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25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1001

聚焦中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复苏(图)

2023-01-18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陈敏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通胀持续朝2%回落以及美联储考虑放宽政策的条件具备,成长板块和风险较高的信用债将变得更具吸引力。

聚焦中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复苏(图) - 1

动荡起伏的2022年落下帷幕,而全球市场最关注的事件之一则刚刚拉开序幕。在经过三年的抗疫历程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采取果断措施推动经济复苏。

形势在去年12月出现转折。目前为止,中国对防疫政策的调整和对经济的支持措施都相当迅速,范围也非常广泛。

在去年12月中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决策者表示将支持消费和民营企业并稳定房地产市场。在释放出稳增长论调的同时,当月政府也宣布放宽隔离管控措施。

首先,政府取消了对新冠病毒感染者的集中隔离要求。国家卫健委宣布,从2023年1月8日起取消入境人员核酸检测。这是一项重要的进展,对中国经济、国际旅游和在华经营的外企都有着重大影响。

鉴于卫健委将新冠病毒感染管理等级降为“乙类乙管”,未来再度实施封控的可能性不大。政府目前的防疫立场已转为与病毒共存。

步入2023年,我们认为中国下一阶段的复苏前景可期。不过,投资者应该对未来保持清晰的判断。

复苏之路较为颠簸

相对于增长急剧放缓的发达市场,我们认为中国消费势头有望在2023年复苏。随着经济加速恢复常态,2023年全年GDP增长可望回升至5%左右。

不过,尽管中国在新的防疫指引下重新开放的步伐大幅加快,但医疗系统面临的挑战也显著增加。

鉴于重新开放后感染人数迅速增加,短期内增长可能依然缓慢,因为员工在家休养令企业运营受到影响。有报道称,中国官员估计在12月的前20天,约有2.5亿人(占总人口的18%)感染新冠病毒。在即将到来的春节期间,大量人员流动可能会使全国的病例再次激增。

事实上,对于全球许多国家来说,退出防疫措施都并非易事,无论是由于对接种疫苗的疑虑还是医疗资源紧张。就此而言,中国也不例外。我们认为,感染相关数据达到峰值和出行情况的改善都是支持经济基本面持续反弹的关键因素。

在投资部署方面,我们认为期权策略有助于把握中国股票的进一步上行空间,也能缓解全面有序地放开之前的市场波动。随着政策转变,“防疫政策优化下的受益者”包括制药和医疗设备、消费品、交通运输、资本品和材料等板块。由于中概股从美国退市的风险缓解,互联网平台也处于有利地位。这些板块的营收有望增长,而且,即使在近期中国股市全面反弹后,其估值也可能上调。

房地产方面,中国政府有可能推出更多需求面措施以稳定住房销售,比如降低税费甚至是发放补贴,而12月住房销售继续下滑,全年同比降幅达40-50%。随着佛山和东莞宣布全面取消限购,更多大城市可能也会推出类似措施。短期内,优质开发商可望通过贷款和发债进行再融资,长期可能通过股权融资和发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来降低杠杆率。

有鉴于此,投资级和BB级信用债可望进一步上行。继政府于11月中推出“金融16条”纾困措施后,中国房企投资级债总回报指数已上涨7%,BB级指数劲扬49%,两者收益率有望在未来6至12个月进一步分别收窄至6.5%和15%。

在2023年,随着出境旅游和进口消费增加,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应会减少。在投资资金流入的有利情况下,这虽可能减缓人民币稳步升值的势头,但不会改变其走势。倘若重新开放的步伐较预期快,美元兑人民币可能在2023年上半年就达到我们预测的2023年9月目标价6.7水平。

保持灵活至关重要

大致来说,中国的重新开放符合我们的总体观点,即2023年全球市场的走势可能将受到中国以及全球各国政策转变的驱动。

在美国,最新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表明仍需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我们预计标普500指数成分股盈利将在2023年收缩4%,而目前自下而上的市场预测为增长5%,我们认为这可能过于乐观。

因此,市场震荡行情可能还未结束。我们预计今年美国通胀、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将出现拐点,但持续回升的基本面条件可能尚不具备。

总体而言,我们继续在股票中采取防御性立场,也看好优质债券。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通胀持续朝2%回落以及美联储考虑放宽政策的条件具备,成长板块和风险较高的信用债将变得更具吸引力。在此之前,我们建议投资者灵活应对并保持审慎。

2022 年对投资者来说实属不易。但从长远来看,较低的股票估值和较高的债券收益率意味着多元化投资组合的长期回报可观。这也是我们对未来保持乐观的原因。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