,其中蕴藏不少悬念。这艘古船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如何让沉睡海底的遗珍重见天日?从历史深处而来,它将驶向何方?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01

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实施整体打捞,7年水下考古已探明古船基本情况

在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专用工程船“奋力”轮的指挥部里,一面大屏实时显示古船抬升高度、压力等实时动态。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和同事们紧张又激动地盯着一行行参数。

从2015年发现古船到如今古船整体打捞出水,褚晓波一路参与和见证。尽管一夜没睡,他的语气里还是难掩兴奋:“打捞从11月20日晚上8时启动,凌晨0时40分桅杆率先出水,共历时4个多小时。大家前期陆上准备得充分,到了水下整体进展很顺利!”

古船是如何“破浪而出”的?“形象一点来说,我们做了一个比古船更大的‘考古沉箱’,将古船船身、周边淤泥和海水紧紧包裹在22根钢铁弧形梁构成的、整体重达8800余吨沉箱中,以每小时约4米的速度提升出水。”褚晓波说。

为何要让古船“重见天日”?“长江口二号古船受水流冲刷严重,特别是随着长江口水势流向改变,河床由淤积转变为快速下切,致使古船加速露出河床表面,船体面临严重安全威胁。”据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杨介绍,为防止古船遭到自然和人为破坏,研究人员决定对其实施整体打捞与保护。

历史性突破!看这艘150多年前古船如何重见天日(组图) - 2

11月20日拍摄的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出水施工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古船整体打捞出水准备工作与文物考古研究保护同步进行。经过7年水下考古,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基本情况已探明: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木质帆船,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1875年),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残长约38.1米、宽约9.9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

古船上部的船艏、缆桩、主桅杆、左右舷等结构完整,从目前的勘测情况看,推测为清代上海广为使用的沙船的可能性最大。

02

世界首创整体打捞技术获得成功,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

褚晓波告诉记者,木质沉船结构脆弱,船与河床之间吸附力强,在完好保护的前提下,把古船连泥带水打捞上来难度非常高。

如何为长江口二号古船“量身定制”整体打捞方案?在国家文物局同意采取整体打捞方式对长江口二号古船进行保护后,上海市文物局会同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集成当前世界最先进的打捞工艺、技术路线、设备制造,联合多家单位大力攻关协作,最终研究并形成了世界首创的技术方案——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

历史性突破!看这艘150多年前古船如何重见天日(组图) - 3

“简单来讲,就是用建核电站、修地铁隧道的技术打捞古船。”褚晓波说,这一方案创造性地融合了核电弧形梁加工工艺、隧道盾构掘进工艺、沉管隧道对接工艺,并运用液压同步提升技术、综合监控系统等全球高新技术,凝结着“大国重器”的创新智慧。

弧形梁,是打捞装置中唯一的运动部件,也是打捞起沉船的关键。据上海电气(4.130, 0.00, 0.00%)核电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工程事业部高级工程师张凤武介绍,22根巨型弧形梁打入河床表面,穿过整个古沉船的底部,一节一节的弧形梁相互连接,穿插形成一个巨大的半圆柱沉箱,最终把整条古船及其附着的泥沙与海水完整包裹并打捞出来。

弧形梁不只是梁,也是一个大型的掘进机构。它的顶部是威力强劲的隧道盾构掘进装置,尾部搭载推力巨大的隧道盾构推进装置,可以从古沉船底部快速掘进、击穿长江口海底厚厚的泥沙甚至岩石杂物。据了解,在全国,能制造如此巨大工程设备的车床仅有数台。

“用造隧道的技术来打捞水下沉船,这在全世界水下考古中还是首次。依靠我国的高端制造能力,这样的高科技方案可以最大限度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原生性和完整性。”褚晓波说。

