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7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101

“北极鲶鱼”背刺的后遗症,普通人越努力越可笑?(组图)

2023-11-07 来源: 书单 原文链接 评论2条

1996年,黄凯父母离婚,将还只有1岁的他丢给年迈的爷爷。此后二十多年,黄凯对妈妈的所有记忆来源于想象。长大后他试图联系妈妈,无数次“暂时无人接听”后,他终于得到回复:别来打扰我的生活。相比于妈妈,爸爸来看望过他三次。黄凯清楚记得,有次爸爸的同事指着自己问爸爸“这是你儿子吗”,爸爸默不作声,假装没有听见,有时候就说,“他是我们村里的孩子,来带下小弟弟的”。

“北极鲶鱼”背刺的后遗症,普通人越努力越可笑?(组图) - 1

高考那年,黄凯考上福建医科大学。学校不算知名,却让他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当时亲戚长辈对他说:“学医好,好找工作,还很稳定。”

他被这种声音推着向前,大四毕业后还准备考医学研究生。直到接触一些从事法律的朋友,他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喜欢医学。

二战失败后,三战报名时他在专业一栏写了“法律”,报考院校则是“清华大学”。

家里无法提供经济支持,黄凯一边想办法养活自己,一边逮着所有空隙,准备从未正式接触的专业考试。

疫情三年,他先后参加三次研究生考试。直到2022年,黄凯五战上岸,成为人们口中的“清华法硕”。

“北极鲶鱼”背刺的后遗症,普通人越努力越可笑?(组图) - 2

研二时他申请——“国内八大红圈所”之一——竞天公诚的实习生,并成功取得面试资格。

从小被双亲弃养的不幸,童年和爷爷相依为命的孤苦,以及毕业后五年考研的煎熬,所有这些生活的辛酸,在他坐进高档会议室后,在面试考官开口前,都仿佛变得云淡风轻。

面试考官开口就是一句:“你都28了,我30岁就是合伙人了。”

黄凯原本自信的微笑,很快变成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01

被嫌弃的清华学霸

黄凯,是最近热播的一档求职节目中8个实习生中的一员。最近也是无意中看到了这个综艺,发现了这么一个人,觉得挺有同感的,也有很多不吐不快的话,所以就写了这么一篇文章。

在这档精英格调拉满的职场综艺里,黄凯可以说是最能让我们产生共情的那位:没有拼爹的资本,没有殷实的家境,才华也没有高到逆天改命,唯一能拼的就是努力。

“北极鲶鱼”背刺的后遗症,普通人越努力越可笑?(组图) - 3

考过研的朋友肯定深有体会,这是一件极磨心态的事情。

尤其第一次考研如果失败,而你又打算二战,那么当你看到同学已经参加工作,自己却还在书桌前刷卷子,很容易陷入继续还是放弃的自我纠结。

加上考研通过率不断走低,很大概率就是辛苦一年,最后功亏一篑。这种由沉没成本带来的心理折磨,足以让每个还未上岸的考研人辗转反侧。

黄凯在这种折磨下,熬了整整五年。

在我们看来,这段煎熬背后是黄凯不懈的努力,足以感动每一个人。

“北极鲶鱼”背刺的后遗症,普通人越努力越可笑?(组图) - 4

但是,重点来了,在面试考官看来,这什么感动,根本一文不值,相反,这东西不仅不算加分项,反而是天赋不足的表现。换句话说,你怎么不高考直接上清华呢?

这可能就是现实的扎心之处吧。

你我都是家境一般的普通人,也不是随便就能考个全省状元的天才。想过轰轰烈烈拼一把,竭尽全力到最后,也算得到一些很闪耀的东西,但在那些从小被光环笼罩的人面前仍然不值一提。

相比努力时的累,这种落差感,或许更能击垮一个人,让人好不容易积累的那点自信也碎成一地。

其实节目人物出场时,黄凯面带微笑,穿着得体,也能表现得开朗自信。

但这种自信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他认为自己已经通过努力,融入了他所向往的群体,并在这个群体中得到认可。

但当这个前提,被一句“你都28了”给正中眉心时,他的自信就会让步于从小刻进骨子里的畏缩自卑,他原本的笑容就僵那了。

“北极鲶鱼”背刺的后遗症,普通人越努力越可笑?(组图) - 5

例如其他实习生都在讨论自己会什么乐器时,黄凯只能小心翼翼地问“哪里有速成班”;

