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30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1061

硅谷大厂L5们:这场科技企业寒冬中的幸存者(组图)

2023-04-10 来源: 36氪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卧槽!劈柴夜里给员工发邮件了!我司裁员了!”

清晨7点,被同事微信轰炸而提前惊醒的小石光着脚从卧室冲到了书房,开始查公司的邮箱。

接下来的半个小时,他先确认了自己没有被开,然后在公司内部系统里搜自己好朋友的名字和合作组成员的名字,再在微信里询问在同间公司的好友们。

虽然成功存活,但还是冲击很大。

就在一周前,哪怕别的大厂都已经开始大规模裁员,小石都坚信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Google身上。

毕竟,这间从车库起家的科技巨头的上一次大规模裁员可以追溯到2008年金融危机时。那时,他们裁了300名员工,占总员工人数的2%。与此同时,它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十九年间股价翻50倍就是最好的证明。

早期加入的员工早就实现了财富自由,而从毕业后就进入Google,已在Google工作了将近七年,职级为L5高级工程师的小石也一直对自己的东家充满信心。他甚至在买房时都不舍得卖公司发的股票,因为那是他眼中“稳定的投资品”。

很快,小石的朋友都回了微信。大家都确认安全。但也都不约而同地迅速达成了共识,“接下来的日子要苟着了”。

过去几年,“苟着”是最不应该和这帮L5们联系在一起的词。因为L5是一个硅谷程序员职业生涯里的第一个黄金期,可躺平,可转组,可跳槽,也可继续留在大公司里爬梯子。

然而,随着过度繁荣戛然而止,谈职业生涯规划已经变得太奢侈。但“苟着”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它是现实条件下需求层次的降级:即自我实现暂时让位于生存需求。

01 稳定

L(Level)是Google对其工程师使用的职级系统,L5的官方叫法是“Senior Software Engineer”(高级软件工程师)。

在硅谷,每家大厂都有属于自己的职级系统,框架和逻辑上大差不差,且相互之间都有着这个行业里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对应。

比如Google的起始级别是L3,它的L5在Meta对应的是资深E5和初级E6,在Amazon对应的是初级L6。本文中我且用L5来概括这个范围的各大厂工程师们。

中美之间的职级对应方差就更大一些。比较流行的说法是Google的L5可以对应到阿里P8。

硅谷大厂L5们:这场科技企业寒冬中的幸存者(组图) - 1

图为几家北美大厂职级对应图。来源:level.fyi

这个级别的工程师通常已经有了5-7年的工作经验,年纪30岁上下,年薪在30-40万美元之间。技术上已逐渐成熟,组织架构能力也初步形成。

硅谷大厂L5们:这场科技企业寒冬中的幸存者(组图) - 2

图为Google L3-L5工程师的平均薪资。来源:level.fyi

市场繁荣时,L5们炙手可热:上可带团队,下可撸代码。跳槽狂涨薪,躺平无压力。

他们也是猎头和HR眼里的香饽饽。几乎每个L5的邮箱和LinkedIn里都躺满了各大公司和猎头的私信,因为他们“更加偏执行,但又有领导潜力,非常好用。同时,他们也有一些职业痛点,有上升的愿望”。

在升到L5前,很少会有人想着跳槽,几乎是无脑往上爬。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条路实在是不算难走。公司会有详细的培养手册告诉你对于每个级别有什么样的要求。在我采访的5位程序员中,所有人都赞同L4到L5的跨度远小于L5到L6的跨度。

小石回忆起自己刚入职时的状态:觉得工作好容易啊,每天抱着一大杯柠檬水,面无表情地对着屏幕敲代码就好了,毫无挑战。

而升到L5后,不仅要执行,还要规划,写代码的时间开始变少,开会的时间越来越多。需要面对更多的开放性问题,定义项目的scope(范围)和effort(所需资源),甚至需要自己开始探索一些项目。

“我在L3的时候还觉得我和L5没啥区别啊,你写我也能写。但是事实上,L5做了很多‘趟路’ 这样的工作。”

除了上升路径的稳定,L5的工作年限(5-7年)也几乎与美国的绿卡排期时间重合。这也就意味着,大部分的L5都没有了身份的限制,他们可以裸辞,可以创业,或者跳槽去不支持工作签证的startup,甚至被裁员了也不用承担几个月内找不到工作就必须离境的压力。

