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6日 10.4°C-13.7°C
纽币 : 人民币=4.4281

中国的爸爸去哪了?

2017-04-23 来源: 悦读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中国的爸爸去哪了? - 1

中国的爸爸去哪了? - 2

作者 | 周冲

来源 | 周冲的影像声色(ID :fuck_your_dick)


网友说,和爸爸聊天的打开方式是“爸,我妈呢?”。这句话大概也是中国式家庭里,儿女和爸爸之间出镜率最高的句式。

——小悦中国的爸爸去哪了? - 3


1.

和朋友聊:为什么现在的女生,都想要找一个大叔?


她说:因为有“父爱饥渴症”。


生理上的父亲人人都有,但心理上的父亲很多人都缺失。


“我有一个好爸爸,可我总是见不到他……”


“有奶就是娘,给钱就是爹。”


“他以为自己是‘沉默的爱’,但其实是‘什么都不管’。”


父爱匮乏过多,女孩潜意识里在寻找填补!


她们会早恋,也会轻易爱上有家庭的大叔,满足缺失的被爱感。

 

中国的爸爸去哪了? - 4

这组配图是法国视觉艺术家Camille Lévêque的《父亲》系列摄影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父亲们都消失了。

摄影师使用讽刺的手法

来展现当下环境中缺失的亲子关系。


2.

我曾在一个儿童教育家的博客里,看过一对母女的对话。


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问:“妈妈,我是您生的吗?”


母亲说:“当然是呀,我的宝贝儿!”


小女孩又问:“那我哥哥是谁生的呢?”


母亲又笑着回答:“傻孩子,你哥哥当然也是我生的呀!”


小女孩有点不懂了,她眨眨明亮的大眼睛,有点失望地说:“连哥哥也是妈妈生的,那要爸爸还有什么用呢?”


母亲想了想,说:“要爸爸赚钱养家呀。”


“可是妈妈不也在赚钱吗?”


我当时在想,如果每一个爸爸都能听到这些话,该多好啊!


中国的爸爸去哪了? - 5


3.

是啊。


爸爸,你在哪儿?


我吃奶的时候,你不在我身边;


我蹒跚地站起来,努力走出人生第一步路的时候,你不在我身边;


我感冒发烧,在脑袋上打针,哭得撕心裂肺时,你不在我身边;


我在幼儿园呆到晚上6点,无数次绝望等待时,你没来接过我;


我被同学欺负得身心俱痛时,你不在我身边;


我在那么多个夜晚做噩梦,然后惊醒大哭时,你不在我身边;


我渴望有人陪伴、有人支持、有人给我力量时,你不在我身边……


你回来,给一点钱,然后歪在沙发,对我吼:“怎么又只考这么一点分?”对妈妈吼:“怎么还没去交水电费?”


我不要一个这样的爸爸。

 

中国的爸爸去哪了? - 6


4.

可是,中国太多的孩子,都是在丧父式家庭中长大的。


他们也曾哭过,也曾闹过。


但父亲依然缺席,依然隐形,依然不在场。


孩子们渐渐学会沉默。就像郑爽在《旋风孝子》中说的一样:“要是说出来没有回应,怎么办呀……”


于是不再说。


他们把委屈和失望,压抑进小小的心里。渐渐地,出现种种心理问题。或抑郁,或自闭,或强迫症,或自伤自残。


这些问题,忙碌冷漠的父亲,根本就看不到。


当孩子进入心理治疗室,他们开口。


那种年少的绝望,那种浩荡的委屈,那种无可奈何的指责,令每个听见的人,都感到深切的悲哀。

 

中国的爸爸去哪了? - 7


5.

美国有一个纪录片,讲述失父状态下孩子的成长。导演跟踪拍摄了8个孩子的人生。这些孩子来自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不同的社会背景。唯一相同的是,从小都和母亲相依为命。


父亲在哪里?


或以工作之名不回家,或离开,或有了另外的爱情和家庭,或浪荡在外……


8个孩子成长的辛酸、艰难与孤独,我们可想而知。


影片在一个学校放映。放映后,孩子们分享了对父亲的失望和愤怒。


但是,他们又需要一个父亲。怎么办?只有在生活中寻找父亲替代品。


一个小姑娘指着坐在她旁边的老师,说:


“桑福德先生才是我真正的父亲。我的父亲从来都没有像他一样好。”


当有人问她为什么。


她的回答令在场所有人都想掉眼泪:


“因为,我有需要的时候他永远都在那里,而且他真的关心我。”

 

中国的爸爸去哪了? - 8


6.