为了平稳安全提升弧形梁形成的沉箱并顺利将其护送至船坞,全球首条古船整体打捞专用工程船“奋力”轮应运而生。“奋力”轮长130米,宽34米,型深9米,设计吃水6米,两端设有同步提升装置,从而保证了提升过程的稳定性。从空中俯瞰,船中部有一个长56米、宽20米的“大开口”,也称月池,是这艘船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褚晓波将这艘船比喻为“袋鼠妈妈”:“穿梁完成后,弧形梁沉箱装载着古船直接由‘奋力’轮从海底提上来,放到月池‘口袋’中,之后再转运、卸载到船坞。这相当于‘奋力’轮一艘船就能完成抬浮、运输、进坞、卸载等通常需要三四艘船才能完成的工序,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也避免多次吊运古船而破坏文物的风险。

“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是科技创新赋能水下考古的实例,也是水下工程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结合。”褚晓波说,这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海洋工程能力的飞跃,为水下考古整体打捞模式提供了新方法、开辟了新思路、增加了新案例,也为世界水下考古提供了中国理念、中国经验。

03

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

据翟杨介绍,从文物本体看,长江口二号古船是罕见的保存完好的木质贸易帆船,体量巨大,长38.1米,是“南海一号”的1.5倍。长江口二号古船上船货数量巨大,仅小范围清理,就出水600余件完整和可复原的景德镇窑瓷器,仅一件高60厘米的嫁妆瓶内就塞满了50件青花团龙杯。瓷器种类丰富,有青花、粉彩、单色釉、窑变釉等,为清同治时期瓷器提供了断代和组合标尺。此外,还出水了宜兴紫砂、“时泰”木桶等文物。可以说,长江口二号古船是关于晚清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填补了清代同治时期水下考古的空白。

长江口二号古船本身也是一件大文物,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古船船体和船用属具保存较好,大量船上生活物品展现了清代晚期商船航行与船上生活的生动画面,是当时船舶社会的实物反映。

上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之一,长江口则处于“黄金水道”的入海口和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点。“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发现,印证了上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更是近代上海作为东亚乃至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的珍贵历史见证。”上海市文物局局长方世忠说。

作为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长江口二号古船填补了我国清代晚期大型木帆船研究空白。船体的完整性和丰富的船载文物,也为研究中国近代经济贸易史、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史和近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资料。

04

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积极探索

打捞出水后,“古船”去哪了?

“11月21日下午‘奋力’轮先驶入上海横沙岛码头,在那儿进行‘修整’。”褚晓波说,古船的桅杆和一些隔舱板都露出了水面,而这些木质材料此前在水下浸泡了150多年,因此需要对它们进行支撑加固、保水等基础保护工作。

按计划,长江口二号古船将在几天后由“奋力”轮带入杨浦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昔日的老船坞将变身考古大棚和古船实验室,后续的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也将持续进行,逐步揭开这艘清代古沉船的未解之谜。未来,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也将在这里落成。

在《“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中,长江口二号古船被列入中国水下考古重大项目。“我们现在完成了整体打捞迁移工作,但长江口二号考古和保护工作才刚刚开始。”褚晓波说,下一步要先建考古临时大棚,在恒温恒湿的室内环境进行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此外还要同步筹建博物馆。

翟杨说,将重点分析古船遗址埋藏过程和船上聚落景观,对古船建造、航线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研究,开展古船及文物与其生产地、制造地、运输地、消费地社会的比较研究,力求在国内外广泛的时空框架中,充分发掘阐释其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

考古不止面朝土地,“面朝大海”是它迷人的另一面。我国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价值巨大的水下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口二号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是新时代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砥砺奋进、发展壮大的生动缩影,为深化中华海洋文明研究和文明交流互鉴研究提供了有力实证,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了积极探索。”褚晓波说。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4)
Google谷哥 2022-11-23 回复
挺有价值
小熊 2022-11-23 回复
历史需要被挖掘
李_明明 2022-11-23 回复
666
Gentiana-麻花 2022-11-23 回复
干得好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