跟导师谈论问题时,不小心把“您”说成了“你”,就要道歉个半天;

别人在考核时抓紧写分析报告,他却不敢动笔,最后考核结束都没上交作业,只能苦笑着说“担心写得不好会让老师失望,想多思考一下,结果思考得越多,越不敢交。”

能力没逆天到能够弥补家境带来的巨大差距,差距会带来性格上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又会进一步导致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如此周而复始,生活就很容易变成一种恶性循环下的内耗。

很多时候,我们谈到原生家庭,想到的无非是居住环境、物质条件、教育资源这些显性的东西。

但其实这些东西很大一部分,都被用来支付看不见的心理成本了。

你看黄凯的导师任为,爸妈都是北大的老师,属于典型的“京圈世家”。他从小先是上北大附小,接着上北大附中,最后上北大,用一种看上去顺理成章的方式,达成了一个无数人可望不可即的目标。

“北极鲶鱼”背刺的后遗症,普通人越努力越可笑?(组图) - 6

这个过程中,你也不能说任为这些人不努力,但他们努力的目标性都很明确。

比如要考一个证书,可以用作申请北大的加分,哪怕第一次没考出来,他也会坚定去死磕,不必纠结,不用内耗。

因为所处的家庭环境给了他这种安全感,让他相信朝这个方向努力没有错。

但黄凯就可能会纠结,眼前这个方向是否值得。这种心态导致的结果,就是要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用来试错。

都说人生如战场,那些得到家庭托举的人,即使遇上再硬的仗,也不缺那种见过天地后的坦然和从容。

普通人为跳出原本的圈层,不断闯进新的环境,把人生每个关口打成遭遇战,只能一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就算已经花了十八年和人坐一起喝咖啡了,那也已经是遍体鳞伤、无法从容消受了。

02

写不下去的逆袭剧本

大家看过1920年代,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写的《了不起的盖兹比》吗?

我第一次看《了不起的盖茨比》时,就很纳闷:黛西本身是个极浅薄的女人,盖茨比为何对她死心塌地,明明他已非常有钱。

后来逐渐明白,他过去很穷困,被充满都市感、时髦感的黛西吸引,视之为偶像、女神。

但地位、阶层和物质财富的差距,让他不敢直视一眼,自卑埋在了他内心的最深处,就像一根刺一般,根本拔不出来。

“北极鲶鱼”背刺的后遗症,普通人越努力越可笑?(组图) - 7

就算物质充裕了,内心却还停留在“打遭遇战”的状态,很容易患得患失。

所以盖茨比自己不敢约黛西,让朋友以朋友自己的名义请黛西出来。

等黛西快到时,他又冒雨跑了出去,直到黛西跟朋友坐了一会儿,他才湿哒哒走进来,假装自己是偶然路过。

“北极鲶鱼”背刺的后遗症,普通人越努力越可笑?(组图) - 8

这种想见又不敢见的纠结,和黄凯在考核中想交又不敢交的彷徨,背后的情结若合一契,本质上就是到达一个新环境后的惶惑,以及内心深处自卑那根刺隐隐作痛。

为何很多暴发户会干些匪夷所思的事?比如开着豪车跟交警嚣张,或者纵容子女作威作福。

因为太渴望被认可,以至于暴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迫切希望能被别人另眼相看,无论姿态多么笨拙和放肆。

这种心态,可能需要两到三代,慢慢抚慰,才能趋于平和,最终在充裕环境的潜移默化下,蜕变为一种骨子里的自信。

而这也是普通人逆袭的完整故事线。

“北极鲶鱼”背刺的后遗症,普通人越努力越可笑?(组图) - 9

但放在当下的环境里,你会发现这个逆袭剧本基本写不下去。

想想看,小时候每条街都有的一元店、十元店,现在是不是找不到了?还有你有多久没在个体户开的餐馆吃过饭了,是不是去的都是商场餐厅?打开手机,你是不是发现卖菜的APP都有好几个?放到狂飙的年代,普通人揣个几千几万块,还能租个店当老板。

