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物|“以物述史”:走进大英博物馆银器,品鉴文物中的世界史
摘自《银子:一部生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经出版社授权转载。
“卢浮宫的创想”还没结束……大英博物馆也来了!国家博物馆的 “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就在今天开幕。
展览借助大英博物馆丰富藏品中精选出的100件文物,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借助文物的视角——遨游世界历史。展览不仅彰显了“以物述史”的独特魅力,而且启迪我们思考自身与人类创造物之间微妙的关系。
此次展出的文物跨越了200万年的历史,涵盖了世界所有地区的文明。展览平等地看待人类曾经存在和当代仍然存在的各个文明,力图发现每个文明自身的价值及其对人类历史的贡献。
这些历史文物能带来欢欣和愉悦、好奇和挑战,能提出问题,也能解答疑惑。最重要的是,这些文物能讲故事,它们聚集一处,共同讲述了一个最伟大的故事——世界历史!
我们先来看看本次展览
将在国博和大家见面的
都是些什么宝贝
“大洪水”记录板
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即今日伊拉克)发展起来的早期书写系统被称为楔形文字。这是一种用切断的芦苇杆刻写在泥板上的文字,笔画呈楔子形状。成千上万的楔形文字泥板被保存下来,其中以这一块公元前七世纪的泥板最为著名。1872年当它被翻译出来时曾引起轰动,因为它与《旧约》中一则著名的故事有着密切联系。
翻译者名叫乔治•史密斯,他花费了多年的午餐时间来学习解读和钻研这些楔形文字泥板,逐渐成为了当时的楔形文字专家,并成为了大英博物馆的一名策展人。他发现泥板上的文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人受神旨意建造了一艘船,把他的家人和“一切生灵”带到船上,在即将发生的洪水中拯救了他们。这则传说与《圣经•旧约》中诺亚方舟的故事相同。更为重要的是这块泥板早于《圣经》400年左右。
三彩文官俑
这件陶俑的主人是刘庭训,一位唐朝的重要官员,在公元728年以72岁高龄去世。通过他的众多头衔,我们可以一窥唐朝社会的复杂性。他曾任忠武将军、河南道与淮南道校尉以及中央枢密使。刘庭训不仅希望自己的成就能在身后被世人记住,更重要的是,他想让决定他来世命运的冥王看到他的成就。
唐朝最著名的文物就是三彩陶俑。诸如此类的陶俑大量出现在公元700年左右的唐代墓葬中,其分布遍及西北地区。当时一些最为重要的城市。
丢勒的《犀牛》
公元1515年,一头犀牛被从亚洲运到了欧洲。丢勒在纽伦堡制作这幅木刻版画的时候,应该或多或少参考了有关这头犀牛的描述,毕竟他并未见过一头真正的犀牛。制作时,他还将自己的名字缩写刻在了上面。
欧洲人在印度的殖民活动始于十六世纪初叶。葡萄牙人在印度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殖民地,而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一位名叫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的葡萄牙官员。1514年,阿尔布克尔克去向古吉拉特苏丹请求一座印度岛屿的使用权时,给苏丹带去了许多奢华的礼物以博取好感。为表示礼尚往来,苏丹也有礼物回赠,犀牛便是其中之一。
葡萄牙深知要想实现自己的帝国梦,必定离不开天主教会的支持。因此葡萄牙国王决定把这头犀牛作为礼物献给教皇。但这头庞然大物结局惨淡,可怜的它根本没能踏上意大利的土地。运载它的船途中失事,它也永远地沉入了海底。但有关它的故事一直流传着,丢勒的这幅画也成为了欧洲许多代人心中犀牛的形象。
印加金羊驼
