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6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2356

德语媒体:贸易争端的背后是地缘政治较量(图)

2024-05-02 来源: 德国之声 原文链接 评论3条

本文转载自德国之声,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德国《经济周刊》认为,中国政府斥巨资补贴本国企业,其实是为全球地缘政治斗争进行投资,从而绑定欧洲依赖中国经济,而德国太阳能产业则不幸成为了牺牲品。瑞士《新苏黎世报》的一篇客席评论则反对唱衰中国经济。

德语媒体:贸易争端的背后是地缘政治较量(图) - 1

位于浙江的一家太阳能板工厂

杜塞尔多夫出版的德国《经济周刊》以“德国太阳能产业第二次死亡,我们终究应该从中学到些东西”为题,刊发评论指出,Solarwatt、Mayer Burger等太阳能设备厂商近期纷纷宣布关闭德国境内工厂、将产能全部转移到海外,这说明欧洲政界迄今没有认识到与中国竞争的严峻形势。

“德国境内工厂关闭的主要原因就是:收受了大量补贴的中国产品极其便宜,以至于没有任何一家德国企业能够与之竞争。而且,那些有足够财力的人也并不想拯救德国的太阳能产业。德国联邦政府拒绝为太阳能产业提供所谓的‘韧性奖金’,自民党为这样的决定欢庆,德国总理也听之任之。到头来,二十年前已经死过一次的德国太阳能产业遭受第二次死亡。”

“停产、就业岗位流失:这是一次有预告的死亡。每一家牵涉其中的企业都曾经预测说,这一天迟早要到来。整个行业也曾对政界进行艰难的游说。然而,这个产业是被有意牺牲的:它的地位不及芯片、电池那般重要,而且当年的第一次死亡已经导致被中国竞争者远远甩在身后,难以重新赶超。”

作者接着指出,尽管欧盟仍在尝试对中国企业进行反倾销诉讼,但是已经难以改变大局。“这就好比向一个已经躺在墓坑里的死人姗姗来迟地丢去一套心脏复苏设备,而非为这个敞开的墓坑埋土。”

“太阳能产业的第二次死亡应当至少能让政界吸取教训,以防其他产业以及其他产业链重蹈覆辙。假如电池产业也趋于凋零,则无异于预示着欧洲以及德国的其他关键产业也走向穷途末路。中国正在用同样简单的模式占领一个又一个产业,他们用低价、时常包含补贴的产品扼杀欧洲本土的企业,并且深信欧洲人会陷入围绕法规的原则性争论从而最终形成对中国的依赖。”

文章接着指出,无论是风力发电机,还是稀土等重要原材料,中国人都在以更低廉的价格让欧洲人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中国当局花钱补贴,实际上是在为权力政治投资。“诚然,欧盟以及德国都认识到这一点,也在采取措施来解决原材料等方面的依赖问题。然而,有一点也是很明确的:要想保障供应链、提高韧性、为绿色经济转型奠定基础,就需要花钱,而且是很多钱。就算这笔钱能够包装成‘去风险’资金,绿色经济的独立自主也注定成本高昂。”

“然而,投入这笔巨款是值得的。鉴于中国等重要玩家已经明目张胆地无视规则,世贸组织框架下基于规则的全球贸易已经濒临死亡。地缘政治的分崩离析正在导致全球贸易的分崩离析。这不是什么好兆头。经济全球化的理念是大规模、高透明、高效率。可是如今,德国以及欧盟这样的经济体不能再只是发表温暖的言辞,而是需要加大投资来保护自己的供应链,必要时也要动用关税手段,哪怕后者会导致效率降低。”

“从Solarwatt关闭德国工厂引申到世贸组织的死亡,也许各位读者会觉得这篇评论在夸大其词。但是其实并没有。德国太阳能产业的第二次死亡是表象,深层因素是愈演愈烈的地缘政治与贸易冲突。在这场冲突中,德国以及欧盟不应该太久、太天真地做出牺牲去削弱自己。光靠理论是无法在冲突中成为赢家的。”

瑞士《新苏黎世报》以“中国经济比许多人想象的要好”为题,刊登了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拉迪(Nicholas R. Lardy)撰写的客席评论。他认为,中国经济诚然遇到了巨大麻烦,但是西方过于唱衰中国却可能导致骄傲自满。

“确实,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证据确凿的挑战,比如房地产市场濒临崩溃、美国设置贸易壁垒、中国人口萎缩等问题。但是在70年代末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前,中国经济问题比现在要严重得多。”

“这种唱衰源于多种误解。其中一个例子是:许多人都错误认为中国经济的赶超进程已经陷入停滞。诚然,中国的GDP在2021年达到了美国的76%,但到了2023年又下降回了67%。然而,2023年的中国经济规模比2019年增加了20%,同期美国也只增长了8%,这同样也是事实。”

文章认为,中国通货膨胀率低于美国、美联储采取措施促进美元升值是造成上述趋势的主要因素。随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物价今年可能上涨,以美元计价的中国GDP在2024年肯定会缩小和美国的差距,并有可能在十年内超越美国。

作者还注意到,中国家庭消费支出去年的增幅大于收入增幅,这说明消费者信心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般低迷;同时,主要消费品价格上扬、企业借贷量增加也说明中国经济并未跌入通货紧缩的泥潭。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失望的中国企业家会将资金撤出中国。毕竟,2020年底以来对阿里巴巴等大型私营企业的严厉打击并未产生正面作用。”

“1978年改革开放到2010年代中期的这四十年间,中国私营经济的投资额增速快于国有企业。但是随着习近平上台,2014年后该趋势发生了逆转。习近平大举将资源转移向国有经济。私营经济投资增速放缓一开始并不明显,但是到了2023年,它就只占经济总投资的50%。习近平的政策摧毁了投资者的信任,企业家不再将政府视作值得信赖的经济管理者。如今时常有人认为,只要习近平依然掌权,企业家就会从中国撤资。”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数据依然展现出不同的图景:私营经济投资的下滑几乎可以完全归咎于房地产市场的纠偏。而房地产行业主要是由私营企业主导的。要是撇除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中国私营经济投资额在2023年甚至还增长了近10%。就算有几个知名中国企业家确实撤离了,依然还有3000多万家私营企业留在这里继续投资。”

“中国确实面临许多问题,其中包括习近平对经济界的控制欲所导致的问题。但是,对这些问题夸大其词却不会有利于任何人,它甚至可能会在中国对西方构成真正挑战的当下导致西方人骄傲自满。”

本文转载自德国之声,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3)
thumb_sucker 2024-05-02 回复
所谓规则就是市场经济,鼓励竞争。西方要求利润至少15%或更高,中国5%就有人做。补贴哪国没有?美国多印美元就行,导致负债累累。中国哪有那么多钱来补贴?当初德国车全面占领中国时,德媒的规则之说在哪里?竞争不
卡拉卡拉門 2024-05-02 回复
国家没有远见,有什么好说的
请叫我小11 2024-05-02 回复
希特勒的后人为什么不找你美爹说理去?美国让你再开个微软吗?美国重重地压在德国身上,何时让你们翻身啊?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