但今天呢?技术都已经发展到遭遇瓶颈了,新兴行业也不再涌现,巨头们搞起市场下沉,抢着赚本该由普通人来赚的钱。

留给普通人创业的空间越来越小,自然,所谓“逆袭”两个字,也就只能以黄凯们作为天花板了。

他们的“逆袭”,在于跳出底层圈子,获得更高圈层的认可,从而分得更多本就有限的资源。

这种要被认可的集体共识,使得经济增长放缓后卷学历的越来越多,最终就是把原本含金量很高的标准,稀释成一张廉价的入场券。

换句话说,凭高学历,也就是获得一个入场券罢了,翻不了身的。甚至,就是这种入场券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了。

前段时间,#第一学历像是留了案底#成为全网热搜的话题,就是例证。

“北极鲶鱼”背刺的后遗症,普通人越努力越可笑?(组图) - 10

哪怕你是顶级大学的研究生,如果本科不是985或者211,照样得不到工作机会。

985和211大学的数量,占到国内院校总量的0.4%,学生录取数量加起来也不过高考总人数的5%。

所以说95%的人,高考注定和211、985无缘,想要通过考研努力一把,却又被指责第一学历的单薄,仿佛高考之后的努力便不是努力。

扎心,又很真实,毕竟当第一学历就是211、985的毕业生都在排队求一份月薪5000的工资,别人又何必因你的努力而格外眷顾?

“北极鲶鱼”背刺的后遗症,普通人越努力越可笑?(组图) - 11

如此我们就得到第二个循环:大家付出更多努力去卷,卷得努力的单位价值变得更低,进一步导致大家不得不付出还要多的努力。

自身以及社会的这两个循环交织在一起,就成为这个时代下横在每个普通人面前的死亡螺旋。

03

能不努力吗?

其实黄凯让我想起一个人,那就是俞敏洪。

你看俞敏洪前两次高考都失败了,第三次考上了北大。可尽管因此他成为村里最靓的仔,到北大后仍是最土的土包,他的成绩被同学碾压,英语被人嘲笑是日语口音。

对于这种落差,俞敏洪不卑不亢,一直努力摸索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这点在黄凯身上也有所体现,就是看到那些努力不能弥补的东西后,依然保持平和的心态,一边继续努力,一边告诉自己:“人生是跟自己去比。”

“北极鲶鱼”背刺的后遗症,普通人越努力越可笑?(组图) - 12

这是很可贵的。

曾国藩曾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脚踏实地努力,就是普通人最大的天赋。

你也许会说,你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前面还说普通人面前是时代的死亡螺旋,现在又要劝人努力。

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在这个时代,努力的天花板的确越来越明显,但不代表你不需要努力,就能万事大吉。

很多人的误区,就是给努力添加太多属性,比如认为努力是为了财富自由,结果每个月还得上班还房贷,就觉得努力毫无用处。

我们总是太过迫切想给生活中淤积的隐痛,找到个一本万利的答案,可在追寻这个答案的过程中,又让自己陷入另一套沉重的枷锁。

“北极鲶鱼”背刺的后遗症,普通人越努力越可笑?(组图) - 13

这世界上,有一种人,是专门为出人头地而活着的,如果活得没名没望,他们就会非常痛苦,乃至不惜自杀,因为感觉没意思,是所谓的“垃圾人生”。

别以为我在说笑,世上真有这样的人,反正就是非做“人上人”不可。

比如一辈子风流倜傥、嬉笑怒骂的李敖就是如此。我们都知道他为女人曾三次自杀,其实他刚出社会那会,就自杀过一次,理由很简单,混得不屌照,没钱没名,加上心高气傲,所以感觉不如死了算了。

不过这世界上,99%的人都不可能“人上人”吧,如果都去死,那人类是不是就该灭亡了?所以“非出人头地”这种想法本身就很怪,也不可能很普遍。

大部分普通人的想法,是努力活得相对体面一些,不求闻达,但最起码能够融入这个世界正常运转的系统里,不被排除在这个系统之外,或者不被挤到系统的边缘地带。

而普通人的焦虑,不是说一定要像李敖一样,必须活在这个系统的中心,而是我们老是不满足自己所处的位置,觉得自己的位置配不上自己的条件——包括能力、天赋、资源、颜值和努力程度。

那为什么我们会陷入“不满足”的焦虑呢?

