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2月13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1205

复旦欢迎中国籍海外留学生直博引热议,专家:自主培养高精尖人才(图)

12小时前 来源: 九派新闻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2月9日,复旦大学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名为“面向海外一流高校,中国籍优秀本科毕业生可来复旦直博”的文章。文中提到,为拓宽博士研究生优质生源渠道,提高人才选拔质量,复旦大学2025年继续面向海外高校中国籍优秀本科毕业生招收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复旦欢迎中国籍海外留学生直博引热议,专家:自主培养高精尖人才(图) - 1

上述招生文件一经发布,引起热议。有网友认为,该政策能帮助培养高精尖人才,也有网友认为:“留学生多是学习差的有钱人,这种招生方式不需要经过全国统考,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反驳了不公平的说法。“其招生方式和国内的原则一致,即申请考核制,一开始就不确定导师,也是导师集体面试,最后相互选择,公平风险更小一些。也不要把留学生和‘混文凭’‘有钱’简单地画等号,出国留学是我国拔尖科技人才重要成长通道之一,你能说杨振宁、施一公不爱国,没给国家做贡献吗?”

公开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观点,据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蓝皮书(2023~2024)》,2023年新晋两院院士中,81.4%新晋中科院院士,39.2%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海外留学经历。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23年,70%以上的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40%的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及超过半数的三甲医院院长,均为留学回国人员。

陈志文还指出复旦此举有着重要的国际政治背景,国家的胜负在于高精尖人才,DeepSeek就是一例,只要人才在,技术突破只是迟早的事。因此,美国等西方大国在人才培养方面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遏制政策,对中国学生赴美学习理工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尖端领域进行严格限制,甚至拒绝发放签证。这种“掐尖”策略导致许多中国学生在完成本科后无法继续深造。

复旦大学的直博政策正是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流的重要举措。“这种时候,我们得把这些优秀的孩子接回来,让他们在这些重要领域继续深造,为国家做贡献,是不是?”他说。

【1】中国籍本科留学生可在复旦直博

招生公告中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细节。

第一,此次直博共面向18个专业学科,主要是前沿的高精尖理工类专业,招生院系为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此外还有少量如哲学、社会学等文科专业。

第二,此次招生采取“申请-考核”制方式进行选拔。总成绩100分,材料审核成绩占20%,综合考核成绩占80%。

院系成立由5到7名高级职称教师组成的专家组,对申请人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形式由院系根据学科特点决定,其中面试暂定采取网络远程方式举行,一般不少于30分钟,申请人先结合PPT汇报5到8分钟,之后接受专家组提问。综合考核成绩满分为100分;面试环节由专家组成员现场独立打分,取平均分作为申请人的成绩。

不同的是,留学生在报名阶段不填导师,在录取阶段根据师生互选结果确定导师。

第三,申请人具备中国国籍,本科阶段就读的海外高校原则上同时进入主流世界大学排行的前100位,或就读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第四,本次招录的直博生,其培养方式、学费标准、住宿安排、奖助学金和日常管理等方面与普通直博生执行相同政策。

【2】专家驳斥“不公平”言论:99%的导师都不会这么干

上述招生文件一经发布,引起热议。有网友认为该政策能帮助培养高精尖人才,也有网友认为,“留学生都是学习不好的有钱人,这种招生方式不需要经过全国统考,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

陈志文驳斥了上述“不公平”的言论,称“复旦招收优秀中国籍留学生直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是全面建设人才高地的重要措施”。

他指出,复旦大学的直博招生政策在招生程序上与国内博士招生并无区别,均采用申请考核制,包含面试、笔试、答辩等环节,确保公平公正。

“甚至与国内招博士会先确定导师不同,此次复旦大学的招生文件里指明,报名阶段不填导师,在录取阶段根据师生互选结果确定导师,这样其实更有利于防范我们想象中的一些东西。”

对于网友所质疑的直博生不用经历硕士研究生阶段,不用参加全国统考,更容易滋生腐败的质疑,陈志文称,这属于无稽之谈,也是对学术人才培养阶段不熟悉的误解。

优秀本科生从事学术研究,一般就直接读博士,硕士并非必须经历的过程。比如美国,优秀本科生读研究生,基本是博士,硕士绝大多数都是应用型硕士,即专硕。学术型硕士很少,基本是作为博士退出机制。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精英教育时代,硕士长期充当了学术人才的培养职能,即博士阶段。伴随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我国的学术研究生培养也逐渐转向博士阶段。2020年起,国家明确规定,新增硕士点原则是只增加专硕。同时,大幅扩张博士培养规模,最近几年增长比例都在10%以上。著名高校博士招生量大幅增长,因此就出现了“学硕停招”的新闻,主要原因就是学术研究生全面转向博士。在研究生推免中,“直博”比例大幅增长。

总之一句话,本科---博士是国际常规,也是我们目前优秀本科生的常规路径。

“博士严格讲是科研人员,在美国高校的统计中,博士一般不会作为学生统计的。美国高校中经常把导师称为老板,就是因为这层关系:教授有钱就可以多招收(雇佣)初级的科研人员----博士研究生,而产出就是各种科研成果。在中国,我们的博士招生名额实际上非常有限,一个复旦的普通教授,一年可能就一个指标,这种情况下,你招一个关系户,那谁给你干活儿?不会干活儿岂不是耽误自己的事?更何况招生过程中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纪律监督,在培养过程中还有质量控制,比如论文抽查,如果博士毕业延期了,论文抽查过不了,导师都得受罚。”

