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13款最成功的机枪,老货M2HB仍在西方大量服役
机枪是火器史上最成功的发明,不管是轻机枪也好还是重机枪也好,都具备高射速和强大的火力,也正是这个特点,机枪成了令步兵最畏惧的武器之一,从1861年世界上第一种手摇式加特林机枪问世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60多年,在这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各类型的机枪也一直在发展。
那这期文章就来盘点一下,世界上13款最成功的机枪。
1、RPD轻机枪
该枪的统称叫做“捷格加廖夫轻机枪”,简称RPD,正是由DP轻机枪的创造者,捷格加廖夫设计,RPD的设计初衷,也是为了取代枪身笨重且不便于携带的DP轻机枪。
RPD轻机枪的研发工作早在1944年就开始了,最初的原型枪叫做RD-44,发射当时最新的7.62x39毫米M43中间威力弹药,可使用弹鼓或者弹链供弹,每分钟理论射速大约700发左右,有效射程800米。
在研发阶段中,RD-44也通过了各种环境测试,证明了该枪的可靠性,并得到了上层的认可,最终在1948年正式列装苏联军队,并被命名为RPD轻机枪。
在RPD轻机枪问世的数年后,除了大量装备苏军外,同时华约成员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装备此型号。
我国在五十年代还仿制出了56式班用机枪,朝鲜则在六十年代也仿制出了62式轻机枪。
虽然苏联原版的RPD轻机枪在1960年就已经停产,但别国的仿制型号一直都没断,甚至如今的中东地区、非洲地区以及东南亚少量的国家仍在使用仿制的RPD轻机枪。
2、RPK班用机枪
苏军分别在1949年和1959年装备了AK-47和AKM两种突击步枪,尤其是59年采用的AKM型,可靠性极高,故障率也很小,为了减轻步兵班的负重量,再加上当时苏联有了“枪族化”的理念,因此就在AKM突击步枪的基础之上,研制出了一种弹药和零件全部通用的新式机枪。
这种武器主要配发给各个步兵班使用,所以就叫做“班用机枪”,也是在1959年开始列装苏联军队,随后被正式命名为RPK班用机枪。
RPK班用机枪的结构与AKM基本一样,只是配备了更长的重型枪管和更大的供弹具,在作战时能选用40发长弹匣或者75发弹鼓,每分钟理论射速600发,最大射程1000米,同时RPK也保留步枪上的单发点射功能。
进入七十年代,随着苏军开始装备发射5.45x39毫米小口径子弹的AK-74突击步枪,于是卡拉什尼科夫团队又在该枪的基础上,发展出相同口径的RPK-74型班用机枪,同样和步枪有着一样的结构,不过RPK-74通常都是采用45发玻璃钢弹匣,而很少使用容量更大的弹鼓。
不管是RPK也好还是RPK-74型也好,这两种苏制班用机枪当年都在苏联军队中大量服役,并受到士兵们的认可,同样如此,在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这两个型号也被华约和发展中国家使用,还发展出了伞兵型、夜视型、车载型等等。
现如今也有东欧、中东以及亚洲的少量国家,仍在使用仿制的RPK或RPK-74型班用机枪,其中朝鲜仿制的88式班用机枪也比较成功。
3、ZB26轻机枪
ZB26不少人都知道吧?没错,这是抗战期间我国最常用的轻机枪之一,也就是我们大家经常听到的“捷克式”机枪。
它也叫布尔诺ZB26型轻机枪,是由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国营兵厂,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研发,在1926年定型,因此就叫作ZB26。
ZB26轻机枪发射7.92x57毫米弹药,主要使用20发弹匣供弹,每分钟理论射速500发,最大射程1500米。
该枪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上部供弹结构,由于弹匣要插在机匣上面,这就使得枪的准星都向左侧偏移,虽然感觉很别扭,但ZB26的可靠性很强,故障率低,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能算得上是世界最优秀的轻机枪之一。
在抗战时期,ZB26在我国也成了抗击日寇的利器,而且中等的射速,较低的弹容量,也刚好符合我国当时缺乏弹药的情况。
而在后期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ZB26也继续被我军使用,战后国内还存有经过修改的ZB26,使其能够发射7.62x39毫米弹药,可以使用56式自动步枪的30发弹匣,修改后的ZB26主要分配给民兵或非一线人员,并且一直使用到八十年代才被彻底淘汰。
