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蒋氏家族的女人们,低调或张扬都注定是时代的“明星”
由把持国民政府政权长达数十年的蒋介石领衔的蒋氏家族,曾被称作为民国时期“四大家族”之一,并且有着“民国第一家庭”的称呼,可以说是真正的显赫一时。
能够嫁入蒋家的女人,当然也是众多人关注的对象,无论是她们愿意还是不愿意,自从成为蒋氏家族的一员后,必然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蒋介石的生母——王采玉
蒋介石的父亲,名字叫做蒋肇聪,在浙江奉化县溪口镇经营着盐铺及钱庄,因很有商业头脑,治理有方,逐渐成为溪口镇的知名富商。蒋肇聪前后有三任夫人,原配夫人为徐氏,徐氏很早就去世,之后蒋肇聪续弦了孙氏,没想到孙氏进家门没几年也早早亡故了,机缘巧合下,蒋肇聪又娶了第三位夫人王采玉,即蒋介石的亲生母亲。
王采玉的人生经历也是十分坎坷,先前嫁给竺某为妻,生子夭折,竺某又不幸亡故,无奈之下,遁入尼姑庵堂中带发修行,后经人介绍后才嫁入了蒋家。来到蒋家后,王采玉生下二子二女,蒋瑞元(蒋介石)、蒋瑞青、蒋瑞莲、蒋瑞菊。非常不幸地,小女瑞菊、幼子瑞青都是过早夭折,蒋肇聪也是没几年后染病去世,王采玉只能独力抚养蒋家兄妹。
王采玉对蒋介石全力支持,送他去读书,让他将来有着更大的成就,对于儿子的事业虽然不理解,也是无怨无悔地帮扶,对于母亲蒋介石也是十分孝顺,尽情侍奉。王采玉终究是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于1922年因病去世。
蒋介石的元配夫人——毛福梅
毛福梅出生于蒋介石老家的隔壁村奉化的岩头村,1901年,毛福梅嫁给了蒋介石,当时的她19岁,比蒋介石还要大了5岁。两人感情基础极为薄弱,外加上两人无论是年龄学识以及思想文化都具有着很大的差距。1903年,蒋介石赴宁波赶考,最终失意而归。之后,受新思潮影响,蒋介石再次赴宁波求学,毛福梅也陪同前往。两人相处时间也不长,1905年,蒋介石即远赴日本求学,聚少离多下,两人感情也逐渐转淡。1910年,两人的儿子蒋经国出生,依然未能改善两人感情。
1913年,蒋介石身边已经多了一位妾姚冶诚,两人的婚姻实质上已经难以修复。1921年,蒋介石的母亲病逝,办完丧礼后,蒋介石召开家庭会议,宣读了对毛福梅的休书。也就在同年12月,蒋介石在上海迎娶了陈洁如。然而,两人的离婚手续直到1927年,才正式办妥,因为当时蒋介石要娶宋美龄。在“离婚不离家”的原则下,毛福梅最终同意了与蒋介石离婚。之后,虽然不再是蒋介石的妻子,她仍然住在蒋家,蒋家的族谱上也依然写有她的名字。1939年日军飞轰炸了溪口,毛福梅不幸遇难,享年57岁。
蒋介石的侍妾——姚冶诚
姚冶诚是江苏吴县人,与蒋介石同岁,父母早亡,曾经嫁过人。她的丈夫后来染上了吸食鸦片的瘾,以至于家庭收入入不敷出,姚治诚本人迫于无奈在歌舞厅做了交际花。辛亥革命成功后,蒋介石跟着他“大哥”陈其美常常出入风月场所,也就认识了姚冶诚。两人一来二去,处得时间长了也就有了感情。
1913年,蒋介石还把姚冶诚带回了奉化溪口老家,见了自己的父母和老婆。两人后来都没能生育子女,蒋介石就把收养的儿子蒋纬国,交给姚冶诚抚养。起初时,蒋介石和姚冶诚的感情还不错,只是姚治诚的某些习性却是很让蒋介石受不了。出身风尘的姚治诚,不仅个人素质修养方面欠缺,而且还嗜赌成性,也不能照顾好蒋介石的日常起居,使得蒋介石对她越来越冷漠,并开始了与姚治诚分居。这期间两人唯一维系的纽带,也就只有蒋纬国了。等到蒋介石要迎娶宋美龄时,姚冶诚就离开了蒋氏老家,带着蒋纬国移居到了苏州。1949年,国民党败退,姚冶诚也就跟着蒋纬国去了台湾,直到1966年病逝。
