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李天一事件中的公众“扔鞋运动”(图)
本报评论员王聃
正义仿佛就在别处,较之我们远不完美的社会,这恰是它复杂性的一种。好比对于某起早已身处舆论场中的公共案件,审理结果尚不知所终,受害人犹在向隅而泣,无甚紧要的涉事者却早已提前“暴红”。是的,我们仍在关注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某某涉嫌强奸案,但舆论的视线早已悄悄地转向。先是该案继任代理律师因一封“告媒体书”而一时招致众口汹汹,然后是清华大学法学教授易延友陷身众声喧哗之中。昨日易在微博上“替李某某的律师说几句话”。在第三点中,他表示,“强奸良家妇女比强奸陪酒女、陪舞女、三陪女、妓女危害性要大。”
老艺术家要不要保护,又应该由谁来行使“关爱”之责?易延友的“强奸良家妇女危害性甚于陪酒女说”,在这里其实已经成为一个“看得见”的答案。诚如有观察者所指出的,单纯地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如果有证据证明“陪酒女”作为受害者确实存在一定过错,它的确可能作为量刑的酌定从轻情节。但一个大学证据法研究中心的主任,却“没有来由”地在李某某案件的敏感时刻如此表态,或许这只能如网友所指出,“联系前后文,他不是陈述某种事实,而是在强调自己的价值观”。网友有理由怀疑:此种价值观是否刻意在为老艺术家的监管失责“开脱”?
涉嫌轮奸案在挑战着社会的基本秩序与底线,我们对此真的太需要一种肃穆的公共态度。由此,易教授所谓“强奸良家妇女危害性甚于陪酒女”的荒谬性几乎呼之欲出。事实上,只要去读读网上那些“神一样的”类比回复,就一目了然。如果说强奸陪酒女危害性小于强奸良家妇女,那么以下的结论同样是成立的:临时工城管打人危害性小于正式城管队员;法院保安殴打闹访农妇严重性轻于“误打”官夫人;大力支持城市中的“超级中学”迫切于帮扶农村里的山寨小学。对比主体的权利平等性在这里被忽略,用来衡量的标准已是赤裸裸的功利与世俗。
一个还算有着薄名的法学专家,为何要执意说出大掉专业水准的话语,且迟迟不见道歉与真诚的回应?轻狂和沉默,在这里成为巨大的迷津,也让网友与围观者的“过激反应”具有格外的溯源价值。从舆论学的角度来分析,某一公共性事件就算是经过深度的关注发酵,也要遭遇吸引力逐渐衰减的过程,但李某某事件却鲜明地呈现出一个反面的标本。这场从微博出发的热点事件,历经数月依旧吸引力不衰,与它相关的每一起细微新闻,几乎都能招致围观者在网络之上的迅速聚集与“痛扁”。它们指向发出不合时宜声明的律师,也指向口出悖论的教授。
用“网络非暴力不合作”来诠释此种非同寻常,自然言不达意。那些似乎从未消失的口水与围观热情,其实更是一种复杂社会情感的转嫁,也像极了不约而同的公众扔鞋运动。小人物与权势者的伤害故事以及其后的维权行动,缘于它天然的不平等,总能迅速发酵成公共热点事件,公众对此也有着分外的期盼与正义诉求。但纵观至今的李某某涉嫌强奸案,围观者看到的不仅是案件侦审过程的异常缓慢,更有时不时爆出的权势傲慢与挑衅。围观者的情绪复杂且焦灼,一旦遭遇上“好像冷血”的教授,这自然要转嫁,且在网上继续扔上一只表示反感的鞋子。
回望李某某涉嫌强奸案,法学教授易延友真的冷血且逻辑混乱吗?这个问题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该案将向何处去,以后类似的恶性事件还会上演吗?疑问仍然没有答案——这是特定场景中平等与权利的困境,也是此起涉嫌强奸案中最终需要求索的问题。遗憾的只是,它们还在被回避,正因为如此,之于李某某事件,围观者看似正在接近内核与真相,却依旧走在不确定感远未结束的路上。欲说还休者,依旧欲说还休;不“理性”者,缘于不明真相,终究难以心平气和,于是,我们都成为那个集体扔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