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2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2418

星舰二次发射依旧失败,但太空竞赛已进入新时代,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组图)

2023-11-19 来源: 酷玩实验室 原文链接 评论6条

今天龙哥的星舰又射了,这次,第一级超重型推进器的33台猛禽2发动机,全部点火成功,并且在空中完成了二级星舰的热启动,最终把星舰送到145公里的高度,超越卡门线进入太空,但是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与4月的发射只飞到30公里相比,可谓进步巨大。

星舰二次发射依旧失败,但太空竞赛已进入新时代,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组图) - 1

01

每次SpaceX进行重大发射,总会成为航天爱好者的狂欢,但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会有另外两波朋友:一波搁那美利坚天下无敌,一波则表现出烦躁焦虑甚至狂怒的情绪,各种找机会把龙哥乃至SpaceX批判一番。反正就是,大家都能赢,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大好局面。

在一般的事件上,我会认为这两波朋友只是在随便借用一个由头来说一些车轱辘话,但是SpaceX还真有点不一样。

因为如果星舰成功发射,不仅仅意味着人类距离成为太空文明甚至最终殖民火星更近了一步,也意味着,在继美苏争霸之后的又一次太空竞赛当中,我们跟美国的差距实实在在地被拉大了。这事儿的输赢已经远超嘴炮的层次。

星舰第一级超重型推进器高达70米,第二级星舰飞船高达50米,整体高度大约120米,比执行载人登月任务的前世界最大火箭土星五号高了10米,碾压中国现行最大火箭长征5号,以及SpaceX正在运营的猎鹰九号;星舰的第一级包含33台推力230吨猛禽-2发动机,总推力7590吨,起飞重量超过5000吨,总推力是土星五号3408吨的两倍多,猎鹰九号的8倍多,长征5B的7倍多;在重复使用的情况下,星舰能送150吨货物到近地轨道,100吨货物到月球或者火星,都超过了只能用一次不用为返程留燃料的土星五号,是猎鹰9号和长征5B的6倍左右。

星舰二次发射依旧失败,但太空竞赛已进入新时代,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组图) - 2这意味着随着星舰的迭代成熟,势必进一步大幅提升SpaceX太空运力,降低运输成本。

02

而目前的局面是怎么样的呢?

今年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总共进行了187次火箭发射,其中中国的各个机构加起来射了53发,而SpaceX一家就射了85发,除了两次星舰发射之外,全部成功,SpaceX现在近地轨道每公斤运费已经不到一万人民币,是中国对应运费的大约20分之一,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我们现在的发射成本是SpaceX的20倍。

如果说美苏的太空争霸,表面上是在展示国力,实际是围绕军事竞争,是在提醒全球,自己的远程打击能力和无死角侦查能力,那在洲际导弹和遥感卫星早已成熟的今天,这次太空争霸的主题又是什么呢?

今年8月29日,在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访华期间,华为突然发布了新款旗舰手机Mate60pro,它最特别的功能就是能拨打卫星电话,关键时刻在荒郊野岭能救命,如果你是个大人物,并且你怀疑有人会通过运营商窃听你的话,它也提供了一种保底的选项。

星舰二次发射依旧失败,但太空竞赛已进入新时代,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组图) - 3

紧接着,10月11日,SpaceX星链的官方网站搞了个大新闻,决定推出手机直连星链的业务,预计2024年实现短信发送,2025年实现语音通话和上网,未来甚至会实现物联网,就是说你家电饭煲和自动猫厕所也能连星链。更绝的是,它这项业务不需要你去买一个特别的手机,只要手机支持4G就可以。

星舰二次发射依旧失败,但太空竞赛已进入新时代,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组图) - 4

随后在11月3日,龙哥在推特上宣布,他的星链项目已经实现了盈亏平衡。虽然这件事儿业内半年前就大概推算出来了,今年SpaceX的发射卫星加地面运营的成本大约是24亿美元,他卖锅盖给150万用户加收月租,也能大概收到这个数。但确认到这个消息,依旧让我这个郭楠感到震惊,居然有那么多人有在荒郊野岭上网的需求,这属实超过了我的想象。