L5们迎来了职业生涯最有安全感的一段时期:能力成熟,身份稳定,收入可观,未来可期。

公司和L5也是双向奔赴:这批人好用,雇得起,有潜力。在22年末寒冬到来之前,为了抢这批人,各大厂屡屡刷新所开薪水的上限。和疯狂的薪水一起极速膨胀起来的还有物价,硅谷人的信心,和房价。

这显然是不正常的。就像一列极速行驶的列车,所有乘客都眼睁睁看着前方就要脱轨了,却根本停不下来。

02 选择

L5本是一个大厂程序员选择最多的阶段。有人想跳带着技术和经验去外面看看,有人想留在大厂里继续往上爬,还有人想躺平,换一个轻松的组,花更多时间享受生活。

在寒冬到来之前,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很好的选择。

跳槽派通常会获得大幅的涨薪,涨幅通常在50%左右。如果是跳去中小厂,还会有更大的scope和自由度;

爬梯子派会有一条清晰的上升路径,他们可以换去自己更感兴趣,更有可能有产出的组,做visibility更高的项目;或者留在本身就很不错的现在的组,在老板强力的支持下,继续往前走;

躺平派甚至可以直接跟老板表达自己没有上升的野心,只想保持在这个级别,只要有稳定的产出就好。

小赵是其中的跳槽派。

跳槽前,他已在大厂工作了七年,中途也换了一些组,但发现自己遇到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遂跳去了一家工程师规模大概在一千人左右的中厂。

他跳槽的原因非常具有代表性:

第一是因为当时的薪水很低,完全低于所在级别的平均水平的。如果不跳槽,薪水就升不上去。

第二是因为他不太想继续在大厂拧螺丝钉了。因为大厂的组织架构的特性,哪怕到了L6/L7,仍然只是在拧螺丝钉,本质上仍然会被各种politics和规则限制。

小赵也曾尝试过在组内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我曾经在内部做了一个早期的原型,效果也非常好。我拿给我的manager看,他也觉得特别激动。但是这件事情后面就不了了之了。”

这种情况在大厂其实非常常见。大厂很容易迷惑这些年轻的程序员,让他们觉得资源是无限的。但实际上并不是。真的做事情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自己能调动的其实很有限。

一个L5是完全不具备在公司内调动资源的能力的。

仅仅因为在技术上做出了“cool things”就想推一个项目还远远不够,你还需要遵循一个“冗长”的流程:先把想法呈现出来,交给你的老板审核。说服他这不仅是技术上可实现的,并且是有商业价值和用户价值的。而不是只是显示这个东西很酷。

但是这个流程要走多久谁也不知道。因为它不仅取决于老板,还取决于这个项目本身需要消耗多少资源和整个团队的优先级。

小赵觉得限制他想做事情的不再是个人能力了。

这种感觉让人觉得很憋屈:明明有能力做,但却做不了。

正常市场下,小赵的选择非常主流,是众多国人程序员向职业生涯下一个阶段跨越的一种尝试。而且事实证明这种尝试的成功率并不低。

然而今非昔比。

小赵非常庆幸自己是在裁员潮前完成了跳槽。“如果是现在这种情况,我是肯定不会跳的。”

03 被动

逃过裁员这一劫的小石决定“苟着”了。虽然他本身也没有跳槽的计划,但是有选择的留在现在的位置,和因为没得选而被迫留在现在的位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

他的职业规划一直是先留在大厂里爬梯子。原因是“想看看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infra(架构)长什么样子”,“还想多积累大厂的经验。这个经验指的是更高阶层面的,比如说,给你一个资源你怎么用好它,一个系统化的流程怎么交付。”

哪怕是在裁员潮前,往L6爬的难度就很高:scope(项目范围)增大,开始涉及politics,除了技术,还要更多地处理组与组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中,运气也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你要在一个不错的团队,做一个曝光度很高的项目,且确保项目中途不被砍,能顺利上线,且你的老板很认可和支持你。

但之前,至少这样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因为大厂愿意烧钱来做尝试开新的组,做新的项目。比如Google就一直在靠搜索引擎挣的钱来养活其它很多一直在亏钱的组。

