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13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0742

从教40年老校长口述:教师负担越减越重,最让我感到悲哀的两点(组图)

2023-12-07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原文链接 评论6条

2023年10月底,河南郑州一小学女教师自杀离世,在遗书中提到“加班、写宣传稿教学之外的任务压力……只想安安静静教书”,引发广泛共鸣。关于中小学教师课外负担的讨论,也持续至今。

李镇西是成都的一名教育研究者,上世纪80年代开始做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此后做过校长,也做过教育研究工作。2017年和2021年,他和团队做过两次调查,以考察一线教师的非教学负担问题。

李镇西发现,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在2019年就曾印发文件,明确提出为教师减负。但此后,中小学教师的“非教学事务压力”不是更小,而是更大了。这是为什么?

下面是李镇西的口述:

越减越重的“非教学负担”

在我们这些教育界“老人”眼里,教师的“非教学负担”问题,不算新鲜话题。

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做班主任,2006年开始做校长,2010年后到成都市教科院工作之后,就逐渐听到老师们反映说,现在做教师太累了。我认识的一个非常优秀的年轻老师告诉我,只有回到家,才能认真备课,在学校里干扰太多了。

如果年轻老师是因本职工作而“累”,职业是自己选的,也无话可说。可问题是,许多教师的“累”,来自教育以外的负担,比如上交各种检查材料、活动表格,上级部门也可以给学校派任务,比如消防四个能力建设、禁毒示范学校创建、七五普法档案、病媒生物防治等等。

从教40年老校长口述:教师负担越减越重,最让我感到悲哀的两点(组图) - 1《小舍得》剧照

为了搞清楚情况有多严重,2017年,我在自己的微信公号“镇西茶馆”上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标题是“请问,是哪些因素让你的精力耗费在无效甚至无聊的忙碌中?”结果让我大吃一惊。

当时参与调查的教师共2787人,样本不算大,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80%都是小学和初中老师,80%都来自三四线城市及乡镇。这些老师中,一半以上,都无法正常完成基本的“备课”,只能在校或回家加班完成。

在基本教学之外,耗费教师时间最多的事项则分别是:

从教40年老校长口述:教师负担越减越重,最让我感到悲哀的两点(组图) - 2除作业外,耗费教师时间最多的事项

之后才是批改作业、填写表单、处理特殊学生问题等等。

在我做粗略调查后的2018年6月,教育部也注意到这个现象,还成立调研小组,先后分赴东、中、西部9省18市 ,发现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额外工作负担确实过重。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要求为中小学教师减负,各地也纷纷开列“减负清单”,提出要把宁静还给学校。

这以后,2021年我又在自己的公号上发起了一次调查,主题还是关于中小学教师的负担问题。当时的背景是“双减”政策之后,各地的学校纷纷出台措施,要求教学上减负提质,还要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延时服务,结果身边反映负担加重的教师,又一次大幅增加。

那次我们收到的调查样本量更大了,有6653份,结果发现,在老师的“社会事务类负担”中,非教育性社会事务与政府部门检查负担,占比高达90%,比家校沟通占据的精力还多。这一次,老师们还给我们发来了2942份主观样本,列举了很多需要处理的突发性事务,依然是2017年那些冗杂的事务,各种社会学习、情况排查,视察和参观,还有各种统一要求。

从教40年老校长口述:教师负担越减越重,最让我感到悲哀的两点(组图) - 3《小别离》剧照

当时有人把矛头指向“双减”,毕竟 “双减”后的延时服务和课后托管,确实挤占了教师的备课时间,但我们的调查表明,对教师影响最大的依然是形式主义。有的老师甚至提到,新政策后,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天要拍摄班级作业发到群里。

其实在“双减”的前提下,的确要给老师增负。因为学生要“减负”,老师的智慧就要增加。教育不再是简单地给所有学生都布置一样的作业,但不能统一布置作业,成绩还要上去,怎么办?这就对老师的水平提出了要求。因此也更需要给老师足够的时间做正事,不能把其他的事都加在他身上,让他反而没有时间提升各项教学能力。所以并不是“双减”带来问题,而是旧的问题没有得到正视和解决。

到了最近,我又重新翻看了一下当时的调查数据,发现情况基本没有什么变化,甚至可以说越来严重了。 

为什么形式主义的问题无法解决?

我分析过老师们的留言,发现他们提到的“非教学任务”,主要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比如消防、普法、病媒防治、环保、节能、垃圾分类,让老师去巡河等等。这些活动一项一项拎出来,好像也具有某种正当性,比如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提升安全意识。但这些任务一股脑安排下去,对老师的精力就是一种损耗。

这些任务,我估计和每个部门的考核有关,上级要求普及率达到多少,那只要在学校发个通知,参与的人数就多了,普及率就达到了。前两天还有人通知我必须安装某个政务App,我说要是我不装,要把我怎样呢?我们同事就会说,不要为难他,他也是办事的人嘛,我想也对,所以下载了装上,但装完截屏好就删了。

另一种“非教学任务”则是老师必须做,也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写教案,学习,培训。这些形式主义和“非教学任务”紧紧缠绕,很难区分,也不可能通过某个条文,硬性让它消失。我的标准是,如果初衷是为了应付检查,完成指标,去拍照,去留痕,那就是作假和应付,就是形式主义。如果这些校园内的形式主义都越来越多,又怎能要求学校守住大门,不去完成其他部门的形式主义任务呢?