再加上众所周知的,星链在俄乌战场上,对于失去地面网络的乌克兰军队,所提供的强大支持。

这清晰得不能再清晰了,人类正在进入星座互联网时代。

从2G转型到数字网络开始,我们的移动网络一直被称为蜂窝网络,意思是通过基站组成一个蜂窝状的结构来覆盖大片的区域。

星舰二次发射依旧失败,但太空竞赛已进入新时代,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组图) - 5

但是这种覆盖始终是有限的,成本很高,再加上因为越高频率的电磁波在承载信息更强的同时,绕射能力会更弱,随着移动网络从2G到3G4G5G的迭代,基站越造越密,成本越来越高。不管国家基建投资多大,这都是个无底洞,蜂窝网络永远只能覆盖人口稠密的区域。

所以好消息是,一旦用卫星网络对地面进行覆盖,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无死角连接互联网的时代终于要到来了。

驴友,露营爱好者,房车爱好者,越野爱好者,天文爱好者,生物摄影爱好者,无人机爱好者,海员,飞行员全部狂喜。

但是坏消息是,根据香农定理,信道理论上的最高传输速率,跟频带宽度以及信噪比正相关,为了提升信噪比也就是提升信号强度,星座互联网的卫星只能使用近地轨道。

星舰二次发射依旧失败,但太空竞赛已进入新时代,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组图) - 6

而近地轨道的空间是有限的。

如果卫星放得太密,一旦一颗卫星发生爆炸,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近地轨道被卫星碎片封锁,有人估计,整个地球近地轨道大约只能容纳6万颗卫星。

而互联网通信卫星,相对于之前的科研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很多,因为数据传输量太大,光是一个星链计划,全部发射完之后就要占4万颗的额度,截止目前SpaceX已经发射了5400多颗。

更麻烦的是,卫星在天上,你是无法核查它到底有什么功能的。星链说是通信卫星,但是SpaceX跟美国国防部是有一个做星盾的侦查卫星项目的,到时候4万颗侦查卫星无死角覆盖全球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以前的侦查卫星只会重点搜集关键设施的数据,因为图片太多了也看不过来,但随着AI革命的发生,这已经不成问题,于是对于目标的锁定可以精确到一辆坦克一架飞机甚至到一个人。

小K,武德充沛,危险等级高,重点消灭;

小M,沉迷原神,危险等级0,忽略。

这就很难受了。

03

所以我们要怎么跟一个发射成本只有我们二十分之一,并且还在不断迭代降低的单位,去争夺这个近地轨道的空间呢?

唯有开发我们自己的可回收火箭,运力提上去,成本降下来,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今年11月2日,有一家叫做星际荣耀的民营火箭公司,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了双曲线二号火箭的第一级回收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可回收火箭的最前沿的进展。

星舰二次发射依旧失败,但太空竞赛已进入新时代,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组图) - 7

这个进度大概是什么个水平呢?为了清这一点,我们不妨回顾一下SpaceX的可回收火箭研发历程。

如果你不是一个深度的航天爱好者的话,相信你会对SpaceX的火箭有这么一个印象,就是它老炸。我这两天写这个稿子的时候问了一些,平时不关心航天的亲戚朋友,大家对这个问题最常见的理解是,马斯克是个私企要赚钱的嘛,所以火箭为了成本考虑,偷工减料,然后在那儿乱枪打鸟拼概率。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说明他的火箭没啥技术含量,我们只要稍微改改设计简配一下,运费也能下来,那问题就不大了。

可惜这并不是事实。

每一个型号的火箭在研发阶段都是会炸,发动机地面试车可能会炸,舰体做压力测试可能会炸,组装完发射可能会炸,这些对于全世界的火箭来说都是一样的,不然你所有的意外情况都提前知道,你是穿越回来的吗。

SpaceX的火箭奇怪的地方在于,某个型号的火箭明明已经成功发射过了,但它还是经常会炸。这一点跟别家的火箭都不同,在一般的火箭研发管理流程当中,只要一个型号的火箭发射成功,就会定型下来,不会再改了。

因为火箭是干什么的,不就是送一个特定重量的东西到特定的轨道吗,而所谓发射成功是什么意思,就是把一个特定重量的东西送到特定的轨道啊。既然都已经做到了,那你还改什么?后续任何的改动除了增加不必要的风险因素之外,没有任何的好处。

但是SpaceX的火箭从一开始的研发目标就不一样,马斯克要把人类变成太空文明,要殖民火星,更确切的说,要用性价比把全世界的火箭发射机构都卷死自己数小钱钱,他要把火箭运输的成本降到一个令人发指的程度,最终目标是十美元一公斤。