在这种状态下,长大后的女孩,当然会爱上一个“温暖的”、“关心我的”大叔。


哪怕大叔已婚,哪怕大叔的孩子,和自己的年龄一样大。能怎么办呢?她们对爱如此饥渴,只要碰上,就本能地抓住不放开。


而男孩呢?


男孩是不是就不用担心?


不。


父亲一生缺席,男孩一生“缺钙”。


他会充满不安全感,会紧张,会焦虑,会情绪容易失控,产生攻击行为,甚至酗酒,纵欲,药物滥用,走上犯罪的道路。


他会比家庭幸福的孩子更容易患上心理疾病,性格缺陷更明显,更容易出现女性化特征;


关键的是,父亲离开,母亲陷入浓浓的孤独,她会本能地渴望与孩子相依为命,用爱将孩子裹挟,用焦虑将他捆绑,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


于是,缺少父亲的孩子,不自觉产生恋母情结,在心理上,终生与母亲病态共生。

 

中国的爸爸去哪了? - 9


7.

父亲拼命赚钱、社交、应酬、出差……原本是希望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


但不曾想,因为不陪伴,儿子也好,女儿也好,一个接一个变得脆弱、自卑、不安,年长以后,亲密关系紊乱,安全感极度匮乏,自我价值感极低。


这就得不偿失了。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亲的巨额财富吗?不是。


是限量版游戏机吗?不是。


是周末的云霄飞车吗?不是。


他们要的,是爸爸的时间。


“爸爸,你可以陪陪我吗?就坐在我身边,哪怕不说话也好……”


但太多父亲都做不到。


他们要么有心无力,要么有力无心。


总而言之,中国的家庭,渐渐变成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的病态共同体。

 

中国的爸爸去哪了? - 10


8.

也许有人要问:我们该怎么办?


答案只有一个:爸爸多回家!


美国教育学家莎莉·路易斯在她的作品《唤醒孩子的才华》中写道:


“两年前,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测试上得高分。


智商、社会条件、经济地位,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


那就是,得高分的所有孩子都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


一家人,围着一桌美味佳肴,在轻松温暖的谈话氛围中,分享各自的悲欢与思考。


这种时刻,爱意流淌,彼此心灵打开,大家互相看见,互相听见,情感的需求都得到满足,这就是最好的心灵教育的时刻。


有了爱的满足,孩子的成长,就不会出现大麻烦。


即使有,在这样的家庭中,还怕解决不了么?


前美驻华大使洪博培说过:


“我最后的目标是做一个称职的爸爸,不然其他一切都没有意义。”


如果中国的爸爸们,也像洪博培一样,将家庭幸福也视为人生的一种成功,甚至最重要的成功,也许孩子的教育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中国的爸爸去哪了? - 11


9.

心理咨询师李孟潮说过:


父亲不止是生理意义上的,还有心理意义。


它包括五个功能:供养、护佑、规训、传道、胜利。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做一个父亲,你最好实现:


  • 供养功能:能赚钱养活太太和孩子,并陪伴他们;


  • 护佑功能:能保护太太和孩子免受天灾人祸的侵扰;


  • 规训功能:能够设定家庭规则维持家庭结构;


  • 传道功能:传递给孩子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 胜利功能:你一定要比其他男人强大有力,至少也要比妈妈强大有力,也就是说,你要是个男人,你要很man。


如果做不到,请谨慎成为父亲。


切记:不要因一时好奇与冲动,令一个无辜的生命一生受罪。

 

中国的爸爸去哪了? - 12


10.

守寡式婚姻,丧偶式育儿,已经成为社会的病态流行现象。


调查发现,80%以上的父亲,都没有时间与孩子相处;


70%的父亲在家庭中缺位。


90%以上的母亲,主要承担着孩子的养育之职。


所以说,无论是情感的交流,还是成长的陪伴,中国的父亲都是不及格的。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为他花时间,比为他花钱更重要。


父母的陪伴,比父母的教育更重要。


爱,不是心理活动,而是实际行动。


如果你们真的爱孩子,放下不必要的社交,婉辞无意义的牌局,推掉无关紧要的商务与应酬,回家。


回家。


回家陪在孩子身边,用行动告诉他:亲爱的宝贝,我是爸爸!永远爱你的爸爸!

中国的爸爸去哪了? - 13

后台回复问答

查看今日「小悦情感答疑」

中国的爸爸去哪了? - 14

作者:周冲,80后的老女孩,2015年离开体制,放弃公职,从事自由写作。本文经授权转自“周冲的影像声色”(fuck_your_dick),这是一个文艺而理性的公众号,以文艺的笔调,以理性的思维,剖析人间事与人间情。转载请联系作者。


中国的爸爸去哪了? - 15




中国的爸爸去哪了? - 16

——点击阅读原文,送你一篇精选美文——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新西兰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