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13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0698

国际学校里,一大批中产父母正在为娃“修仙”(组图)

1个月前 来源: 美国留学那点事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我身边有一群妈妈格外热衷看修仙小说。其中一位这么总结道:修仙和社会没什么不同,都是一个字「争」——争气运,争机缘,争法宝,争一切。

说得精辟,养娃不也是这样么。

国际学校里,一大批中产父母正在为娃“修仙”(组图) - 1

在国际教育圈浸润久了,就会发现孩子能走多久,能走成怎样,真看父母能不能托举,会不会折腾。

学科不行,就换条路鸡特长,双语学校不行,还能试试海高,或者去香港。

总之,树挪死,人挪活,都已经在体制外了,不得整点活儿。

这两年,我们看到国际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不少是负面向的,比如“中产返贫三件套”,比如留学断供,比如“年入百万甘当韭菜”等等。

但,走上这条路的父母们真实体感如何?

今天要分享的三个故事很有意思:

有的是尝过国际教育,依旧在回甘的父母;还有些争了一口气,正在其中上下扑腾的;还有是从一条主道开进了另一条小径。他们在教育路上如此辛苦,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托举。

01

娃上国际学校后,我大开眼界

讲述人:May

孩子就读情况:新一线城市,小学从公立转国际,初中回体制内

孩子上幼儿园时,我们就打算送他上国际学校。只是当时纠结来纠结去耽误了时间,没报上名。可能念念不忘吧,孩子快上四年级时,机会来了。

当时娃所在的公立校新建了校舍,但眼看9月份就要开学,校内还在粉墙。

“这不是让孩子进去吸甲醛吗?”一气之下,我们好几个家长给孩子办了转学。去的正是三年前心心念念的那所。

新一线的教育资源不比北上广深,但也存在鄙视链。

我们所在的高新区虽聚集了全市最高精尖的企业人才,但教育资源还没跟上。

对口的公立校虽是区重点,但无论是师资,还是对孩子学业要求,都比不上老城区的重点校。

可能正是因此,公校跟私校同一个起跑线发展时,反倒能看清谁更胜一筹。

国际学校里,一大批中产父母正在为娃“修仙”(组图) - 2

我们转去的这所双语学校是集团化办学,在北上广深布局了十几年。大部分父母是奔着「双语」特色去的。

孩子每天虽然只有一节外教课,但学校就有那个本事,把本来是体制内初中要学的英语内容,用孩子极为接受的方式,在四五六年级教完。

每天下午放学后,还有五花八门的课后课——高尔夫、橄榄球和棒球等。市面上难得一见的项目,孩子们在校内就能学。场地设施,真是没话说。

其他学科也教得不赖,收费还不贵,一年6万多,比很多一线城市的双语学校便宜得多。

国际学校里,一大批中产父母正在为娃“修仙”(组图) - 3

最出乎我们意料的还是孩子的变化。

以前在公立学校时,娃成绩还不错,老师还评价他是那种有自信、有个性的孩子。但去双语学校后,这个自信水平反倒逊色了。

进校后,他跟班里另外三个男孩结成了小团体,每天都在学校里「搞事情」。

今天发现食堂的进口牛奶兑水了,说要去调研一番。明天一起打羽毛球时又说,要组织全校一起打比赛PK。

大概五年级时,老师才评价孩子是真的自信了——不再只是听话,而是有独立思考。

说实话,因为孩子,我接触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圈子。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发觉自己像只井底之蛙。

国际学校里,一大批中产父母正在为娃“修仙”(组图) - 4

首先是背景局限。

我跟老公算不上“创一代”,但靠个人极其努力,爬到上市公司高层位置。老公依旧保持极端自律,坚持每天早上五点爬起来看书,三年拿了CPA证书。

而孩子同学的父母们,有的经营家族企业,有的是大学教授,见过的世面比我们这种高级牛马要多得多,经济水平更不是一个级别。

儿子转学后曾来问我:“妈妈,班上18个同学,15个住别墅,2个住大平层,为什么我们就住普通小高层呢?”我只能开玩笑告诉他,有地方住已经不错了。

其次是认知局限。

我以为送孩子上国际学校的爸妈,不过是希望孩子轻松点,后来才发现他们卷起来,比体制内还猛。

曾有孩子同学的妈妈问我,有在课外给孩子报班么?