在西班牙殖民者将马带去美洲大陆前,当地没有可用于骑行的动物。虽然美洲驼也不能被当做坐骑,但它们非常适应高海拔和高寒地区。因此,印加人用它们驮载货物,并利用它们为自己提供驼毛、肉和肥料。为了给印加军队沿安第斯山的疆域拓展提供保障,成千上万头美洲驼也被饲养,用于运输军需物资。美洲驼对于印加帝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制作它们的小雕像也就顺理成章了。
用于制作这件雕像的黄金是构建印加神话的关键元素,它被视为太阳的汗水,白银则被视为月亮的泪水。然而,如今,印加帝国的黄金却鲜有存世。许许多多的金银制品都被西班牙人熔成金锭、银锭运回了自己的国家,只有少许得以残存于世,向世人诉说着昔日帝国荣光。这只小美洲驼正是其中之一。
萨珊王狩猎盘
在这件工艺复杂的圆盘上,一位萨珊国王骑在一头牡鹿背上,并将一把匕首刺入了坐骑的一侧。中东地区以往的狩猎纹样都是表现统治者远距离与猛兽搏斗,因此这件圆盘上所表现的狩猎场景显得与众不同。国王头顶王冠,因为没有鞍鞯、马镫装备,所以在给予身下坐骑致命一击时,他只能抓住鹿角。这一图像表现的是一个只身与猛兽搏斗的人,不仅仅是为了展现萨珊人对狩猎的喜爱,更象征着国王对混乱无序的征服。其中毁坏庄稼的牡鹿代表着混乱,而杀死它的国王则代表着利民敬神的善的力量。圆盘的底部还有另外一只被制服了的牡鹿,已然奄奄一息。作为神的代言人,国王成功地重建了神圣秩序。
以上
只是国博此次展览的100件展品中的5件
而大英博物馆的收藏更是远非如此
……
就拿上面那件精美的银盘来说
它只是大英博物馆几乎能构建出
一整部生活史的银器收藏中的一件
……
如果大家有兴趣
请跟随小编继续走进大英博物馆
在人类5000 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各种社会形态里,银子一直都有着很高的价值。银子美丽、稀有,虽然易受腐蚀,但比起那些价值较低的金属,质地要耐久稳定得多。正是由于这些特性,在某些领域银子同金子一样值得拥有。与此同时,银子还耐高温,并易于切割、弯折、锤碾、拉伸、铸造、雕刻,也易于打磨抛光。
大银盘(the Great Dish), 出自米尔登霍尔宝藏(Mildenhall Treasure)。制作于罗马统治时期的英国(公元4世纪),出土于英国萨福克郡的米尔登霍尔,直径60.5 厘米
“天然”的银子极少,也就是说极少有从地下开采出来以后不需加工的纯银。在这一点上,铜、金与银不同,它们在地层中形成时有些是纯的,相应的,人们发现、开采铜和金的时间要比银早些。
镶金银公牛,旧铜器时代早期( 约公元前2350 年), 约出土于阿拉贾许于克(Alaca Hüyük)地区( 位于今天的土耳其境内),高24厘米
虽然人类在早期也发现过存量很小的纯银矿床,但直到很久之后才开始沿用加工金制品的工具和技术来大规模制造银制品。公元前3000 年左右,安纳托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开始有从矿石中提炼银的技术,伊朗和希腊群岛也是。当时,银和铅都由方铅矿提炼,人们从矿中提炼过铅之后顺带着也提炼了银。从矿砂中提炼银要比提炼金和铜复杂地多。首先要找到含银的矿砂,用大量木柴或木炭做燃料,把含有矿砂的岩石加热、熔化出铅,最后再将铅加热,分化出银来。银的产量高低取决于矿砂的质量,但通常来说,几吨重的矿石中能提炼出的银子也不过几盎司而已。随着炼银技术的日渐推广,越来越多的含砂矿被开采出来,银子也越来越受欢迎了。
含铅和银的矿砂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地理区域,对这些矿砂的发现和开采通常会深刻影响当地的文化和经济生活。比如,在埃及人们发现银的时间相对晚些,埃及在公元前两三千年时因为缺乏银矿石,银价很高。早期在地中海各个帝国之间的贸易活动中,银子并不是人们想要赚取的货币,而是作为一种货物推动着贸易活动。当时的腓尼基人敏锐地认识到,地中海东岸的银价要远远高于地中海西岸西班牙的银价,他们通过货物贸易,以低价从西班牙换得银子贩卖到东岸,因此赚了很多钱。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希腊劳瑞姆(Laurium)雅典矿区的开采。这个地区的银矿开采在公元前7 世纪便开始了,但在公元前5 世纪初时,人们在这里意外发现了一个蕴藏特别丰富的银矿脉。这个矿脉不仅为雅典发展海军提供了资金,而且这里出产的银子纯度很高,还成为当时贸易活动中的流通货币。雅典帝国的壮大,正是基于这两个因素。