从教40年老校长口述:教师负担越减越重,最让我感到悲哀的两点(组图) - 4《大考》剧照

但老师们为什么一定要去完成这些任务?去年有个很优秀的教师在网上公开发文章,说自己要退出“2.0培训”(全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平台)。这个培训要求每个老师都通过,还要同一时间去打卡,学习要计入教师继续教育系统,和考核挂钩。

这个老师就宣布退出,说第一这些知识我已经知道了;第二我觉得打卡学习没有必要;第三我不参与评优晋级和职称评定了。我特别欣赏这个老师,他很有个性,也看淡了。但这也意味着,老师想获得一些空间和自主权,就必须放弃另外一些追求。

而一般的老师之所以无法拒绝,正因为这些任务的考评结果,和他们的职业前途挂钩。现在各个层级的教师评价,都采用量化考核的方式,就是打分制。比如刚刚提到的“2.0培训”,如果你不参与,不打卡,就拿不到继续教育的证书,参与职称评定时,可能连入围资格都没有。

从教40年老校长口述:教师负担越减越重,最让我感到悲哀的两点(组图) - 5《青春派》剧照

像另外一些“非教学任务”,在教师评价上的影响就比较隐性,比如说巡河任务,各种进校园活动,你一次两次不参与还好,要是长期不参与,到年终校内述职的时候,校内的评审委员会就会在你的职务考评表上扣分,最终成绩可能只有合格。这个考评表就可能影响教师的晋升,因为有的评比会要求,教师必须连续五年在职务考评中拿到“优秀”。

我是20世纪90年代评上高级教师的,那时候的评定方法比较简单,只要你达到一定工作年限,有比较好的教学表现,就可以参与评比。

量化考核还会带来其他影响,比如我们常识上会认为,评价一个班级是否优秀,需要考察的指标,一般就是班集体氛围、教室是否整洁、班级成绩等。但如果按照现在打分制的测评方法,可能就还要看,有没有运动会奖状,这个值几分;在什么活动中得过奖励,这个值几分,最后的结果就是,可能一个班级氛围很差,学习环境很不好,但关键几项有分数,就成了优秀班级,班主任也能拿到比较好的管理分数。

从教40年老校长口述:教师负担越减越重,最让我感到悲哀的两点(组图) - 6《米小圈上学记》剧照

学校应该是学生和老师的学校

我也思考过现在形式主义的根源。我在外面讲课的时候也会说,现在孩子们的负担很重,小学二三年级,晚上很晚才能睡,那做辅导的老师是敬业,还是不敬业?下面老师都说,敬业。但是老师越敬业,孩子负担越重,为什么?

老师会说,李老师你是专家,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一个小老师能做主吗?领导给我施压,没达到指标,我就评不上职称了。听起来也有道理。

那怪校长吗,校长说,我哪次开会,局长不是说,学校质量完不成目标,你就下课。其实我压力更大,一方面老师骂我,一方面教育部门领导给我压力,我两头受气。听起来也很无辜。

从教40年老校长口述:教师负担越减越重,最让我感到悲哀的两点(组图) - 7《老师·好》剧照

所以那就怪教育局局长?结果局长说,哪一年我这里清华北大少一个,我被老百姓口水都淹没了,我管理区域压力这么大,我愿意这样做吗?我不想好好睡觉吗?所以我们经常说,是社会绑架了教育。

这样一来那就剩家长了。很多人说,要求减负,阻力最大的是家长。老师周末不想上课,但家长愿意上;老师想按正常的教育规律办事,家长不同意。原来责任全在家长,在社会。但真是这样吗?家长说,孩子是谁的孩子,孩子晚上12点都没睡觉,谁最心疼?所以你看,转了一圈,没有一个觉得自己有责任。

但最终,只有学生默不作声承受这一切。所以我说,最让我感到悲哀的是两点:第一,都说教育出了大问题,但找不到罪魁祸首;第二,都说教育不正常,但相当一部分人觉得正常。

从教40年老校长口述:教师负担越减越重,最让我感到悲哀的两点(组图) - 8《天才基本法》剧照

说白了,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教书就是上课,育人就是给学生做思想工作,就这么简单。但形式主义的问题本质在于,我们的学校究竟为谁而办?

