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对王昭君做了什么?莫高窟一幅壁画,证实了当年的可怕传闻
昭君的美其实从没有让她获得过一点点幸福。
公元前54年昭君生于西汉,作为王襄的老来女,尽管家庭条件一般,但昭君其实是颇受宠爱的。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昭君越来越美,这种美甚至引起了轰动,有诗云:“峨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
后来昭君的美还传到了京城人的耳中,于是就有了颜师古《汉书注》引应劭曰:“郡国献女未御见,须命于掖庭,故曰待诏。”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地方官员派人向朝廷报告一年工作成绩时,听闻王昭君的美传到京城,为了讨好汉元帝,因此将她顺便献了上去。
所以王昭君之美令她以一种货物的方式经历了和亲人之别。
到了宫中之后,她也没有得到宠爱,一直是一名掖庭宫女。
很多人不能理解她那么美,为什么没有被宠爱,因此为她杜撰了一个毛延寿将她画丑了的故事。
但更有可能的部分是,汉元帝因司马良娣之死,加上又令娶了一个不喜欢的女人,几乎对美女失去了兴趣,很少寻欢作乐。
这也就意味着掖庭宫女其实很难才能见到汉元帝,而那些为数不多的机会,也给了积极钻研的人,像王昭君没有背景还这么美,自然就成为第一个被针对的目标。
于是王昭君的美又使得她在宫中举步维艰。
幸好公元前3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朝觐汉元帝。
这一次朝觐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一次宴席,其实也是汉朝和蜀国之间巩固现有关系的一次聚会。
会上呼韩邪做足了姿态,并且还表示自己想做汉元帝的女婿,可汉元帝哪里肯交出自己的女儿,像这类和亲都是推其他官员之女或宫女。
不过官员之女和宫女也不傻,在汉元帝不能强行将别人女儿送走的情况下,她们一个个都成了鹌鹑,只有王昭君站了出来。
王昭君虽是因为自己在宫中待太久了想离开,但也是因为知道这一次和亲的意义和价值,更知道自己的美貌一定能够胜出。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当她出现在众人面前时——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
不过汉元帝最终也没有能将她留下,因为呼韩邪看见王昭君的那一刻也满意至极,汉元帝不能失信于人,就有了昭君出塞。
有了后来南匈奴和汉朝的50年和平。
当然对于王昭君来说,她的美又让她像浮萍一样经历了与故土之别。
王昭君在南匈奴的生活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想来对于一个中原女子而言,是比较难受的,毕竟她从温室里的花朵陡然要经历游牧民族的居所定所,定会水土不服。
不过最折磨她的还是思乡之情,她写过一篇《怨词》: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然而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王昭君求归,汉成帝不允,王昭君还是毫无怨言地留了下来,又嫁给了呼韩邪长子复株累。
王昭君在生下两个女儿后,于公元前19年去世。
匈奴百姓是非常喜爱王昭君的,她死后为她举办了十分隆重的葬礼,并且匈奴人还自发对她做了一件事,这件事被记载于《王昭君变文》,即:单于是日亲临哭……衙官坐位刀剺面,九姓行哀截耳。
意思就是有人为她划破自己的脸,有人割掉了自己的耳朵,这其实一直以来都是南匈奴的殡葬习俗。
不过因为“变文”是一种文学体裁,有虚构的部分,很多人不相信,认为这只是一个可怕的传闻,且史料中也没有更多相关记载。
直到敦煌158窟涅藥壁画中出现的一幅《弟子举哀图》,为这件事提供了更多的佐证。
可以看到壁画中三名佛陀弟子被画成了胡人模样,一位以刀剖胸,一位自截左耳,还有一位以刀自刎。
专家认为这就是受到了胡族殡葬习俗的影响,因为佛教中是没有这样的现象的。
所以南匈奴确实有送葬时伤害自己表达哀悼的极端行为,也确实将之用在了王昭君之死来表达自己的尊崇。
不过对于王昭君来说,这又是她的美造成了她的伟大,她的伟大带来的血腥事件,始终无法适应边塞生活的她,想必也不能理解这样的行为,更让后人因其残忍而难以直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