因此他并不会因为发射成功,就停止迭代开发。

目前在提供人类最强太空运力的猎鹰9号火箭,它的第一次成功发射是在2010年的6月,一般这时候就该定型了,但是它直到2015年12月,它才第一次实现火箭第一级的回收,中间做了9次回收的尝试全炸了。先是尝试用降落伞回收第一级,失败,然后尝试在再入大气层时,进行一次非常壮观的二次点火减速,受控返回到一定的范围,然后再尝试陆地和海上回收。虽然这个故事已经被讲了太多次了,但我每次看到猎鹰九的回收画面,依旧觉得激动人心,这也行吗。

星舰二次发射依旧失败,但太空竞赛已进入新时代,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组图) - 8

但你以为完成回收就结束了吗?按这个标准的话,航天飞机不是也能回收再用吗?但航天飞机发射135次炸了两次,总共造了5架炸了两架,炸死14名宇航员,其中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载了一个高中老师准备去给大家上课,结果给大家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平均每次发射成本超过4.5亿美元,每公斤运输成本超过5万美元,被认为是最昂贵最不安全的航天器。

星舰二次发射依旧失败,但太空竞赛已进入新时代,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组图) - 9

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区别在于航天飞机每次回收之后的,翻新整备太过复杂,需要65万个小时的工作量,而且极其容易出现失误,而SpaceX的目标是要最终做到回收装填燃料之后马上再射。

因此在2015年12月12日首次完成回收之后,猎鹰9号又做出了大量的迭代,包括,升级了梅林发动机的涡轮泵,因为基于对之前回收的火箭发动机的检查,他们发现这个部分会产生细微的裂痕;把舰体上用来控制方向的栅格翼,从铝合金升级到了更耐热的钛合金;在舰体上增加了一层隔热镀膜;在发动机位置增加了一层液冷隔热板;把起落架改成了可收起的;升级了燃料罐的氦液冷管道等等等等。直到2018年的5月11日,猎鹰9block5的发射,才真正意义上实现可回收,这中间又炸了四发。

到现在复用次数最多的一发猎鹰九火箭,已经发射了18次,在2023年的83次发射中,只用了四枚新的猎鹰9火箭,据估算一台猎鹰9可以重复发射100次。

而为了最终实现回收之后立即发射,SpaceX还在对火箭进行更加根本性的改革,比如星舰目前用的发动机叫做猛禽2,猛禽系列发动机相对猎鹰9使用的梅林系列发动机,最显著的区别是,从液氧煤油燃料改成了液氧甲烷燃料。因为煤油燃烧之后不可避免地会积碳,导致每次复飞前要把发动机拆了清洗,非常的蛋疼,是目前猎鹰火箭复飞整备最费时费力的环节,而甲烷也就是天然气是非常干净的燃料,会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04

你以为射得快就结束了吗?远远不是,我们还要射得多!

因为火箭改为可回收之后,势必要留下一部分燃料用于再入大气层的减速点火,以及最终刹车的点火,这会占去我们本来就不多的用于运货的载荷,你虽然射得快但是小小的很可爱,这并不理想。为了让一架可回收火箭拥有不输甚至超越传统火箭的载荷,我们需要研发推重比更大的发动机。

火箭的体积有限,要储存尽可能多的燃料和氧化剂,就必须把它们冷却成液体,氧气的沸点是零下183度,甲烷的沸点是零下161度,但是两种低温液体在燃烧室中没有办法极致充分地混合,限制了燃烧效率,也就限制了推力

而猛禽2采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结构,让液体甲烷和液氧在进入主燃烧室之前,就先在两个小燃烧室里略微混合点燃,受热转化成气体,再高速冲入燃烧室进行混合,把燃烧效率提升到了惊人的99%。在研发过程中,炸掉了至少50台发动机。

星舰二次发射依旧失败,但太空竞赛已进入新时代,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组图) - 10

星舰搭载的39台猛禽2发动机,单台推力230吨,远远大于前代猛禽1的185吨,也大航天飞机RS25发动机的190吨。而猛禽2自重仅为1600公斤,RS25的自重达到了3200公斤。

就这还是不够,马斯克在达到效果目标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简化生产流程,最终实现大规模自动化生产,极致提升产量、压缩成本。

甚至不需要了解发动机的结构,仅凭肉眼就能看出猛禽2比猛禽1简化了多少。在去年这个时候,SpaceX就已经可以做到一天生产一台猛禽发动机。

星舰二次发射依旧失败,但太空竞赛已进入新时代,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组图) - 11

再比如猎鹰重型火箭除了舰体本身之外,还有两个助推火箭,这种设计并不特别,但是这两个助推火箭怎么看着这么眼熟呢?因为它两跟火箭本体的第一级是一样的。能用一条生产线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多开一条生产线呢?