现在很多学校动辄把办学理念挂在墙上,什么“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什么“严谨勤奋”的校风,很概念化的语言,小孩子根本看不懂,你放办公室就完了,贴在校园干什么。包括好多学校还会有一个橱窗,挂一张海报,校长坐在书桌前,笑吟吟对着镜头,前面一个小国旗,背后一排大书架,下面介绍是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正高级教师,但学生看得懂吗?同样看不懂。

这就是给参观者看的,但参观者多久才来学校一次?学生可是天天在校园里生活。孩子关心的是老师上课上得好不好,学校好不好玩,关键是这一点。我以前做校长时,从来不挂这些标语,什么校长介绍,师资力量介绍,领导关怀,都没有,全是孩子喜闻乐见的语言和画面。这也要感谢当时的行政部门,可能因为我是“教育专家”吧,所以对我比较宽容。

从教40年老校长口述:教师负担越减越重,最让我感到悲哀的两点(组图) - 9《人不彪悍枉少年》剧照

我们现在的校园缺乏童趣,缺乏儿童视角,只有把这个大背景理清楚,才谈得上,老师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我在外面讲课时,还会讲一个例子,就是很多学校都有陶行知塑像,这些塑像里,陶行知大都是站着的,目光遥望远方,很伟岸很高大。但我当校长时,我们学校里的陶行知雕塑,就是坐在花园里,和一群小朋友聊天。

一个伟岸高大的陶行知塑像,放在城市中心广场,放在陶行知纪念馆门前,都是可以的,但放在校园就不可以。放在校园里,为什么不能从儿童视角出发?所以一个雕塑就能呈现好教育的要素,但现在人们很少这样去思考问题,根本思路上就错了。我们的学校,不是给上级和领导办的学校,是给学生办的学校。我想只有把这个思想扭转过来了,才能守好校园的边界。

那回到老师的负担问题上,判断一件事是否增加了老师的负担,最核心的是两点:第一、这事该不该做?第二、是主动还是被动?

比如上课备课是必须的,如果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就完全不必要了。至于如何让老师变得主动?说实话,你看我工作这么几十年,按道理负担是很重的。但我80年代就给班级搞班歌,班服,那个年代班级文化建设还没诞生,我就觉得,这个是我的教育语言,我觉得好玩、有意思,所以我愿意做,我不觉得累。

从教40年老校长口述:教师负担越减越重,最让我感到悲哀的两点(组图) - 10《最好的我们》剧照

1987年我当班主任时,乐山市里有个中学女生叫宁晓燕,她成绩很好,但因为很多对人生的困惑,就自杀了。这件事让我很震惊,我就问我自己,我的学生没有自杀,但有没有和她一样,有很多困惑和心理问题的呢?于是我就开始给学生写信,每晚至少写五封以上,而且是先打草稿,再誊抄一遍。疫情期间我收拾书房,找到了一堆用过的备课本,上面就有我给学生写信的草稿。后来学生们来看我,每个学生都找到了当时写给他的信的草稿,大家都觉得很温馨。

那时候没有谁激励我,但我本身很喜欢教育,我觉得应该这样。问题是这种标准不能拿来要求所有老师,比如现在青春期教育,会开很多开讲座,花了很多精力,结果变成走过场。更好的方式是,通过“底线+榜样”的方法来引导老师,激励老师,榜样是好的,我们就倡导;哪些事情一定不能做,这个是底线,我们就坚决守住。

所谓底线,比如完成常规教学任务,备课、上课,上课,不能迟到早退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不仅学校应该考核,教育局也应该考核。此外像各种“进校园”,2019年以后各地都下发过“减负清单”,就要看我们的教育部门能否做到,明确拒绝其他单位的委派任务,各地分管教育的领导也要做好协调,从更高一级的层面下定决心,把这些事项彻底隔绝在校门之外。

从教40年老校长口述:教师负担越减越重,最让我感到悲哀的两点(组图) - 11《你好旧时光》剧照

而榜样就是,比如我认为,教师应该读书、写作,要反思,要主动学习和成长。但“榜样”不能一刀切,变成对所有老师的统一标准,要求强制完成,比如要求每个老师每天给学生写一封信,都要手写教案,都要去家访,都要做班级文化建设,你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最后就会变成一种强制,而后就滋生形式主义。

比如校内读书会,能有70%的老师主动参与就很好了,不能强制要求所有老师。不能强制,但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供好的环境,比如春天一起去郊游,在室外交流读书心得,老师不就愿意了吗?我当校长时,上一任管理者要求,老师必须定期交一些读后感,交了有奖金,不交要罚款;我上任后就发现,老师们应付的比较多,还有人从网上抄一篇应付。我就改了这项规定,不强制交文章,但如果你愿意交,我们就提供修改意见,还找正规出版社做成文集出版,老师们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所以一件事按照考核要求,按照形式主义要求,成效却不好,我们不能怪老师,而要怪自己的管理能力。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6)
夫福何球 2023-12-07 回复
他们应该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COCOCHAN22 2023-12-07 回复
还有谁来想想他们的辛苦?
Vivian晴天小猪 2023-12-07 回复
连备课的时间都没有了
MurphyCheung 2023-12-07 回复
减负政策到底执行了没有?
帅气的樱桃 2023-12-07 回复
教师忙于应付形式主义的任务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