当年ZB26除了在我国深受欢迎,在西方也同样如此,三十年代末期英国还仿制出7.7毫米口径的布伦式轻机枪、加拿大则仿制出7.92毫米口径的勃然轻机枪,这个口径版本主要提供给我国使用。
五十年代末期,英国又在布伦系列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布伦L4系列轻机枪,能够发射7.62x51毫米NATO弹药,弹容量也是30发,现如今的印度军队也仍在使用L4系列。
4、麦德森轻机枪
该枪也叫做麦德森M1902型轻机枪,其研发工作丹麦早在1890年就已经展开,最终在1902年正式定型,并被丹麦军队采用,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款大量服役的轻机枪。
麦德森M1902型也是世界上最早采用上部供弹的轻机枪,它的这种布局也给之后的英国维克斯、捷克ZB26以及法国FM24等轻机枪的设计带来了深远影响。
麦德森轻机枪刚一问世,就被世界多个国家引进,并衍生出多种不同口径型号,在清末年间和抗战时期,我国也曾引进过上千挺7.92毫米口径的麦德森轻机枪。
并且抗战期间引进的麦德森轻机枪,大部分还配备了三脚支架,具有轻重两用的特点。
麦德森M1902型轻机枪在丹麦从1905年一直生产到1950年,曾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服役,现如今它早已成为古董,但在少数的南美国家中,仍能看到麦德森轻机枪的身影。
5、FN Minimi轻机枪
它也叫米尼米轻机枪,由比利时FN公司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设计,1978年率先被斯里兰卡陆军采用,随后在八十年代又被美军选中,成为了美国陆、海、空以及海军陆战队的班用机枪。
FN Minimi发射最常见的5.56x45毫米NATO小口径步枪弹药,正常情况下可以使用100-200发弹链供弹,如出现紧急情况,也可直接使用步枪的30发标准弹匣供弹,每分钟理论射速1000发,有效射程1000米。
FN Minimi轻机枪最大的用户就是美国,在成为美军制式武器后被更名为M249轻机枪,并针对不同兵种,还出现了多款改进型。
美军特种部队使用的型号枪身经过大幅度修改,叫做Mk46 Mod 0轻机枪,使其具备模块化的特点,可以根据作战环境安装所需配件,如瞄准镜、战术握把、轻量化枪托等等。
在美军装备FN Minimi参与实战后,也证实了该枪在实战中的可靠性,先后西方又有数十个国家采购。
在成为各国的制式武器后也都被重新命名,就比如加拿大的C9A1、澳大利亚的F89、英国的L108A1以及瑞典的Ksp90等。
而现如今,比利时的FN Minimi已经成为了大约70个国家的制式机枪。
并且以色列和韩国还以米尼米的基础,分别开发出了内格夫和大宇K3轻机枪,尤其是以色列的内格夫系列,也被世界多个国家采用,可见FN Minimi是一款多么成功的现代轻机枪。
6、FN MAG通用机枪
FN MAG通用机枪和上面的米尼米都是一家的产品,不过FN MAG的问世时间要更早,其研发工作在五十年代就开始进行,最后在1958年定型,因此该枪也有着“FN MAG58”的别称。
FN MAG作为一款通用机枪,所以发射的是7.62x51毫米NATO全威力弹药,可使用100~200发弹链供弹,每分钟理论射速800~1000发左右,使用双脚支架射击有效射程900米,使用三脚支架有效射程大约1200米。
该枪除了装备给步兵作战外,还可安放到吉普车、装甲车或者炮塔上作为防御武器。
同时还发展出了坦克上的同轴机枪和直升机上的舱门机枪型号。
同样,FN MAG在七十年代中期先是被美军选中作为制式武器,被命名为M240通用机枪,取代了之前的M60系列通用机枪。
也是根据不同作战环境,衍生出了各种改进型号,如M240B、C、D、G、H等。
之后其他国家也开始陆续采用FN MAG通用机枪,英国的被更名为L7A2通用机枪、加拿大的被更名为C6通用机枪。
如今的FN MAG也和FN Minimi一样,已经成为世界上70多个国家的主要机枪,也有个别国家和地区根据相同基础制造出了仿制型,能做到如此广泛,可以说FN MAG也是一款得到世界认可的现代通用机枪。
7、PKM通用机枪
PKM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用的通用机枪”,它诞生在前苏联的六十年代,于1961年研发,1965年完成定型,次年开始装备苏联红军,成为了连、营级的通用机枪。
到了1969年,PKM通用机枪又经过了一次改进,简化了生产工艺,去除了多余的设计。
经过改良的PKM通用机枪不仅装备苏军,而同时期的华约国家和部分中东地区、东南亚地区也装备了此型号。