那时我才知道,除了我们家娃,其他同学都在补课。有学小语种的,还有鸡特长和学科的。

这些孩子的升学路径也不是出国,班里三分之二的娃转回了体制内。还有几个孩子准备走强基,或者少年班路线。总之,孩子优秀,父母操盘能力也很厉害。

我深深感受到了一扇新世界的门——原来孩子还能这么教。钱,可能是我们之间最小的差距。

国际学校里,一大批中产父母正在为娃“修仙”(组图) - 5

我们最终还是随大流,初中将孩子送回了体制内。

孩子小时,我们希望他能个性自由,但如果一直自由,也需要付出代价。在价值观和身份认同上,我们还是希望孩子能在主流框架里成长。

回想孩子体制外就读的这三年,我觉得很值。

孩子结识了一群跟他本来圈子完全不一样的同伴。虽然大家路径不同,但正是这些不同,让各自心态更开阔了。

02

不留遗憾,想给孩子最好的选项

讲述人:Q先生

孩子情况:魔都一梯队公立国际部

我算是千禧年后港澳台最早一批来大陆读书的学生。

大概2000年左右,大陆经济开始起飞,很多外资企业来掘金。当时正在犹豫要不要读研的我,下了一个决心:如果以后要来大陆工作,为什么不早做打算。

于是,一路从本地最好小学,念到最好大学的我,选择去北大深造。

博士毕业后,我如愿在北京一家企业一路高升,后在上海定居。

国际学校里,一大批中产父母正在为娃“修仙”(组图) - 6

其实我并非什么天赋型选手,而是靠着一路规划,一路未雨绸缪而过着不错的生活。

孩子出生前,我对教育还没什么感觉,但成为父亲的那一刻,刻在骨子里的DNA好像自行启动了。

孩子18个月大时,我们夫妻俩就送他去了双语托班,毕竟给小朋友打好英语基础还是很重要。后面幼儿园择录,我们也有提前规划。

以前思维还很局限,只知道上海四校八大很厉害。从高中往前推,小学应该进怎样的学校,所以得提前选学区。

在我长大的城市也有学区房,这套逻辑我很熟悉。但来上海后,我才了解港澳台子女身份走公立,这条路没有太多选择权,区内统筹,学区房并不起作用。

那时偶然接触到国际学校,突然发现这条路还挺适合,于是孩子在上幼儿园时,我们就开始了解幼升小的资讯。

国际学校里,一大批中产父母正在为娃“修仙”(组图) - 7

我们的目标是沪上顶级公立国际部,至少需要提前三年开始准备。也就是说,孩子刚上幼儿园,备考就可以开始了。

娃在小班时,我们集中精力鸡素质,压根没意识到“卷”的程度,浪费了一年。

到了中班,我们才知道有专门的备考机构,从孩子习惯养成,到学科知识,再到笔试面试一站式服务。

是的,大家没看错,这所学校入学已经要求5岁多的孩子能笔试了。

真正让我震惊的是考试当天,乌泱泱一堆小朋友跟父母们,我们等了三个多小时。娃出来时表情淡定,但能感觉出他精疲力尽了。

国际学校里,一大批中产父母正在为娃“修仙”(组图) - 8

说到入学考,我一个成年人都觉得可怕。

首先是超前学,笔试里涉及到学科的知识,其实是正常小学1-2年级的内容。

其次,面试考查太严格了,接近挑剔。

里面有个环节是小组面试,6-8个小朋友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项目,比如搭一个火车积木。老师不参与,在旁边观察边打分,一旦孩子发脾气,或者举止不当,就会被淘汰。

