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有酒今朝醉?错到离谱,当下每个人都应该尽全力而不悔
鸦片战争的时候,很多国人都选择了袖手盘观。外国人咨询中国买办,为何自己的祖国与外国发生战,却有那么多人选择作壁上观?中国买办回答说“国家不知有民,则民众不知有国”。一百多年的时间过去了,中国发展到了另外一个高峰,当初近代中国面临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今日之中国面临的是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走过了三千年变局,难道就赢不过五百年之大变局吗?
明日愁来明日愁的国民困局
相当遗憾的是,一百多年的时间,我们曾经改变了国民思想,但鲁迅先生当年说的“阿Q精神”和“孔乙己心态”再一次的复活于国民群体之中了。很多人面对历史困局的时候看不清楚,出现大面积的迷茫,甚至于恐慌都是很正常的,社会底层群众和社会中上层精英其实想法都是差不多的,这种国民思想曾经改变过,但我们终究没有战胜历史周期律。
那这种思想演变到现在又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呢?其实演变到现在就是很多人认为尽力将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面对历史百年困局的时候,普通人能不要多说话就不要多说话,所谓“言多必失”。不去说那么多成为了很多人的标准尺度。不要把别人不懂和不太好的理解传播告诉更多的人,因为这种行为除去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之外,似乎真的没有什么用处,但历史看着我们这的,大家都不去说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其实有人也拿着这样的说法劝导过我,让我闭嘴少说。我也知道这种说法完全就是为我好。这样说的一点都没有错。历史大变局之中风高浪急,鱼目混珠,信息错乱的时代稍微一个不注意,即使你如同元朝窦娥一样清白,但被卷入之后就是浑身碎骨。清朝不远,辛酉政变前后慈禧怎么对待恭亲王奕䜣的做法就摆在哪里的。这些都是历史之中血与火的事实。可我们为什么记不住,吸取不了教训?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有“阿Q精神”和“孔乙己心态”一般的人,就会有更多不顾自己生死的民族脊梁。这些人他们会觉得沉默寡言保全自己平安的做法让自己内心不安,多年以来的教育和中华文化的熏陶让他也想做一会文天祥,也想坐一会岳武穆。不安心和不甘心使得很多人对于时局的讨论进入到了一个历史火热阶段,但这种做法相对于明哲保身到底孰优孰劣呢?
尽全力而不悔
历史之中的真相就是少数人掌握了真相,信息渠道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的被拓宽,但渠道拓宽的时候流动的不仅是清水,更多的是浑水。清朝当年东南海防和西北塞防之争,李鸿章和左宗棠到底谁又说对了呢?今天的我们都知道是左宗棠说对了,那是因为我们身处今天,看到了当年的结局。但在那时,大部分人就连慈禧光绪在内支持的可都是李鸿章。
这种历史局面造就的情况就是即使你说对了,也没有人在意你说对了,但反过来说,你如果说对了,但却没有作对,或者说你说错了的话,就会有无数人指着你的鼻子去骂,甚至将你祖宗三代做过什么事情都抖露出来。中国历史哲学政治之中的智慧教会了很多人,脑袋清楚一点的人都知道大风大浪袭击过来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身上会是干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闭上嘴巴,捏紧鼻子”。
历史变局之中大家都处于漩涡之中,时代的尘埃掉到任何一个人一个家庭身上都是一座大山,随时都会被压的粉身碎骨。所以近代历史之中的大能就曾经说过:“不要那外国人的经验套在中国身上,中国的事情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如果现在是和平年代,那沉默不说话做人笔者当然是万分赞同的,可现在既非和平,又非战时。处在这个五百年不遇的历史大变局之中,说几句真话,多影响几个人,就可以改变生死。
中国城市有经济重镇、军事重镇、政治重镇、文化重镇之分,也有集合几个功能在一体的综合大型城市重镇。很多事情我们也眼睁睁的看着发生了,却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很多时候即使历史和他国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演练准备,但真正到自己发生的时候,大清这艘大船依旧会撞上冰山,这个时候万千知识分子,接受教育,比底层看到更多的人就算是人微言轻,说了之后没多大用处,但又怎能不发声呢?
结语
事实上五百连未有之大变局所预测的未来绝对不是几年之间可以分出胜负的,也不是一两次中等程度战争可以划分界限的。决定未来胜利根本关键之所在依旧是科学和策略。如何打赢这一战,如何实现华夏民族更上一个台阶,我们要莫就是每个人都“尽全力而不悔”,将综合能力提升三成,要莫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将投入的资源和成本再提高三成。这样才能在持久中美博弈之中继续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