雕有坐在石头上的阿芙洛狄忒图像的银章,约公元前300—前200 年,出土于意大利南部城市塔兰托(Taranto),直径9.3厘米
两千年以后,南美的秘鲁人迎来了欧洲人。在秘鲁人眼中,欧洲人简直是要把银子当饭吃,他们对这种金属的占有欲是那样强烈。欧洲人对银子的渴求,即使不是贪得无厌,至少也已经足够激发他们大量投资以开采新大陆的资源。西班牙到底从美洲大陆的银矿中获得了多少银子?答案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数量极大,远远超过欧洲同时期的银子产量。在采矿过程中,西班牙人使用了混汞采银法:把汞液搅入银矿砂后,挤榨矿砂,银渐渐从矿砂导入汞液;之后加热汞液使之蒸发,留下银末。
到了20 世纪,人们相信已经找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银矿,这意味着银子产量的增加越来越依赖炼银技术的提高。大规模的采矿手段,更加先进的炼银技术,推动着人们去开采那些在以前看来有开采难度或开采起来不划算的矿藏,炼取银子。
雅典四德拉克马银币(tetradrachm), 约公元前480 年,直径2.2 厘米
包豪斯银制浸茶器,玛丽安·布兰德(Marianne Brandt)设计。德国,约1924—1929 年,高7.3 厘米
在有关银子的贸易中,对银子的回炉和回收一直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专为个人定制的银饰一般不会传入他人手中,大多是作为银子原料被回收。早期的盗墓者通常把他们盗得的银子回炉熔化,再做成别的物件。当年维京人通过贸易,尤其是与拜占庭和阿拉伯世界的贸易,获取了大量银子。这些银子或者被切成小块儿来当作货币—也就是所谓的“黑银”; 或者回炉熔化后做成精美的臂环、胸针、挂件等饰物。在英国内战(1642—1651)期间,很多银盘或者被回炉,或者被切割、捣碎成小块儿。在商品交易中流通的只是银子作为一种贵金属本身的价值。近数十年来,在数码摄像技术充分发展之前,银子被大量用于冲洗胶卷,而使用之后的银物质会被回收再利用。即便是现在,每年由于各种原因被消耗的银子里,也有将近10% 被回收再利用。
银铸雌虎,出自霍克森宝藏(Hoxne Hoard)。罗马时代的英国(公元5 世纪),出土于英国萨福克郡霍克森村,高15.9厘米
大英博物馆的收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人们得以了解银子这种品质优良的金属,以及其在不同的文化形态和历史时期里所具有的不同用途。
好 文 推 荐
第一夫人传奇人生:丈夫被刺死在身旁,儿子坠机身亡,她仍将自己活成了不可取代的传奇
杰奎琳·肯尼迪作为曾经的美国第一夫人,她的个人魅力是美国历史上任何一位第一夫人都不能比拟的。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在可见的将来,这个从未在地图上出现的“国家”仍将一次又一次地闪现于中东的权势斗争之中,直至在机缘巧合之下真的变为现实。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戴笠与余叔恒之间存在一段爱情,是确切的;但说戴笠“迷恋上了影星胡蝶后”,就用“送她去美国学习的方式把已经怀孕的余淑衡抛弃了”,则与史实不符,全然颠倒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