“北极鲶鱼”背刺的后遗症,普通人越努力越可笑?(组图) - 14

我觉得原因也不复杂,一当然是觉得自己凭自己的条件,能配得上更好的位置,二是发现有些人爬上很好的位置,靠的就是拼爹而已,关键他们拼得理直气壮、趾高气扬,比如南昌的“周公子”、深圳的“北极鲶鱼”,所以这就让人很气愤,自然就会产生一个疑问,凭什么?

那什么时候不焦虑呢?

一是轻轻松松,就能有个很好的位置;二是发现就算拼上了一切,也发现再也爬不上更好的位置,死心了,不爬了,或者换一个说法,就是“躺平”了。

那你可能要问了,真有这样不焦虑的社会?说实话,都是相对的。但每个社会的焦虑程度,确实就有一些差异。

比如北欧西欧那些福利国家,社会结构早就固化了,而底层不必怎么用力,只要不发疯发病,也能活得体面、安适,自然就不怎么焦虑了,换言之人家有“躺平”的资本。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本书,叫做《简斯维尔》,说的是美国铁锈地带的汽车产业工人。

这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汽车工业还没衰落的时代,当地普普通通的一个初中毕业生,就能拿27美元/时的高薪,以及相配套的高福利,关键就在家门口上班,所以大部分工人,都住在各种美国电影中能看见的有草坪、车库、邮箱和金毛的小别墅里,假期还多,没事就海边、乡村、全球旅游。

“北极鲶鱼”背刺的后遗症,普通人越努力越可笑?(组图) - 15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这本书,我说他们普普通通是真的一点没冤枉他们。

后来当地的汽车工业衰落了,很多人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就失业了。当地社区和政府,组织了培训班,想着给他们上点技能,结果发现,其中有很多人连电脑都不会开,就找不到电脑电源开关那种(2004年那会),简单的上菜市场买菜那种加减乘除也是一塌糊涂。

所以你看,这就是不焦虑时代与焦虑时代的区别,当你身处在不焦虑时代,就算你再普通,真的就能过得很轻松很惬意,可一旦碰上焦虑时代焦虑的社会,那对不起,别说你不会开电脑、初中文凭了,就算是清华、北大,也可能为一份普普通通的体面生活(比如社区基层公务员)而焦头烂额。

但是很遗憾,我们就身处在一个并不轻松的时代和社会里。虽然你只想做个普通人,虽然你根本不想闻达于世,但也会搞得非常焦虑。

所以你能怎么办?不想努力?你有“北极鲶鱼”那样的爷爷吗?你有“周公子”那样的爹吗?醒醒啊。

结尾

最后,我想跟大家聊聊自己的事。

我读研时计划毕业后留学读博,为此一直准备托福考试。托福仅报名费就将近2000元,而我那时还得靠自己攒钱交研究生的学费和生活费。

因此,我决定等到非常有把握后再报名,争取一次就考出理想的成绩。结果我后来认识的一位朋友,准备不到一个礼拜就去考,并且一次性报了10次考试。

因为托福是有题库的,你考的次数越多,就可能遇到同样的题目。他连续考了一个月,在第7次考试时考过96分,达到目标学校的标准,剩下价值6000元的三次考试直接不要。

而我准备两年多后,终于交钱报了第一次托福,考了102分。这时我发现,朋友留学是自费的,学费一年几十万那种,而我想申请全额奖学金,仅凭100+的托福成绩远远不够。

换言之,我接近3年的努力,对留学这个目标几乎没有帮助。

后来我放弃留学的念头,加入秋招大军,也屡屡受到第一学历的歧视。直到在应聘一家合资企业时,HR突然让应聘者全英文介绍硕士阶段做过的项目。

因为备考托福的3年里专门做过口语训练,我在现场第一个发言,用英语讲了10分钟。

半个月后我收到邀请签约的短信,并被添加进公司的新员工群里。在这里我发现,自己是唯一一个非海归、非双211或双985的毕业生。

回到前面的问题:为什么在上升通道越来越狭窄的时代,普通人仍要努力?

我的回答是,努力大概率给不了你想要的,却也大概率会是你的自尊和体面的唯一保障。这是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的领悟。

我不是劝你要努力——这事,容易被人喷,我只是想说,不想死,那就好好活一回呗。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2)
汽车人你好 2023-11-07 回复
不是红色基因后代,一切都是屁!!!哈哈哈
流浪的绵绵杨 2023-11-07 回复
看到黄凯考上福建医科大学,真的很佩服他的努力。可惜他最后却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医学,真的是太遗憾了。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