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13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0777

美国“毅力号”火星探测器:就地取材制氧成功(组图)

2021-04-24 来源: BBC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毅力号”火星探测器又完成了一项创举 — 在火星上就地取材制氧,为人类将来“轻装”前往火星增添了一分希望。氧气是生命之源。

美国“毅力号”火星探测器:就地取材制氧成功(组图) - 1
在火星上就地取材制氧的仪器跟家庭用烤面包片的设备差不多大

这是毅力号自登陆火星后第二次创造历史;第一次是无人驾驶直升机“好奇号”首飞成功。

制氧设备叫火星氧气现场资源利用实验仪器,MOXIE。它用火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制成5克氧气,大致相当于宇航员在火星上呼吸10分钟所需的氧气。

NASA设计火星制氧实验的目的是探索将来人类去火星是否可以就地“取氧”,而不必自带氧气做星际旅行。

美国“毅力号”火星探测器:就地取材制氧成功(组图) - 2

火星大气成分以二氧化碳为主,占96%,氧气只占0.13%;地球大气中氧气占21%。

Moxie 把二氧化碳(CO₂)分子中的氧原子(O₂)分离出来,产生的一氧化碳则作为废气排放到火星大气中。设计目标是每小时能制氧10克。

NASA空间技术部门的特鲁迪·科特斯(Trudy Kortes)解释说,Moxie不仅是第一个在地球外其他世界成功制氧的仪器,也是帮助未来空间探索团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的同类技术中的开先河者。

从二氧化碳中分离出氧气,这个过程意味着可以把取之不尽的本地资源转化称可用品:可呼吸气体、喷气燃料,以及跟氢气混合生成水。

美国“毅力号”火星探测器:就地取材制氧成功(组图) - 3

此前,毅力号带去火星的无人驾驶直升机“创新”号于4月19日和22日在火星试飞两次,创历史记录。

第二次飞行实验具体操作包括从火星地表升空到5米高度,然后平移2米,旋转一番,拍些照片,然后回到起飞点原地降落。

“毅力号”火星探测器2021年2月18日在火星赤道附近的耶泽罗(Jezero)陨石坑登陆。

它将在那个地区用至少两年时间采集岩石样本,寻找过去存在生命的证据。

人们认为,在数十亿年前,耶泽罗有一个巨大的湖泊。哪里有水,哪里就可能有生命。

美国“毅力号”火星探测器:就地取材制氧成功(组图) - 4

“毅力号”是美国国家航天局发射的第二个一公吨重的火星车。第一个探测器“好奇号”2012年在另一个陨石坑登陆。

迷你直升机在火星上进行首次动力飞行被喻为火星上的“莱特兄弟时刻”,是人类首次在另一个星球尝试飞行。

美国“毅力号”火星探测器:就地取材制氧成功(组图) - 5

为何耶泽罗陨石坑如此有趣?

45公里宽的耶泽罗是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的一个城镇命名的。在一些斯拉夫语言中,“jezero”有“湖”的意思,这也解释了其吸引人之处。

耶泽罗展示了多重岩石类型,包括黏土和碳酸盐岩,它们可能保存某种有机分子,是生命曾经存在的暗示。

特别吸引人的是延火星上古代湖泊岸线上浴缸环状的沉淀物。 在这些地方, “毅力号”可以找到类似于地球上被称为叠层石的东西。

美国“毅力号”火星探测器:就地取材制氧成功(组图) - 6
从耶泽罗陨石坑发回的第二张照片

“毅力号”发现的最有趣的岩石将被包装到小管子中留在火星表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制定了一项耗资数十亿美元的计划,计划在本世纪末将它们带回来。

这将是一次复杂的行动,涉及第二个探测器、一个火星火箭和一个将耶泽罗标本带回地球的巨大卫星。但带回样本是火星探索的下一步,既合乎逻辑也是必要的。

即使“毅力号”发现了一些看起来像生物标志的东西,证据几乎肯定会引起争议,就像地球上存在古代生命痕迹的说法引起争议一样。

因此,把岩石带回来进行更深入复杂的分析,可能是解决有关火星过去生物争议的唯一途径。

美国“毅力号”火星探测器:就地取材制氧成功(组图) - 7

关键词: NASA毅力号火星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彭彭9258 2021-04-24 回复
美帝就是人类文明的先驱者。
赖小斯_小赖斯 2021-04-24 回复
中国航天就是厉害
YiboYuan 2021-04-24 回复
有不服的没有
司心_ 2021-04-24 回复
米人就是牛逼
Jocey_泽 2021-04-24 回复
中国航天人就是牛!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