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装傻了,问题是明星考编吗?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在昨天一早有了新的进展。
易烊千玺宣布放弃入职国家话剧院,胡先煦就争议本身拿出了一连串证据自证清白。
图源:新浪微博
处在风口浪尖的公众人物给出了回应,但舆论依然没能平息。
因为明星考编一事,引发舆论的本质是百姓对明星特权的监督。
而后续一篇来自某周刊,质问大众明星为何不能考公、讽刺 " 小镇做题家 " 的文章,更是彻底搅活了民怨。
某周刊文章
明星考编为什么让人觉得不公?
讽刺小镇做题家为什么又让人觉得不适?
这一切已经脱离了事情本身。
真正点燃愤怒的,比起不公。
或许是利益既得者们的偏见。
是这几年来,各种特权群体。
以及簇拥他们的那些明明也 " 做过题 ",已达到或自以为达到精英阶层的 " 精神贵族 " 们,愈演愈烈的傲慢。
先从点燃舆论的那篇文章说起。
那篇文章最刺眼的地方在哪?
在于这篇文章错用、滥用了 " 小镇做题家 " 这个词。
看看这段措辞:
" 考编的普通人大有人在,这些小镇做题家每天上培训班,做真题卷,也仍然考不中那个能为他们带来安全感的编制内职务。"
这种滥用、错用,反映的是一种无可救药的无知和傲慢。
因为 " 小镇做题家 " 本来是一个自嘲梗。
是无数出身底层、又无罕见的天选才能,只能在应试制度里匍匐、努力的普通人,对生命不公、辛酸和困苦的一种消解。
类似于单口喜剧(国内叫脱口秀)的起源之一。
所谓嘲解嘲解,自嘲就是为 " 自解 "。
自嘲,本质是一种底层百姓以开玩笑的方式抵御生存之苦、生活无奈的解药。
而当这种无害的自嘲、自嗨,都被丛林社会里的特权者,以及特权者的拥趸们拿来作为攻击、蔑视底层草根的武器。
那么,这就构成了最顶级的傲慢。
恰如《疯狂动物城》里所说的:
" 兔子可以说自己可爱,但其他动物不能说。"
《疯狂动物城》
因为其他群体,尤其是处于社会丛林上游的群体,没有体会过,也根本无法共情这种被困苦逼出的幽默。
如果无法共情,如果无法理解,那就尊重。
甚至旁观、无视,都更像一个人。
而不是用一个自己根本无法理解其情感色彩的词,去进行一场愚昧傲慢的攻击。
有一些人,甚至煞有介事地拆解 " 小镇做题家 " 一词,极力佐证大多数人连这份自嘲都配不上。
比如这个事件中,涌现出的某些大 V 的言论——
" 被‘小镇做题家’冒犯到的,一般都是小镇出身,但是做题功夫又不太到家,但是却坚持觉得自己能配上更好的生活。"
言里言外什么意思?
即大多数人,不配叫 " 家 ",最多配叫做题匠,甚至只配叫 " 小镇做题集 "。
但说真的。
一个人是要有多自卑,才需要在一个网络梗,一个他人用以自嘲的玩笑话里,去寻找自己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滥用普通人的自嘲来攻击普通人,是一种没素质。
而把他人的自嘲当真,并且煞有介事地把一个自嘲梗拆文解字,然后见缝插针释放自己的优越感。
当事人以为这是一种睥睨和夸耀。
旁观者看到的,除了滑稽和傻缺,再没别的。
普通人的一点自嘲的幽默都容不下,连笑称自己是 " 做题家 ",都要被精英主义者们再踩一脚,说你们配不上。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这种无底线贬低底层尊严的富人精英崇拜,其实已经膨胀到一个可怕的地步。
这一点,从近几年国内的文娱作品也不难看出。
其中最典型,是这两年的素人恋综。
国内主流恋综的主角,无一例外都是社会精英、名牌大学毕业生、各种海归、富二代、企业老板。
没点 title,你都不好意思住进节目组的精装样板房。
上下滑动查看全图
这些选人标准和设置,无一不在宣告一种刻薄的理念——
非精英阶层的爱情没有审美价值,也没有被看到的必要。
国产剧同样,若非都市丽人、精英中产,是不配当主角的。
社会题材剧。
女主角不是高级知识分子,就是企业高管。
再不济,也是个有四、五套学区房的。
聚焦升学苦恼和鸡娃教育,聚焦的,也是海淀顶级中学的升学苦恼和鸡娃教育。
都市大女主剧。
男女主都是名牌大学高材生,后来双双就职金融街。
聚焦的全职妈妈困境,聚焦的,也是一毕业就能进头部企业的,精英全职妈妈的困境。
时装恋爱剧。
女主不住精装样板房,红酒杯豪车红底高跟鞋全副武装。
哪里够格谈独立女性人手一段的姐弟恋。
穷人在这些剧里都成了贪小便宜、计较功利的丑恶代表。
他们的形象,通常都是觊觎富人财富,渴望在有钱人身上薅羊毛的无赖。
不是剥削在大城市工作的女儿恶妈妈。
就是嫌贫爱富,一心高攀白富美的凤凰男。
恰如著名影评人毛尖说的。