蒋介石的“七年夫人”——陈洁如
陈洁如,祖籍为宁波,出生在镇海老家,父亲陈鹤峰是经营纸业的商人,全家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移居到了上海。陈洁如早年就读于蔡元培创办的上海爱国女子中学,与国民党元老、富商张静江的女儿关系不错,时常往来。1919年,蒋介石正是在张静江的家中,认识了陈洁如。
1921年,陈洁如父亲去世,蒋介石从中相帮出力很多,有鉴于蒋介石答应于毛福梅和姚冶诚从此断绝关系,又有张静江夫妇从中说和,陈家同意了两人的婚事。当年12月,两人在上海举行了婚礼,当时蒋介石34岁,陈洁如15岁。
两人的婚姻也没有维持多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为了迎娶宋美龄,蒋介石在半哄半骗下安排了陈洁如去美国进修。也正是在这期间,蒋介石办成功了与原配夫人毛福梅的离婚手续,正式迎娶了宋美龄。陈洁如学成归国后,就隐居在了上海,深居简出,很少出外应酬交际。1949年,陈洁如没有去台湾,留在了内地,后来她还担任了上海市卢湾区政协委员。1961年,经国家领导人批准,陈洁如移居到香港,直到1971年去世。
蒋介石最后一任夫人——宋美龄
宋氏三姐妹的小妹妹宋美龄,出生于1897年,比蒋介石小了10岁,是孙中山的好朋友、革命事业的大金主宋耀如的女儿,很小时候便赴美国留学,就读于马萨诸塞州韦尔斯利女子大学。1917年,宋美龄回到国内,后在二姐宋庆龄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在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当英语教师的工作,之后她又凭借着优异表现进入了上海参议会。
1922年,宋美龄在一次哥哥宋子文举办的宴会上认识了蒋介石,至此,被蒋介石惊为天人的她,受到了来自蒋介石的强势追求。1927年,鉴于蒋介石将来的“光明前途”以及宋家未来的利益保障,宋家人最终默许了蒋介石对宋美龄的求婚。当年12月1日宋美龄与蒋介石按照基督教仪式正式结婚,宋美龄就此开始了她的“第一夫人”生涯。
在蒋介石当政期间,宋美龄表现得极为积极抢眼,她曾多次出访美国,为国民政府争取美国的多项援助。1949年,国民党败退,宋美龄跟着蒋介石去了台湾。在台湾期间,起初时宋美龄的权力还是很大,1975年随着蒋介石去世,宋美龄的权力逐步被削减,只得被迫前往美国过起了隐居生活,直到2003年在美国寓所逝世,享年为106岁。
蒋经国的夫人——蒋方良
蒋经国曾在1925年时,前往苏联留学。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经国被苏联当局贬到了西伯利亚。因表现良好,1928年,蒋经国又被调回了莫斯科。在苏联,蒋经国曾多次在苏联报纸上发文,对于蒋介石的行为,予以强烈谴责,这使得苏联当局对他放松了警惕,最后放他回国。也正是在苏联期间,蒋经国结识了矿场女工芬娜,即后来的蒋方良,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