孩子很可怜么?是的,我偶尔还会焦虑,但尽量克制着,不让孩子受影响。

其实孩子什么都明白。

有次他从课外班回来,很高兴的说,爸爸你看这次数学我都做对了哦。我这才意识到,他看到爸爸妈妈都很在意这个考试,希望得到认可。

孩子表现很好,最终我们如愿进了这所公立国际部,不过未来怎么走还不好说。

小学阶段还有转圜余地,以后想退回体制内,还有联考这条路可走。

留在国际学校,则需要更大勇气。烧钱不说,未来回报未必就好。

我是家里长子,当年弟弟妹妹成绩不理想,父母早早送他们去海外求学。但这么多年下来,镀的这层金并没能转化到他们的职业路径上。

但一切还要看孩子的意愿。

在小朋友还没有能力做选择时,我们希望给到他最好的资源,等到他有决断能力时,至少不会因为过去没走最好的路,而留有遗憾。

03

孩子眼里无光,我们决定润去香港

讲述人:Chris

孩子情况:两娃,魔都国际学校转香港学校

我们家有两娃,哥哥在上海出生长大,妹妹是美宝。

自从有娃后,我们夫妻俩的重大决定几乎都围绕孩子教育来。

哥哥上学时,我们曾卖了市郊搬到了市区,方便孩子上学。现在去香港,也是因为想换个教育氛围。

之前在上海,两个孩子都是上的国际化学校。妹妹不用说了,一路私立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哥哥因为身份限制,上的是民办双语。

正是哥哥的求学之路,让我们对国内国际化学校失掉了期待。

国际学校里,一大批中产父母正在为娃“修仙”(组图) - 9

先来说说我自己,曾是江浙沪某城市的文科状元,也曾在美国留学,对国际教育是有滤镜的。

不过对上海的国际学校,此前了解不多。直到儿子上学后,我才发现国内双语学校这套教学很尴尬。

几万块的双语课程,学的东西还是国内那套,小初阶段的升学考试一个没落。十几万的国际课程,到底能跟海外同步多少,我也存疑。

儿子小学上的国际课程,到初中转到偏国内体系的双语课程后,眼见着他越来越“目光黯淡”。

儿子英文很好,篮球打得也不错,刚进初一就不想上学了。

后来在我们劝说下,他坚持了一学期,好像突然就适应了。但我明白,孩子这种适应更像是一种「生存本能」。

令人崩溃的是,双语学校的父母孩子都很卷,双减之后丝毫没有顾忌。我们被迫跟着一起补课,有时你想问问同学父母都在哪里报的班,对方讳莫如深,不愿多说。

后面我对这种「防守型」补课实在厌烦了,给孩子停了课,成为班上为数不多「不补课」的少数派。

国际学校里,一大批中产父母正在为娃“修仙”(组图) - 10

你说玄学么?停课后,儿子成绩不仅没下滑,中考成绩比曾经一起补习的同学还要高。

大概是疫情后,了解到香港开放了优才高才项目。二话不说,我让妻子跟着一起递了申请。批复流程还挺快,不到两周我们拿到了高才身份。

为了做两手准备,儿子兼顾着中考备考跟香港插班考试,最后都拿到不错结果——

中考进了全市前15%,要留在魔都也能上个不错的学校;香港插班考进了一所百年历史的传统名校。

很多人说香港这两年被优才高才挤爆了,的确如此。

我们给孩子找了好几所港校,只要有插班资格,我们就无脑冲。儿子录取的这所学校,报录比大概达到了100:1。

也是这个过程,我发现香港氛围的不同。

因为也是初来乍到,对于课程体系仍在了解、摸索。于是就先选了香港本土的DSE课程。公校费用省了不少,而课程安排比较符合我们预期。

进校后,得益于之前的双语底子,儿子的英文在班里很突出。数学就更不用说了,用儿子的原话是:“内地学校的数学水平,拿到这儿都是班里最好的。”只有语文,他评价是:“还没太搞懂这边的出题思路。”

作为父母,来港后我最大的变化是,终于摆脱了「短缺型思维」。

以前在上海,感觉大家都盯着四校八大,进了国际学校眼睛就盯着爬藤,说到底还是好资源太缺了。

就好像人在金字塔型结构里待久了,看什么都是三角形,都有塔尖,都需要「爬呀爬」。

我一直希望孩子能避免受这种框架思维的禁锢,也想给自己找一种答案:

人是可以选择生活环境的,当你感到挫败时,未必需要一直闷头反思。只要外面世界还有路可走,你就可以去积极探索。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新西兰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相关新闻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