星舰二次发射依旧失败,但太空竞赛已进入新时代,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组图) - 12

这种建立在极致目标上的快速迭代研发方式绝对不是粗制滥造,要让这种研发方式成立,首先是要保证每一架火箭拥有极高的一致性,不然这架炸完好不容易找出问题做完改进,下一架又在别的地方炸了,这到处漏风就没法玩了。其次他们得有快速准确定位问题的能力,以便极致化迭代速度,星舰的两次试射之间,虽然只隔了7个月,还被FAA拦了一段时间,但他们快速进行了超过1000项的改进,背后就是先进的传感器,数据链和数字孪生技术得支持了。

这很难,但一旦这个研发流程跑通,一段时间之后你的火箭不仅会是世界上最高效的,最省钱的,也将会是最安全的,到目前为止猎鹰9block5的223次发射,失败率是0。

所以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他们有时候爆炸了之后还会鼓掌。因为确实实打实的进步了呀。我上次只能飞100米,这次能飞到30公里了,而且我知道很快就能检查出问题在那里,下一发只会比这发更好,这鼓掌不是很自然的吗?

那么如果我们要赢得这一次的太空争霸,我们也需要重复这个迭代式开发的过程啊。

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几年,你我将会看到,中国企业的火箭,也在那里不停地炸。先是在试车台上炸,然后尝试将货物送到预定轨道,炸,然后尝试在返回过程中点火减速,受控落到指定位置,炸,然后尝试降落,炸,再尝试,再炸,直到成功,然后再继续迭代,继续爆炸,直到在发射成本上逼近甚至超过猎鹰9号的水平。

而这个过程具体是几年呢?

中国星网在2020年9月的时候,向ITU申报了两个低轨卫星星座,总计12992颗卫星,需要在7年内完成发射不然就得拱手让出,假设我们每发火箭可以带30颗卫星,那么需要433发才能发完。按照一些业内专家的估算,这些火箭的量产和发射,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因此我们最晚需要在2025年9月,获得成熟量产的可回收火箭技术,距离现在还有不到两年。

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

结语

这毫无疑问是个巨大的挑战,虽然我们不用担心中国的基础工业能力或者参与竞争的决心,但是这个时间也属实是太紧了一点,之前有个老航天搁那研发可回收火箭不值,真的是有点耽误事啊。

但同时这也是巨大的机会,因为如果哪家中国企业真搞定了可回收火箭,那第一波的订单至少就是一万颗卫星的发射啊,而且通信卫星大约只能用5年,一个一万颗卫星的星座对应到的就是每年2000颗的补星需求,这不是直接上天了嘛。

所以我也在仔细研究这个事情。接下来找了一些业内的朋友,准备去多围观一些发射,把这个事儿好好盘一盘。

当然,我想即便我们对于中国速度有信心,也不应该忘记一个更加根本的问题。就是颠覆式在创新再一次在美国,在西方发生了,我们再一次成为了追赶者,这不符合我们的身份啊。

下一次,要如何让它在中国发生呢?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6)
FCCP 2023-11-19 回复
你们的思想都必需听党和皇上的亲自指挥,多学学习思想,习思想最重要!
越减越肥的小肥 2023-11-19 回复
为人类征服宇宙又提供了一个方案,即使最终失败,也为人类征服宇宙排除了一种可能
小熊 2023-11-19 回复
永远爆炸也是 永远成功
kuukig 2023-11-19 回复
失联自毁,失败就是失败,人家都宣布失败了,还有大把人再说成功。
杀手玥 2023-11-19 回复
马斯克在为人类提供一种可能。不断在失败中积累经验,不断突破,也许哪一次就成功了,每一次都是在“试错”中前进!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