“设身处地想一想,即便抛开其他一切纪律与监督,质量控制,一个老板一年只有一个用人指标,他会雇佣一个能力差干不了活的人吗?自己科研耽误了只是一方面,毕不了业,导师是第一责任人,怎么办?虽不能绝对保证,但99%的导师都不会这么做。”他说。

【3】重要国际政治背景:胜负在于高精尖人才,DeepSeek就是一例

复旦大学为何会在近几年出台这一政策?陈志文指出,其有着重要的国际政治背景。

他表示,2016年美国与中国开打贸易战的同时,同步推进了科技战与人才遏制战略。近年来,美国拜登政府联合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遏制政策,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对中国学生赴美学习理工科,尤其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尖端领域进行严格限制,拒绝发放签证。

这种“精准打击”策略导致许多中国学生在完成本科后无法继续前往美国深造研究生课程。不仅美国,瑞士、荷兰、德国等西方国家也开始对中国学生进行背景调查,形成了一种全球围堵的态势。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必须自主培养拔尖科技人才,以应对西方国家的科技封锁。

陈志文强调,复旦大学的直博政策是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流的重要举措。过去,许多优秀的中国学生选择出国深造,但如今,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这些学生在完成本科后继续深造的路径被严重阻断。

“这种时候,我们得把这些优秀的孩子接回来,让他们在这些重要领域继续深造,为国家做贡献,是不是?”

他认为,为了全面切断中国的科技进步,美国全面推进了人才遏制战略,因为只要有优秀的科技人才,尤其是拔尖的科技人才,技术的突破是迟早的事情。日前,我国大模型DeepSeek让美国在GPU上的围堵大打折扣,就是一例。在某种程度上讲,中美博弈胜负手,就是高水平拔尖的科技人才之争。

【4】留学不等于“混文凭”,81.4%的新晋中科院院士有留学经历

此次复旦大学欢迎中国籍本科留学生直博的政策被议论,与网络舆论场上留学生等于“成绩不好的有钱人去混文凭”的刻板印象脱不开关系。

事实上,因为西方在科技与教育上的长期领先,出国留学成为我国拔尖科技人才重要成长通道之一。

据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蓝皮书(2023~2024)》,2023年新晋两院院士中,81.4%新晋中科院院士,39.2%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海外留学经历。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23年,70%以上的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40%的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及超过半数的三甲医院院长,均为留学回国人员。

“当前社会对于留学生有一些误解,甚至妖魔化出国留学生。出国留学的学生中既有优秀人才,也有普通学生,不能简单地将留学等同于‘有钱才出去’或‘混文凭’。”陈志文称,八九十年代主要是学习好的孩子出国留学,随着人民逐渐富裕,家里经济比较富裕的孩子也可以自费出国留学,截至目前,出国留学已经常态化,2019年出国留学生超过70万人。学习普通的,学业优秀的都有,比如人大附中、北师大实验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等国内著名中学,也往往是出国留学大户,其中有很多学业优秀的孩子是放弃了国内著名高校,包括清北的机会走的。

他表示,出国留学只是成长路径的选择,决不能简单把留学等同于不爱国。即便是在学习结束选择留在当地的留学生,也并非不爱国,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美国2018年推出的“中国行动计划了”,这个计划专门针对与中国开展各种科技教育交流合作的华裔教授,进行起诉抓捕。恰恰说明即便留在当地的留学生,依然心系祖国,通过各种方式为国内的科技和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更何况他们在当地也可能是短暂的,例如,施一公、杨振宁等科学家虽然在国外工作多年,但最终选择回国,为中国的科研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陈志文强调,社会需要转变对留学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留学人才的价值,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

【5】专家:硕博扩招实为培养人才,而非缓解就业压力

中央层面也出台了不少政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陈志文指出,之所以强调自主,就是出国留学途径受阻,“别人不给你培养了,我们不得不主要依靠自己”。

2020年,研究生教育工作被紧急提到中央层面,随后中国开始大规模扩张博士和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尤其是博士生的招生人数连续三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他表示,这一举措并非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而是为了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精尖人才,弥补因国际限制而无法出国深造的人才缺口。

数据显示,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2024年是1179万。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量130万人,其中包括近15万博士。

陈志文指出,从延缓就业角度,硕士研究生招生是有直接价值的,但这种价值相对比较小,比较低。“硕士招生总量大约只有全国高校毕业生的10%,我们的硕士招生即便按10%增长,也仅有10余万,这个数字和1222万毕业生相比,是九牛一毛,很难起到显著缓解作用。”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正在经历深刻的改革。陈志文指出,过去,中国的硕士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学术人才培养的任务,但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发展,学术型人才培养逐渐转向以博士阶段为主,硕士阶段逐渐转向应用人才的培养,即专业硕士。目前,专业硕士的招生量已占硕士阶段的60%以上,新增的硕士点也原则上以专业硕士为主。

这种改革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也更好地适应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复旦大学的直博政策正是这一改革的体现,它为优秀的海外本科生提供了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进一步优化了中国的人才培养结构。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新西兰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