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2日 15.6°C-17.6°C
纽币 : 人民币=4.4586

当“社恐娃”和“社牛娃”同框:有自信的孩子,原来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2022-03-09 来源: 搜狐 原文链接 评论1条

当“社恐娃”和“社牛娃”同框:有自信的孩子,原来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1

文 | 芒来小姐

看到一个视频,笑翻了我等老母亲:

当“社恐娃”和“社牛娃”同框:有自信的孩子,原来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2

一个“社交牛逼症”的孩子,

在舞台上随心所欲地跳舞;

另一个“社交恐惧症”的孩子,

双手捂脸一动也不敢动。

两个孩子同框,

对比鲜明,

让人忍俊不禁。

有网友想象着“社恐”孩子的心声:

他们是不是在笑我啊?怎么办!

越想越紧张,

满脸通红,结结巴巴。

当“社恐娃”和“社牛娃”同框:有自信的孩子,原来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3

整个视频从头到尾,

都看不到“社恐”孩子的脸。

我想,

站上舞台那一刻,

她一定也想勇敢展示自己。

可是面对一片陌生人,

难堪、羞耻涌上心头,

排练好的动作怎么也做不出来。

书籍《被讨厌的勇气》,

把这种感受总结为“脸红恐惧症”。

孩子害怕被拒绝、嫌弃、排挤,

是因为他们深信:

一旦我被拒绝,我就不可能再被接受。

化解“脸红恐惧症”,

每个母亲都有自己的方法。

有的母亲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顺应孩子天性。

有的母亲却指责孩子:

“你怎么那么害羞?”

“别人问你名字,你哑巴吗?”

“愣在那里干嘛?像根木头一样!”

孩子结结巴巴、畏畏缩缩,

父母总是比孩子还着急。

可并非,

每个孩子都生来开朗大方,

他们只是需要一段成长期。

这期间,

父母的做法,

决定了孩子胆怯一阵子,

还是胆怯一辈子。

当“社恐娃”和“社牛娃”同框:有自信的孩子,原来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4

孩子的“社恐”,只因为需要度过这个阶段

贾静雯的女儿咘咘,

是一个害羞的女孩。

综艺《妈妈是超人》中,

老师要求孩子们唱歌,

咘咘瞬间“社恐”,躲在一边不肯唱。

贾静雯没有苛责孩子,

而是安慰她:

“没关系,我们等一下再唱。”

当“社恐娃”和“社牛娃”同框:有自信的孩子,原来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5

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唱完歌,

轮到咘咘了,

她还是不肯唱。

贾静雯灵机一动,

唱起咘咘最喜欢的歌。

在妈妈的引导下,

原本紧闭牙关的咘咘,

慢慢跟着唱了起来。

当“社恐娃”和“社牛娃”同框:有自信的孩子,原来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6

看着这一幕,

我脑海中飘过两个字:优秀!

贾静雯面对害羞孩子的反应,

机智又迅速,

戳中了无数网友的泪点。

有人说:

要是我小的时候,

妈妈能这样引导我,

我就不会社恐到现在了。

采访中,贾静雯解释:

孩子属于观察型,跟老师熟,

但跟其他孩子不熟,就会放不开。

这种"放不开"的感受一旦成型,

就会伴随孩子很久。

甚至,

直到成年,

仍然为之困扰不已。

日本一位45岁女子,

从高中开始就无法融入人群。

她性格内向,

导致被同学排挤。

这份被排挤,

又让她越来越害羞、自闭。

大学毕业后,

因为性格内向,

她被30多家公司拒绝;

绝望的女孩索性把自己关在家里,

整整20年不工作、不社交。

当“社恐娃”和“社牛娃”同框:有自信的孩子,原来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7

当她好不容易找到第一份工作、领到第一份薪水,

她哭了:

“原来,我也是有用的。”

这么多年,

她竟然一直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同学的排挤、老师的忽视、朋友的冷眼……

让她丧失社交自信。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是父母的否定:

“你真是太让我丢脸了!”

“大家都不爱跟你玩!”

“你这个样子没有人喜欢的!”

当“社恐娃”和“社牛娃”同框:有自信的孩子,原来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8

其实,

孩子比谁都渴望自己受欢迎、开朗大方、能够融入人群。

只是成长会经历“害羞时期”,

这个阶段,

也迫切需要父母理解与支持。

当“社恐娃”和“社牛娃”同框:有自信的孩子,原来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9

孩子最害怕的,是没人愿意跟自己聊天

知乎上,一位网友抱怨:

孩子越来越内向了,

小不点的时候,

还会在生人面前跳舞,

现在让她喊“叔叔”“阿姨”,

她都喊不出来。

孩子育儿会发生很多状况,

“害羞”就是其中一种。

父母对此很困惑:

好端端的,原本爱笑爱闹的孩子,怎么突然内向了?

当“社恐娃”和“社牛娃”同框:有自信的孩子,原来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10

其实,

每个孩子都有“害羞心理”,

最早6个月大就会出现。

他们对家中的生人警惕不已,

熟悉后才会放松下来。

8、9个月大时,

孩子会出现“陌生人焦虑”。

当陌生人接触、靠近,

他们会躲在妈妈怀里,

拒绝或者哭泣。

有些孩子天生气质害羞,

有些孩子4、5岁时焦虑感会慢慢消失。

但敏锐的父母会发现:

即使天生气质外向的孩子,也会逐渐变得胆怯。

这是怎么回事?