同时,员工在公司内部的转组也非常方便,不需要任何算法面试,只要跟对方组的leader打好招呼,且对方组有名额就可以直接转。

但是现在情况却变得很艰难。只要有新项目出现会有几个组来抢项目,而放在以前,这些项目本来都没人要。

内部转组通道也几乎关闭。那种“聊了好几个组再做选择”的买方市场不复存在。

留在现在的组还能不能顺利升职已经不再重要。或者说,即便知道它很重要,但是也无能为力。先活下来变成了最紧要的事情。

硅谷大厂L5们:这场科技企业寒冬中的幸存者(组图) - 3

图为近期部分公司裁员人数。来源:LayoffsTracker

哪怕干的活自己并不喜欢,哪怕心里有预感现在做的东西根本不会被市场认可,哪怕已经受够了天天拧螺丝的生活,大家都不敢轻举妄动。

小石说今年之后他的LinkedIn里的私信就越来越少了。跳槽是不可能跳槽的,躺平也是不可能躺平的。每个人都心里清楚,虽然大厂裁了很多人,但是startup只可能更不稳定;虽然努力工作并不能保证自己不被裁员,但是至少能让自己不那么心慌。

L5们的性价比也在降低。一位在“用高薪疯狂揽人”而闻名的某大厂HR告诉我,“像现在这样的市场,或者团队还比较小在发展阶段的时候,L6会更抢手。因为是多面手,有一些管理经理,也能干活。”

这种被动的局面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有经历过08年的前辈说,这才是刚刚开始。

04 幸存者

在这几年的社交网络上,硅谷的生活环境常因为太过同质化,标签化而被诟病。哪怕是两个不认识的人,只要报出你的年龄,你在的公司,你房子的所在区域的邮编,对方几乎就可以判断出你的生活状况。

L5是其中非常平凡的标签,在金字塔的中间,基数庞大。在硅谷这地方,一砖头拍下去能砸倒一片。

原本,这个标签后的每一个人想法都不一样,但是大环境又神奇地把他们的想法变得趋同:安全地度过这段时间,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基础上,见缝插针地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升职后依然留在本组的小石每天稳定地输出着代码、文档、会议,有空的时候他也会去看看别的组的文档。像最近很火的ChatGPT,他就会去看公司内部免费的学习资源。

跳槽后的小赵非常满意现在的生活。他的scope变大了很多,有了更大的ownership。“现在我可以说,如果我今天离职,那么手上的这个项目是肯定无法上线的。”在中厂的逻辑跟在大厂是不一样。不是拿死工资,而是股票所占比例会高很多。小赵觉得自己短期内应该不会被裁员,眼下先专注于把工作做好,等公司股票大涨。

他们最庆幸的是,这场科技寒冬对他们的影响只是职业生涯发展的暂时停摆,而没有蔓延到生活中。

向后看,有大量因为招聘停止/裁员而根本拿不到面试/被撕offer的应届生;

向前看,是有孩子要养,身上还大概率背着高杠杆的,失业之后压力陡增的前辈。

而这两种情况对他们的伤害都会有一些,但不致命:被裁了就干脆休息一阵子,没有高杠杆的前提下接一个降薪的offer也完全可以接受;因为身份的稳定,不用立刻离境,从而面临改变人生规划的境地。

同时,很多L5早都经历过类似裁员的事情:比如项目被砍,组被取消,被迫在内部重新找组。

小石在L3时就经历了组突然没了,一群人被圈到了一栋单独的楼里,每天去其它各个组面试。匹配到合适组的人就搬出那栋楼。随着房间里的人越来越少,剩下的人心理也越来越大。

小石觉得,对于个人来说,现在要面对的压力和当时这种情况其实差不多,甚至更好一些。

这样的事情在大厂中屡见不鲜,甚至有网站记录了Google被砍掉项目的墓志铭。所以,大家第一次遇到的时候还有很大震动,再后来就习以为常了。反正个人也控制不了,听天由命好了。

硅谷大厂L5们:这场科技企业寒冬中的幸存者(组图) - 4

图为部分被砍的Google项目。来源:Killed by Google

裁员潮至今,硅谷承载了各方的关注。如果光看那些惊人的数据,很容易脑补出一场血雨腥风的大剧。

然而风暴眼中心却异常的平静。尤其是这群体量最大的人。当他们若干年后回忆起现在,可能只觉得这是稀松平常的一天。

关键词: 硅谷裁员工程师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晨曦的溪 2023-04-10 回复
这种裁员潮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不只是对受影响的员工造成伤害。
唧唧喳砰砰喳 2023-04-10 回复
我不明白,这些大公司为什么不考虑别的解决方案,而是选择这么残酷的方式来应对市场变化。
韩队长 2023-04-10 回复
每次听到这些大厂的裁员消息,都让我感到愤怒和心痛。
ChristyCrazy 2023-04-10 回复
硅谷的生存竞争真是残酷啊,无论是L5还是L6都不安全。
舌尖上的程序员 2023-04-10 回复
这个裁员潮好可怕,好担心下一个被裁的就是我。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