这几年,我们的影视剧,又把心机和穷人进行了链接,把天真和富人进行了捆绑。
这种现象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是把物质水平,当做了一个人道德水平的佐证。
富人富有,是因为他们的能力、努力、道德水平和人格品性,全部优于比他们穷的人。
而穷人贫穷,则是因为他们又懒又菜还要酸,计较、自私又品性低劣。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桑德尔《精英的傲慢》,其实就提到一个观点:
社会上层精英们的成就,并不是依托于绝对公平的努力。
家世、机遇、外貌,这些因素的分配,在一个人取得世俗的成功上,显然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甚至是天赋、健康,在每个个体的分配上,都是严重不均等的。
它们都属于 " 个体无法控制的因素 "。
而,既然没有绝对的公平,既然很多促成成功的因素,都不具备纯粹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一个人取得的成就,在道德上就没有绝对的合理性。
" 市场驱动的社会会慷慨地给予成功人士巨额报酬,从道德上讲,我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这些有才能的人理应得到这么多报酬。优绩至上伦理的核心问题是这样一种理念:我们不应基于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而得到奖励或受到阻碍(滞留底层)。"
身为成年人的我们,其实大部分都已经和 "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 " 这个事实和解。
但和解,不等于认可这种不公合理。
只不过既然这种不公,很难人为地去平衡,继续在实操上纠结,反而容易陷入绝对公平主义。
那么至少要观念、情感上做到一点。
那就是,当一个人获得了越大的权力,取得了越大的成功。
那么,TA 应越要懂得谦卑。
越应该时时记得,他成功里那些幸运的因素,进而对这份成就和社会地位心怀敬畏。
但如今我们所处的现实,却与之恰恰相反。
处在上层的精英者们,非但对成就没有谦卑敬畏。
还要反过来蔑视那些,也许只是在先天因素上比自己不幸的下层。
同时,很多明明身处中下层的人,也会反过来为上层精英者们的傲慢拥护,在精神上成为精英,贬低与自己一样被侵占社会资源的底层。
这就构成了全社会一种自上而下,绝对慕强、慕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很多嘲笑小镇做题家的人难道真的出生在罗马吗?
恰恰相反。
他们中的很多人,恰恰是通过升学、入职、升迁,一步步做题、考试、竞岗向上走的。
这便说明了,丛林法则的慕强社会,是不存在换位思考能力和共情力的。
一个人,哪怕也是通过做题上升的寒门贵子,一旦进入了精英阶层,成为了利益既得者,也并不会因为曾经辛酸的做题经历共情还在挣扎的后来者。
这是因为,慕强的另一面是嫌弱。
而这种嫌弃,必须要塑造得理所当然。
怎么塑造?
那自然不能强调弱者不幸里的无辜,必须得把这种不幸,狡辩为他们 " 活该 "" 罪有应得 " 才行。
而这种弱者不幸是 " 罪有应得 " 的另一面,则是强者、精英者的财富和成就,全是实至名归。
就好像经济学家马克斯 · 韦伯的观察——
" 幸运的人想要确信自己理应获得这份成功,他想要确认,与其他人相比,他更配得上这份好运。
他还想要确认,不那么幸运的人所经历的不幸都只是他们自己应得的。"
这种为弱者赋罪的心理,切断了人与人之间的共情。
因为每一个成功熬出头者,都仿佛是被命运宣判洗清冤屈。
如果他要陶醉于自己的成功,就必须要承认那些熬不出头,或者还没熬出头的人有罪。
话语权更强的圈层,往往更有描述其他群体画像的权力。
当我们走出这种霸权叙事,看看那些,被蔑视的 " 小镇做题家 " 们,或者被嘲笑连 " 做题家 " 都配不上的 " 做题匠 " 们。
他们或者出厂配置普通,没有显赫家世、没有天才天赋,却依旧不放弃人生,追逐光明未来。
或者监督着流量明星们膨胀的特权,在社会普遍的不公中,寻求着相对公平,寻求着普通人不被践踏的尊严。
他们的形象 " 活该 " 吗?
" 不自量力 " 吗?
是 " 酸 " 吗?
他们认死理、不服输的姿态。
难道不比那些站在高处,用鼻孔睥睨他人向上看的目光的人,要敞亮得多吗?
监制 - 她姐
作者 - 圆脸香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