当“社恐娃”和“社牛娃”同框:有自信的孩子,原来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11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

1.5-3岁的孩子,正处在“害羞”阶段。

父母给予足够的鼓励、支持、理解,

孩子会慢慢克服羞耻,变得主动积极;

父母总是否定、苛责、控制,

孩子没有足够的自信克服羞耻感,就会变得胆怯。

《三联生活周刊》曾报道过一个故事:

16岁的男孩小雨,最大的苦恼是“如何向陌生人开口”。

由于从小被父母控制信息、没收手机,

他和同龄人没有交流话题。

他曾鼓起勇气找人聊天,

被拒绝“跟你说了,你也不懂”;

也曾主动提出和父母谈谈,

被否定“你那点事有什么好聊的”;

如今,为了逃避和同学交流,

放学后,

他会拖到所有人离开教室,

才最后一个离开。

当“社恐娃”和“社牛娃”同框:有自信的孩子,原来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12

小雨有一个奢求:

有人能主动跟我说句话。

可直到高一结束,

这个奢求都没有得到满足。

害怕被拒绝、害怕受伤、害怕被嫌弃……

害羞带来的人际困境,

也伴随着众多的副作用。

当这些副作用变成“日常”,

孩子就丧失了社交主动权。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害羞的核心,是“被嫌弃”的不安。

如果孩子感到:

全世界都不欢迎人,任何人都可以对我指指点点。

内心渴望交流的火焰,

就会越来越暗淡。

陷入胆怯循环的孩子,

只能一边自闭,

一边自愈,孤独地长大。

当“社恐娃”和“社牛娃”同框:有自信的孩子,原来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13

如何引导孩子克服“社恐”?

当孩子沉浸在孤独中时,

父母该怎么做,

才能让孩子重新积极、勇敢起来?

首先,父母不要否定孩子的社交积极性。

一名14岁男孩告诉我:

他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竞选了班长。

结果家长会那一天,

他请老师上台时,表现不够大方。

母亲抓住这点,一股脑儿嫌弃他:

太扭捏、太小家子气。

他感到内心一阵刺痛,

被母亲数落得抬不起头。

后越想越觉得,自己不适合做班长,

压力倍增,状况百出。

最后,不得不辞去了班长职务,

跟同学交流时,也变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

当“社恐娃”和“社牛娃”同框:有自信的孩子,原来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14

当孩子露怯时,

一定不要批评孩子。

其实,孩子此刻遇到了困境,

内心十分无力。

需要父母支持,才能跨过这道坎。

纽约大学心理学家桑迪.麦克罗里说:

对孩子的接纳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当孩子露怯时,

不要嘲笑、指责他,

也尽量阻止其他人嘲笑、指责孩子。

取而代之,告诉孩子:

妈妈/爸爸觉得你很棒;

在妈妈/爸爸心里你是第一名。

接收到信号,

孩子才能从“被嫌弃”的感受中解脱出来。

告诉自己:

即使我被嫌弃、被孤立了,父母依然爱我。

再次社交时,内心没有顾虑,

用父母给予的勇敢和积极,更好地展示自己。

当“社恐娃”和“社牛娃”同框:有自信的孩子,原来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15

其次,引导孩子增加“同伴接纳度”。

心理学家把儿童受喜爱的程度,

称为“同伴接纳度”。

他们测量3-5岁的孩子,总结出五个同伴接纳类型:

受大多数人喜欢的受欢迎型;

被大多数人讨厌的被拒绝型;

经常被视而不见的被忽视型;

很多人喜欢、很多人讨厌的有争议型;

一半人喜欢、一半人讨厌的普通型。

相比其他类型,

被忽视型、被拒绝型的孩子,会遭到更多的排斥。

但被忽视型的孩子,

只要换个环境,就能交到更多朋友;

而被拒绝型的孩子,

即使转校也会适应不良,

交不到朋友。

因为他们具备一些不受欢迎的特质:

自私、挑剔、任性、攻击性强……

当“社恐娃”和“社牛娃”同框:有自信的孩子,原来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16

其实,这些孩子并非刻意“打击别人”,

只是下意识用这些特质,

来缓解社交中的不安和害羞,

他们不知道这样做好不好,

答案需要父母来传递。

为了帮孩子融入集体,

父母需要引导孩子改变不良的特质。

比如:

观察孩子有没有欺负别人、过分占强、自私自利?

如果有,

父母就要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聊天,

帮助孩子意识到问题。

当孩子知道:

自己的有些行为,会让喜欢的人远离他。

就会推翻过去的社交认知,

和父母探讨怎么做才能交到朋友。

这时,父母不妨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

提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比如:

“多多分享,不要总是一个人独占”;

“聊天时主动抛出话题,让大家看到你的热情”;

“多说礼貌用语,请、谢谢、你好。”

社交技巧学得多了,

自然而然的,

不良的社交模式就会改变了。

当“社恐娃”和“社牛娃”同框:有自信的孩子,原来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17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由于人类天生的不安全感作祟,

从出生开始,

人就会拼尽全力思考出融入集体的技能。

害羞让人沮丧,

但克服害羞、交到朋友的那一瞬间,

又会让人觉得:

一切多么美好。

自信就像阶梯一样,

在克服害羞的过程中,

一点一滴累积起来,

成为孩子成年后抓住幸福的能力。

愿每个孩子都能交到朋友,

也愿每对父母都有接纳孩子的心胸,

和失败后重振旗鼓的勇气。

—— End ——

当“社恐娃”和“社牛娃”同框:有自信的孩子,原来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18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男女观察员,已出版《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当“社恐娃”和“社牛娃”同框:有自信的孩子,原来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19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1)
h呵呵 2022-03-09 回复
那应试娃和非应试娃了?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