PKM通用机枪发射7.62x54毫米弹药,可选用100发、250发弹链供弹,每分钟理论射速650发,有效射程1000米,也可使用双脚支架或者三脚支架射击,当然还能安装在吉普车、装甲车和其他作战车辆上使用。
虽然PKM看着很笨重,但实际上还是比较轻巧的,空枪重量大约7.5千克,这与M249轻机枪的重量相当,而且PKM也继承了苏制枪械结构简单、皮实耐用和不容易出现故障的优点。
俄罗斯还在九十年代初期,以PKM为基础,设计出了现代化的PKP通用机枪,两者大部分零件和弹药都是通用的,只是PKP采用了塑料枪托和握把,上面的提把也改为与枪管一体式结构,枪管和膛线也进行了优化,提高了射击精准度和安全性,本质上PKP就是PKM的一个优化型号。
别看PKM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产物,但现如今仍在俄军、乌军当中作为主力机枪,同时东南亚、中亚、东欧、以及中东和非洲地区的武装人员,也仍在使用仿制或原厂的PKM通用机枪。
当年我国还根据PKM还仿造出了80式通用机枪,朝鲜则仿造出了82式通用机枪,不过我国的仿制型当年仅有少量装备了海军特种兵,而大部分主要用来出口。
8、MG42通用机枪
要说二战时期最猛的机枪,那就是号称“撕布机”的MG42通用机枪。
MG42的研发工作在1937年就已经进行,最后在1942年定型为MG42通用机枪,次年开始生产并装备德军一线部队,成为德军步兵班的主要支援武器。
MG42发射德军最常用的7.92x57毫米毛瑟步枪弹,如果是跟随步兵班作战,一般会配备50发弹鼓,如果要是跟随连排作战,则会配备300发弹链。
该枪的火力在当年也令盟军畏惧,每分钟理论射速可达到1500发,有效射程1000米,同时还可选用双脚或者两脚支架,在远距离作战还能安装光学瞄准镜。
在二战期间,MG42出色的性能和强大的火力,也受到德军士兵的认可,而且没有任何一款机枪能与其相比。
在二战结束后,MG42只是名字没了,但机枪本身还在,被西德军队更名为MG1型,六十年代又改进出了MG3型,相比MG42变化最大的就是降低了射速,从每分钟1500发降低至每分钟1200发,所发射的弹药也改为了7.62x51毫米NATO步枪弹。
除了德国继续使用该枪外,前南斯拉夫在五十年代根据原有基础改进出了M59型,发射的原版7.92x57毫米毛瑟弹药。
意大利也在五十年代分别改造出了MG42/58、MG42/59以及MG2这三个型号,所采用的也是7.62x51毫米NATO弹药。
奥地利斯太尔旗下,在七十年代根据原基础还设计出了MG74型,也是发射7.62毫米NATO弹药,但是将射速再次缩减,降低至每分钟850~900发,目前在奥地利军队中也处于现役状态。
现如今的MG1、MG3以及MG42/59型,也仍在欧洲、中亚和非洲地区服役,印证了“老兵不死”。
9、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
马克沁属于世界上第一款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当然也是世界上首款采用水冷式散热的机枪。
马克沁重机枪诞生在1883年,其设计者就叫做“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1888年被军队采用为制式武器。
此后马克沁重机枪就被发扬光大,西方各国基本上都参照相同的结构,发展出了属于自家的水冷式重机枪。
比如英国的维克斯系列、美国的勃朗宁M1917系列、德国的MG08型、俄国的M1910型等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马克沁水冷重机枪在战场上发挥出了巨大作用,同时也成了各国士兵最畏惧的武器之一。
进入二战,此时早已出现重量更轻的风冷式重机枪,但世界仍有不少国家在继续使用翻版的马克沁水冷重机枪。
当时我国使用的叫做民24式水冷重机枪,其原型就是德国一战时期的MG08型水冷重机枪。
在近些年的冲突中,这种“老古董”再次被搬到战场上使用,比如上图中的就是俄国在二战期间生产的马克沁M1910型水冷重机枪。
10、M2HB重机枪
在西方俗称0.50口径重机枪,或者勃朗宁大口径重机枪,由枪械大师勃朗宁与温切斯特技术人员合作开发。
实际上,该枪就是勃朗宁M1917水冷重机枪的增强型,基本工作原理都是类似的,只不过口径被放大,发射12.7x99毫米大口径子弹,依旧保留水冷式套筒,在1921年被命名为M2型重机枪或者M1921重机枪。
但最初的M2重机枪很少装备给陆军,而主要安装在飞机上作为空勤机枪,或者安放在军舰上作为防空机枪。
到了三十年代,M2重机枪经过改进,去除了水冷套筒,改为一根风冷式枪管,在1933年被定型为M2HB型重机枪。
除了能发射常规的12.7毫米常规弹药外,还可发射相同口径的曳光弹、穿甲弹等,每分钟理论射速450~550发,最大射程可达1800米。
