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陷入通缩,全球经济爆警讯:可能是危险新阶段(图)
中国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两年来首次陷入通货紧缩区间,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益加深的经济困境,可能让中国进入了一个可能较为危险的新阶段。
中国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两年来首次陷入通货紧缩区间,这可能让中国进入了一个较危险的新阶段。(图/Shutterstock)
《华尔街日报》指出,最近中国鹤弱公布的数据描绘出更加黯淡的经济前景,面对一系列问题,包括出口快速下滑、青年失业率创新高、房地产低迷,中国经济复苏势头正在减弱。
现在,从钢铁和煤炭等大宗商品到蔬菜和家用电器等日常必需品及消费品,中国正经历一场不同寻常的商品价格下跌。这与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国家的情况恰恰相反,大部份国家仍在努力抑制通货膨胀。
报导指出,7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3%,这可能只是暂时的,除去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其核心通胀率仍上升至今年以来的最高水准。其中的危险在于,如果价格下降的预期变得牢不可破,就会进一步削弱需求,加重债务负担,甚至使经济进入一个即便祭出刺激措施都难以摆脱困境的陷阱。
分析人士认为,通缩对于中国这样债务负担沉重的国家来说尤其危险,因为这会增加资金借贷成本,减少消费和投资。国的债务总额在2022年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近3倍,这一比例高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家普拉萨德(Eswar Prasad)称:「中国的现实情况看起来正愈发严峻。中国政府淡化通缩和增长停滞风险的做法可能会适得其反,令中国经济更难摆脱下行漩涡。」
报导说,中国物价的下降可能有助于缓解全球其他地区的通胀压力,因为中国出口商品会变得更便宜。但这也带来了风险:大量中国制造的低价商品或将冲击外国竞争对手,并导致发达国家的人失业。
对于中国来说,没有出现通胀反映出国内经济的失衡,其特点是供应充足而内需低迷。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7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4.4%,降幅较6月份的5.4%有所收窄。PPI自去年10月以来一直呈同比下降趋势,但CPI却一直保持上涨,直到7月份才开始下降,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同比下滑。
经济学家表示,即便如此,今年的消费通胀也不太可能大幅回升。原因是消费者信心不足,根源在于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监管方面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房地产市场的担忧。
法国兴业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姚炜说,目前的问题是没有明显的驱动力来推动经济复苏。经济学家预计中国央行将进一步降息,但许多人对用降息消除通货紧缩压力持怀疑态度,因为企业和家庭的信心恢复缓慢,增加投资和支出的意愿有限。BCA Research首席新兴市场策略师Arthur Budaghyan认为,这样的环境使得温和刺激措施无效,中国政府必须采取重大举措来应对通货紧缩,现在做的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