蒋方良,原名芬娜·伊巴提娃· 瓦哈瑞娃,白俄罗斯人,父母是前沙俄贵族,因而被关入劳改营。年仅16岁时结识被苏联当局扣留的蒋经国,两年后的1935年两人结婚。无论是在苏联的艰难岁月,还是在回到国内后的荣辱与共,蒋方良一直站在蒋经国的身后默默支持,甘愿做一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而且地,并不愿过多地涉及到政治中去。
1949年后,蒋方良跟随着蒋经国去了台湾,仍然是做着她的沉默寡言的贤惠妻子,然而对于她的打击一个接连一个,先是1988年丈夫蒋经国的去世,后来又是三个儿子孝文、孝武、孝勇的相继去世,女儿蒋孝章又移居在美国,这使得她更加的深居简出,话也更少。2004年,蒋方良在晚年孤寂中去世。
蒋经国的情人——章亚若
章亚若,原名章懋李,1913年出生于江西永修县吴城镇的一个书香世家,她早年就读于南昌女中,有着“才女”之称。1926年,章亚若嫁给了唐英刚,并生下两个儿子唐远波、唐远辉。唐英刚后来早早过世,章亚若移居到江西赣州,恰逢当时蒋经国刚就任赣州行署专员,章亚若进入公署工作,于1939年出任了文书,后又成为蒋经国的秘书。工作过程中,两人逐渐产生感情,很快走到了一起。
1941年,章亚若怀孕,隐居到广西桂林,并于第二年的1942年在广西桂林的医院生下一对双胞胎,即后来的蒋孝严、蒋孝慈。两个儿子起初时随母姓,后来才被认可,1949年后去往了台湾。生下孩子不久后的当年,章亚若在桂林医院被人注射毒针身亡,对于她的死亡,至今还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戴笠领导的军统所为,也有人认为是CC系所为。
蒋纬国的第一任夫人——石静宜
蒋纬国的身世一直都是个谜,大多数认同的,他并非是蒋介石的亲生儿子,而是蒋介石的养子。
石静宜,1918年出生于陕西西安,祖籍湖北孝感,她是西北富豪、纺织界大亨石凤翔的女儿,早年就读于西安尊德女中以及国立西北大学。于1943年结识了蒋纬国,蒋纬国对她印象深刻,认为她不像一般富家小姐般极尽奢华,倒是具有诸多平民姑娘的思想。两人的邂逅很是具有浪漫色彩,流传着诸多传说,有人说两人是在列车上相识,从而一见钟情,也有传闻说,两人是在宴会上结识,通过一支舞的姻缘定下终生。
1944年,石静宜与蒋纬国在西安结婚,当时的婚礼由蒋介石的得意门生胡宗南支持。婚后,石静宜一直跟随着蒋纬国走南闯北,刚开始蒋纬国职务不高,居住条件很差,石静宜也是愿意跟在蒋纬国身边,为她洗衣做饭,毫无怨言。1949年,石静宜跟随蒋纬国一道去了台湾。1950年,蒋纬国升任装甲兵司令,创建了装甲兵子弟中学,由石静宜出任校长。然而,非常不幸地是,1953年,在生产时因为各种操作不当,石静宜在台湾广州街的中心诊所去世。
蒋纬国的第二任夫人——邱爱伦
邱爱伦,出生于1936年,原籍广东梅县,她的父亲邱秉敏,曾担任过“中央信托局储运处副处长”,母亲是位德国人,因而她是中德混血儿。邱爱伦在一次音乐会上结识蒋纬国,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于1955年订婚,之后邱爱伦前往日本学习音乐,回台湾后的1957年与蒋纬国结婚。两人婚后还算和谐,还生下了一个儿子,蒋孝刚。
1975年,以照顾宋美龄为名,邱爱伦跑去了美国,至此后,邱爱伦长期居住在美国,难得回趟台湾,儿子蒋孝刚也是居住在美国,蒋纬国则是独自一人在台,过起了单身生活。后来蒋纬国病重期间,邱爱伦和儿子蒋孝刚专程从美国赶回台湾,尽心照料,蒋纬国病逝后,母子二人再次回到美国居住。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