M2HB在问世后开始大量生产,主要安装在坦克、装甲车以及其他作战车辆上,在二战期间成为美军最常用的重机枪。
在二战结束后,M2HB重机枪不仅继续被美军采用,战后的西方国家也开始大量装备,大多数也是安装在坦克或者作战车辆上。
到了现在,M2HB已经成为世界50多个国家的主力重机枪,针对其他情况还改进出了M2QCB型轻量化版本,同时其他国家也有仿制版本。
11、德什卡重机枪
也叫DShK或者M38式,这是前苏联二战期间比较常用的一款重机枪,但很少装备给步兵,而多数都是安装在坦克炮塔上、舰艇上或者防御据点上作为高射机枪。
德什卡重机枪其实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有了原型枪,但途中经过多次改进,使其能够更适应当时的作战环境,最终在1938年才被正式定型,也可以称它为M1938式重机枪。
该枪发射12.7x108毫米大口径机枪弹,使用70发弹链供弹,每分钟理论射速600发左右,最大射程可达3000米以上,因为子弹口径大,在当时能有效的对付飞机或者一些轻型装甲车辆。
在二战结束后,德什卡重机枪还被华约成员国和发展中国家引进,大多数也是作为高射机枪。
当年我国也曾引进,并在朝鲜战场上使用过,五十年代还成功仿制出了54式高射机枪。
同样是在五十年代,随着苏联的T-54/55坦克问世,DShK还衍生出坦克专用的高射版本,为了增强火力,为其配备了300发容量的弹药箱。
虽然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古董”,但德什卡重机枪威力大、射程远,而且皮实耐用,现如今仍在东南亚以及一些战乱地区中使用。
12、KPV重机枪
除了DShK这样的苏式大口径机枪外,其实还有一款口径更大的,那就是前苏联在四十年代末定型的KPV重机枪。
在1949年KPV被归类为步兵武器,但由于针对车辆和飞机也有很不错的效果,再加上由于枪身太重,不方便携带,于是在六十年代又被改为高射武器,并组成了ZPU防空系统。
KPV发射口径更大的14.5x114毫米的弹药,同时也包括常规弹、穿甲弹和燃烧弹,可以使用大容量弹药箱或者40发不可散式弹链供弹,每分钟理论射速大约600发,有效射程2000米。
KPV重机枪当年除了在苏军中服役外,也和DShK机枪一样,被华约成员国和发展中国家引进。
我国在五十年代也曾引进,并经过仿制后被称为56式四联高射机枪。
现如今的东南亚、非洲以及中东的一些战乱地区中,仍有武装人员在使用KPV机枪,通常都是安装在皮卡车。
别看KPV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产物,但它目前仍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重机枪,而且依旧能对付直升机和一些轻型装甲车辆。
13、加特林机枪
加特林机枪也叫盖特林机枪,也算是人类史上的第一款机枪,由美国设计师理查·加特林在1861年研发成功,数年后也被西方军队采用。
加特林机枪最大的特点就是枪管多,分为6管型和10管型,在开火的时候需要手摇,理论上讲手摇的速度越快,枪的射速就越快,但每分钟理论射速也只能达到200~400发左右。
手摇加特林机枪还分7.62和14.7两种口径,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被西方多个国家采用。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清朝也引进了7.62毫米口径的加特林机枪,还被称为“格林炮”或“格林快炮”,并在不久后仿制成功,由金陵兵工厂进行生产。
进入二十世纪,由于采用枪管后坐式自动原理的马克沁重机枪问世,比加特林更快、更先进、更现代化,因此手摇式加特林机枪就被冷落。
直到五十年代,加特林机枪才被重新设计,改为了电动液压式发射机构。
在六十年代,基于加特林机枪的原理,先是研发了M61型20毫米“火神”机炮,主要安装在飞机或者战舰上面。
同样是在六十年代,又在M61加特林机炮的基础上,改进出了口径为7.62毫米的加特林M134速射机枪,发射7.62x51毫米NATO步枪弹药,使用弹链供弹,每分钟理论射速可达到惊人的6000发,有效射程800~1000米。
在加特林M134问世后,被美军广泛应用到各型直升机上,还可发射穿甲弹,能针对空中或地面的轻型装甲目标,美军士兵也经常称其为“Minigun”。
如今的加特林机枪也不再是美军的专属,而其他国家也研发出了与其相仿的武器,并且未来也会继续将这种武器发扬光大,这也证明了这种机枪是非常成功的。
那以上就是本期文章的全部内容,对于以上13种世界上最成功的机枪,你还有哪些不同想法呢?欢迎在评论中表达,想要了解更多,请记得关注,下期继续为大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